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人生境界于教育的哲学意义

2016-04-27张英海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

张英海

摘 要:人生境界是一个永久的哲学命题,在一定层面上,是教育的哲学根基。本文通过阐述与分析人生境界的内涵,指出人生境界对于教育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人生境界;教育;哲学意义

不知是由于典型还是为大众所认知,偶然听到某菜农说起人生,竟是冯友兰先生著名的人生四种境界,令人震撼和感慨,让笔者更加深刻与真实地再看所谓人生境界。

一、人生境界是教育的哲学辩证

人的境界何为高低,何为区别?如何让人们明白何所谓境界,又如何才能提升自我,如何以教育的方式尽量使境界趋之真及美?教人易,受育难,把教、育二字联在一起,才能是教育。贩菜之人,心寄天下粮仓,便有天地境界。每每与自然的亲近,一分一角的交易,便是他受之的教育,他的感染与熏陶,这是教育的哲学辩证。

人之有别,若有别于其他事物是对自己本身的一种认定,那么打击异己,可否被认为是一种疯狂和矛盾的行为?希特勒一手谋划与执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我们日耳曼人是最高尚的民族”的理论侧影斩杀了六百多万人,至今仍然在历史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此之极端是否更显幼稚与肤浅?

不同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关于人生境界也许会存在着相同的内容和问题。如果将人的价值评定作为讨论主题,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之对人的评价与判定可以摒弃掉此人本身,目光大多甚至全部都局限于相貌、财富和权力,此时笔者便欲问人之为人抑或人之为物?若一人穷困潦倒,以下两种情况也许是他所要考虑的:第一,之后其贡献被人认定或价值万千,此人便可号称“大家”,且曾经的清贫更增加了现在所谓的价值;第二,之后其价值不被认定或分文不值,则此人就是个活该的穷光蛋了。这是一个现实,同样也是一种真实。我们的存在与价值是需要他人、客观物质的证明和标价的。也许人们认为,将思想或者境界如同拍卖会一般明码标价,一切就会清晰了然与触手可及。然触手可及,及之何物?如此的标码将会带来什么?只会带来教育无可挽回的灾难与缺失。

二、四种境界与教育的联系

人之境界从提出到现在,有着许多种划分和解释,百家争鸣,不得统一。方才提到的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笔者认为值得思求。

自然境界是最初的一种境界,如同婴孩时期是生命的最初时期一样。自然境界,不掺杂太多想法与目的,一切所想所做皆出于本能的需求或者说最直接的需求。最初的幸福就是得到,最初的本性并无善恶,这便是自然。这是人性最初的启蒙教育。

第二种境界是功利境界,在功利的驱使之下思索和追求,个体功利满足的只是自身或者是满足其想满足之者,狭隘且广博,自私亦公正,如今人们多停留于此境界止步不前。功利是欲望的泛化,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同时创造着毁灭与发展的矛盾体。这需要教育对此进行规范与矫正,对此进行一个合理明确的表达与授受。

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社会是一种存在,个体就存在于这种存在之中。个体有这种认识,就会“正其义不谋其利”,为社会利益谋事,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保证了自我。这种行为是符合严格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这便是道德境界,它与功利境界相似而不同。这种境界乃是教育所要达到的一种意愿,是如今社会力量的主力军,推动着社会发展,稳定着社会秩序。

不知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但这个历史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庄周既然不喜功名,不为世俗所累,更亲近于大地,亲近于自然,心之宽广可及天地,自然能振翅长空之上,心寄苍生之人,便也能“鼓盆而歌”了。如此境界,即便是再伟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也大多可望而不可即,如此便为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好像从始至终都是一种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但笔者认为,就境界而言无甚高低之别或者演变之势,天地境界也许与生俱来,自然境界或能伴其一生,人之所说境界的教育与提高绝不是必然的趋势,也并非必然的结果。欲得道而寻道者终不得道,想去通过教育来提升境界的人,却更加牢固地钉在了“如何提升”的功利挡板之上,这便是很多人无法自我教育、无法提升境界的原因。

三、人生境界对于教育的意义

所谓境界,是一种区分方式,绝非一种等级划分。庄周厌世弃俗,不喜功名,游玩于天地之间。一篇《逍遥游》如劲风卷走尘埃,不必说梦,无需多言,让人眼及千里、心触星宇。这便是庄周赋予我们的教育,乃是境界之授教。陶行知言:“教育即生活。”我们用自己的时间、梦境和生命所经历的所有,便是最好的课堂。历史教育智慧,蹒跚着将真实向我们展露;时间教育哲学,见证并宣布着我们的一切,无论我们同意还是拒绝——我们是自己的学生,也是自己的老师。若教育受限于人,受限于方式,那么教育本身的境界就束缚了太多。难拓眼界,难宽心胸,更别说能将人带入更高的人生境界之中了。倒空了自身,才会有更多地融入,眼里没有了境界,脚步才更接近于境界,我便是最好的自我。

披星戴月求生计的菜场上,放生而歌近自然的溪河边,朝九晚五上班族的公交里,都是我们的课堂,也都是我们的课题。一生求得一堂课,就是教育。一生所写一篇文,便是人生。而如何上的这堂课,怎么著的这篇文,就是境界。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颖.论教育与人生境界[D].开封:河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