半岛南端的“钢雨”韩国多管火箭炮发展述评
2016-04-27
“自主国防”产“九龙”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给韩国陆军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朝鲜人民军留下深刻的印象。战后,朝鲜非常重视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发展,不但研制成功了75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还在1977年开始仿制苏联BM-21“冰雹”火箭炮(1981年仿制成功,命名为“金策一号”)。朝鲜研制成功“金策一号”的时间也是韩国积极增强“自主国防”能力的时期。1969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发表了“关岛讲话”,提出亚洲的防务要由亚洲人自己承担。受此冲击,韩国提出了“自主国防”政策。为了推进自身武器的国产化能力,韩国确定了“引进、吸收”的军工自主路线。
在军工自主的指引下,韩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自主”研制武器。经过长期的努力,其在陆海空三军武器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K1系列主战坦克、K200步兵战车、“东海”级护卫舰、T-50教练机等都是韩国自研武器的杰出代表。在地面火炮方面,韩国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建树,其中K-136“九龙”火箭炮(题图)就是“自主国防”下的产物之一。
齐射中“九龙”多管火箭炮
朝鲜在上世纪70年代仿制成功“冰雹”火箭炮后,为了对抗朝鲜人民军的“金策一号”火箭炮,韩国决定“自研”K-136“九龙”多管火箭炮。有意思的是,朝鲜和韩国都是从以色列引进BM-21火箭炮进行逆向仿制,这些火箭炮是以色列在“赎罪日战争”中从叙利亚军队手里缴获的。在逆向仿制过程中,韩国没有选择122毫米口径,而是选择了130毫米。该炮的研制工作由韩国大宇重工业有限公司负责,全长7.7米,宽2.5米,高2.9米。该火箭炮使用KM809A1型5吨卡车底盘(6×6),发动机功率177千瓦,最大行驶速度80千米/时,最大行程563千米。“九龙”多管火箭炮采用管束式发射装置,使用前后护板将36个内径为130毫米、长度为3.4米的定向器固定成一个统一的发射装置(4×9排列)。火箭炮高低射界为0°~+55°,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20°。该炮配备了两种尾翼稳定火箭弹:基本型K-30型火箭弹,弹长2.4米,弹重54千克,最大射程23千米;改进型K-33型火箭弹,弹长2.54米,弹重64千克,最大射程36千米。两种火箭弹均配备21千克杀伤爆破战斗部,战斗部内装有6.5千克炸药和16000颗钢珠,采用近炸引信。
正在操作“九龙”多管火箭炮的韩国士兵
单炮连射36枚火箭弹共需18秒,采用人工装填方式,再装填时间为10分钟左右。每门火箭炮除自身携带的36枚火箭弹外,还配有1辆采用KM813A1型6×6卡车底盘的弹药输送车,车上可携带72枚火箭弹。“九龙”多管火箭炮的发射控制系统由发射控制盒、点火分配器及电路检查装置组成。发射控制盒装在发射车驾驶室内,可在驾驶室内操作,也可以在车外操作。火箭炮的射击诸元通过查射表或射击诸元计算器计算确定。KM450型(4×4)卡车上配备有测风仪,装在高10.25米的桅杆上,用于为射击提供气象诸元。
在引进M270多管火箭炮之前,“九龙”多管火箭炮是韩国军、师级部队主要的大面积火力压制火炮,其综合性能高于朝鲜“金策一号”122毫米多管火箭炮。韩国陆军总共装备了156门“九龙”多管火箭炮。2010年延坪岛炮击事件后,韩国将机动部署的“九龙”多管火箭炮转为固定部署于白翎岛和延坪岛,“九龙”部队也改编为海军陆战队,以加强反击能力。这一举动着实让默默无闻的“九龙”多管火箭炮火了一把。
性能独特的70毫米近程火箭炮
由于自产的“九龙”多管火箭炮和引进的M270多管火箭炮主要装备于韩国陆军军、师级的炮兵部队,团级火力支援武器比较单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韩国陆军提出了研制70毫米轻型火箭炮的计划,并交由韩国韩华公司。最初设计的是一种人工操作的70毫米轻型火箭炮,项目名称为70毫米MBRL轻型火箭炮。由于无法满足韩国陆军火力快速反应的要求,2002年韩华公司开始研制装有自动火控系统的70毫米火箭炮,项目名称也改为70毫米MLRS轻型火箭炮。
韩国陆军装备的70毫米MLRS轻型火箭炮
70毫米MLRS轻型火箭炮由4×4高机动轮式车、火控系统、32管多管发射箱和发射转塔等组成,该炮采用矩形箱式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内装有32根发射管,发射管呈4×8排列,后期采用多边形箱式发射装置,内装34根发射管,排列方式有所改变,火箭发射器方向射界360°,俯仰角0~55°。自用型火箭炮的发射车为起亚公司的KM450型4×4高机动越野车,该车装备于韩国陆军(编号为KM311),不含火箭弹时全重3860千克。外贸型火箭炮可安装用户指定的轮式或履带式底盘上,适装能力非常优秀,甚至能安装到民用皮卡等民用车辆上。
由于该炮口径较小,整个系统重量轻,适合在朝鲜半岛复杂的山地地形行驶,也有利于韩国空军装备的C-130H、CN-235M运输机和陆军航空兵的CH-47D、UH-60P直升机进行空运,具有良好的战术战略机动性。该炮装备了自动化火控系统,组成包括:惯性导航系统(INS)、轻型高精度GPS接收机、激光测距仪、车辆运动传感器等子系统。先进的火控系统赋予了该炮极快的火力反应速度,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所有传感器都通过数据线与火控系统相连,通过火控系统的修正,MLRS火箭炮的瞄准精度小于4密位。由于整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只需2名作战人员就可以完成火箭炮的操作任务(MBRL火箭炮需要4名操作人员)。
该炮可发射韩国自行研制的非制导70毫米火箭弹,也可以发射美国“九头蛇”系列70毫米火箭弹。火箭弹弹种包括:70毫米高爆榴弹、70毫米多用途子母弹、70毫米箭形弹。其中,高爆榴弹装有1千克高能炸药,最大射程7.8千米,主要用于对付有生力量、土木简易工事等目标;多用途子母弹内装有9个多用途子弹药,最大射程8千米,主要用于打击轻型装甲车辆、有生力量等目标,子弹药可击穿90~12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有效杀伤面积达3万平方米;箭形弹主要用于对空防御,战斗部内装有60颗子弹药(每颗子弹药内装有20枚箭形弹),最大射程6千米,战斗部爆炸时,每枚火箭弹可形成1200枚小型钢箭,有效杀伤半径为35米。据悉,韩华公司还正在研制一种制导火箭弹,制导方式有激光、红外和GPS,命中精度1~2米。
根据相关资料,70毫米火箭炮既可进行直瞄射击又可进行间瞄射击,因此可以打击正面固定目标以及位于隐蔽物后方的目标。火箭炮的主要作战过程为:收到上一级下达的命令或自主发现目标之后,发射车机动到发射阵地后,放下车尾部的2个液压支撑架;火控系统同时解读目标信息和解算射击诸元,并装定火箭弹;发射箱自动调整俯仰角和方位角后自动点火发射。由于采用全自动火控系统,70毫米火箭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目标发动打击,快速反应能力高于同级别轻型火箭炮。
后期采用的是多边形箱式发射装置,增加了2根发射管,外贸型还可使用皮卡底盘
射击中的韩军M270多管火箭炮
韩国70毫米火箭炮的定位类似于奥地利LAU-97轻型火箭炮,其主要研制意图是为团级以下部队提供一款机动灵活、火力猛烈的面杀伤近程支援火炮。朝鲜半岛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众所周知,战争的本质之一就是在不同地形上的兵器兵力的运用,因此以防御为主的国家在武器设计或引进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自身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对外作战需求的还要考虑邻国地理环境)。山地地形不利于重型武器机动作战,而尺寸小、机动灵活的轻型机械化武器是山地地形作战的利器。70毫米轻型火箭炮拥有尺寸小、战略战术机动性好等优势,适合山地作战,其装备韩国陆军后有利于提高近程火力支援能力。
双管齐下打造远程火箭炮
朝鲜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远程火箭炮,西方根据其公开露面时间把该炮命名为M1985式240毫米远程火箭炮,改进型命名为M1991式240毫米远程火箭炮。朝鲜研制该炮的主要目的为了让首尔“变成一片火海”,提高对韩的战略威慑。为了反制朝鲜的远程火箭炮,韩国在1998年从美国引进了29套M270多管火箭炮;后来为了进一步增强陆军的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又在2008年引进了29套M270A1多管火箭炮。两者最大的不同是M270A1装备了射程达45千米的改进型M26火箭弹和新型火控系统。据称至2012年,韩国共装备了27684枚M26系列火箭弹。
大名鼎鼎的M270多管火箭炮是美国于1976年开始立项研制的新型火箭炮,当时命名为“全般支援火箭炮系统”(GSRS)。1979年,德国、英国、法国参加研制(意大利于1982年参加该项目),GSRS项目由此成为了国际合作项目。为了采用北约统一名称,美国将“全般支援火箭炮系统”改名为“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M270多管火箭炮采用加长型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底盘,全长6.972米,高2.617米,重25吨,最大行驶速度64千米/时,最大行程483千米。
M270多管火箭炮可发射M26双用途子母弹,射程为32千米,其改进型M26A1/M26A2射程增至45千米。这三种火箭弹都使用M77子弹药,其兼有反步兵和反装甲两种功能,能够穿透1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1门M270火箭炮在50秒内发射12枚火箭弹,可在目标区上空760米抛撒7728颗子弹药,覆盖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该炮在海湾战争中战功卓著、一战成名。战争中,美军189门M270火箭炮共发射17000多枚火箭弹,播撒了1100万枚子弹药,密密麻麻的“钢铁暴雨”让伊军士兵胆战心惊。幸存的伊军士兵仍心有余悸地表示,他们当时最怕的不是飞机、坦克,也不是“战斧”巡航导弹,而是突然间铺天盖地砸下来的“钢铁暴雨”。
演习中的韩国陆军M270多管火箭炮
该炮的另一个特点是可发射M39陆军战术导弹(ATACMS),其中M39Block1型可携带950枚M74子弹药,最大射程165千米。M39Block1A可携带300颗M74子弹药,最大射程增至300千米,若使用WDU-18/B单一高爆战斗部时,最大射程为270千米。M39Block2携带13枚BAT(智能反坦克弹药)时,最大射程为145千米,当携带的BAT数量减至6枚时,射程增至280千米。为了提高火箭弹的命中精度,美国还牵头研制了XM30/XM31 GPS制导火箭弹,射程增至70千米,命中精度在5米之内。制导火箭弹的使用,使M270火箭炮最初用于“去除坐标方格”变成“远距离狙击系统”。延坪岛炮击事件后,韩国在延坪岛首次部署了6门M270多管火箭炮,以表明政府和军队的坚决态度。
虽然引进的M270多管火箭炮综合性能远高于朝鲜现役的远程火箭炮,但只有58门,数量和朝鲜高达390门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为了弥补远程火箭炮数量的不足,韩国防卫事业厅于2011年6月表示,正在研制新型多管火箭炮系统。该型多管火箭炮被命名为“天茂”(K-MLRS),于2013年研制完成。“天茂”是一款中口径和大口径火箭弹共架发射的双射程多管火箭炮,可在同一个发射平台上共架发射130毫米和230毫米火箭弹(包括227毫米口径),230毫米火箭弹的最大射程为80千米。由于配备了两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天茂”火箭炮的任务灵活性高于仅能发射单种口径弹药的火箭炮(详见本专题文章,本文不再赘述)。
韩国多管火箭炮发展启示
多管火箭炮作为陆军火力支援体系里不可或缺的火炮系统,其具有机动性强、威力大和火力猛等优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随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多管火箭炮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巨大威力,成为各国陆军重要的压制武器之一。随着弹药制导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新型多管火箭炮除了具备大面积火力压制能力,还具备对点目标精确打击的能力。分析认为,在实施密集火力打击和零散火力精确打击时,多管火箭炮在火力潜力、机动性和效费比等方面,相对于其他陆军支援武器具有更大的优势。正因为如此,火箭炮诞生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其发展一直都是方兴未艾。
对于韩国这个曾经一直处于冷战前沿的小国来说,其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初奉行“刺猬战略”的国防战略,即意图通过建立较强的军队,让有意侵略韩国的外国感到即使取胜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武器装备是军队发挥战斗力重要来源和物质基础,韩国要建立一支较强的军队必须重视武器的装备和发展。在提出“自主国防”政策之前,韩国武器来源主要依靠美国援助或从美国购买。上世纪70年代提出“自主国防”政策的提出让韩国走上了“自主研制”武器的道路。相对于其他军种武器装备,陆军武器装备在研制上对国家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更低一些,因此韩国暂时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陆军。在这种有所坚守和有所暂时放弃的策略下,韩国研制了轻武器、坦克、装甲车辆等大部分陆军武器,基本满足了陆军需求。
在“自主国防”政策的指导下,韩国在多管火箭炮研制方面也获得丰硕的成果。综观韩国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其和大多数有志于实现自主研制武器目标,但起步之初需面临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一样,其也经历了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九龙”多管火箭炮解决了韩国陆军中程火箭炮有无的关键问题,不但满足了当时陆军对面杀伤压制武器的需求,而且为韩国多管火箭炮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仿制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过程中,韩国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赋予了更多自身的考量。因此,在“九龙”多管火箭炮上基本看不到“冰雹”火箭炮的影子。
在发展多管火箭炮过程中,韩国一直秉持“脚踏实地”的原则,其没有像一些国家在研制火箭炮上容易好高骛远,进而导致因技术风险过大,发展历程磕磕碰碰甚至项目胎死腹中。以远程火箭炮为例,上世纪90年代,韩国陆军对远程火箭炮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本国国防工业无法满足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并没有强行上马自行研制远程火箭炮的项目,而是从美国引进了性能先进、经过实战检验的M270系列多管火箭炮。通过引进M270多管火箭炮,韩国远程火箭炮技术积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进入新世纪后,共架发射技术和火箭弹精确制导技术成为新型多管火箭炮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为了满足陆军多管火箭炮更新换代和增加远程火箭炮数量等要求,韩国适时启动了“天茂”共架发射多管火箭炮的研制。
小 结
作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鼓角争鸣和刀光剑影至今仍然徘徊在人为的三八线两边。朝韩的兄弟阋墙演绎了人类历史上一段独特的同一民族政治军事对抗史,这既是朝鲜民族的不幸,也是朝鲜民族的悲哀。朝韩兄弟阋墙60余年后,两国迎来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境遇。本文的主角——韩国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其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军事领域,其在“自主国防”的指导下,打上“韩国国产武器”标签的武器不断增多,不但满足了国防需求,其还积极向国外推销,意图进入“军火大国”的行列。
多管火箭炮作为韩国“自主国防”指导下亮点武器之一,韩国已经研制出了涵盖远中近射程的完善多管火箭炮体系。不少人或许会说,韩国研制的多管火箭炮都能在国外找到相同型号,因此都是“山寨品”,并且一些核心技术都被外国所掌握。但笔者要说的是,在武器装备领域,山寨论或者仿制论更多是和平时期一些媒体和说客的一面之词,对于用于保护国家利益的武器装备而言,谁能够研制生产出所需要的某种武器就是王道,至于背后是仿制还是自主研制其实无足轻重。
(编辑/笔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