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
2016-04-27陆丽芳
陆丽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苏州市把历史列入到中考科目中,中考历史考试形式也由开卷转向闭卷,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情况来看,中考历史试题已趋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情境性、主观性、研究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教学时,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情境式教学就是在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讨论一系列相连、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内化、整理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互动合作的能力。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不少经验,现在仅就初中历史课有效开展“问题情境式”探究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操作策略
初中历史课“问题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是由情境问题引导的,一般不外乎三步,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以初三历史《法国大革命》一课为例来说明。
1.精设问题,以疑导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问题是“问题情境”教学起点,因此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教师必须要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一般来讲,问题设计注意三个方面。
要围绕教学重点内容创设提问,层层深入,有一定的梯度,能够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要具新颖性和针对性,能够制造一定的教学兴奋点,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具体地说,是要课程标准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主线,一般可把几个问题设成如下这样:
1.根据课本导学中三幅漫画,谈谈为什么会法国发生革命?
2.哪个皇帝被送上断头台?跟英国有什么不同?
3.哪个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历史的高潮?
4. 怎样正确评价罗伯斯庇尔?法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5.拿破仑是怎样上台的?
6. 拿破仑上台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以上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脉络清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堂,从而促使其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训练后,笔者发现学生的历史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学习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了,有时候在课后经常会提出一些小问题,问我一些历史问题。
2.组织讨论,议疑解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同时,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所疑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前三个问题是基础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自主解决。第四题是重点,第五、六题是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注意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一个是不彻底,仍有封建制度保留,一个是比较彻底的革命,这样更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这样既抓住了基础知识,突破了重点,又为拓展学生思维打下基础。
3.指导点拨,总结提升
“指导点拨”,一般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这是一堂课最重要的一步,是在第二步教师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与第二步相连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方。如《法国大革命》中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小字后,组织讨论后,点拨启发学生从课文中纳:拿破仑和罗伯斯庇尔的上台是当时法国动荡不安局面造成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使这个人不出现,法国社会也会迟早进行革命的。这样一分析,既突破难点,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同时,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喜悦而形成不断自觉探究问题的习惯。当然,教师在指导点拨的过程中要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意见,以保持课堂气氛的浓厚、热烈。
“总结提升”,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总结提升”,既是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又是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对初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二、课堂问题情景建构的注意点
1.情境不能喧宾夺主
问题与情境是相辅相成的,问题没有情境的辅助,只会枯燥无味、黯然失色,情境失去问题也只剩下华丽的外表而没有了灵魂,但是“问题情境”中,问题仍是主角,情境是起辅助、调动作用的。情境如果过于有趣,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上,而忽略了问题,但如果情境过于失色,学生不仅对它不感兴趣连带对问题也没有兴趣思考了。
2.氛围力求和谐、活泼、竞争
情境导学教学能够有张有弛,学生能够在轻松气氛中紧张地思考,认真学习,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自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以便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氛围切忌死板、过度紧张严肃,也切忌轻浮、刁滑、松散。
3.教学语言要恰当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上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激浊扬清,扶正压邪,必须旗帜鲜明。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所以,教师在语言选择上,应该通顺、精确、清晰、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形成良好教学环境,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
4.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只有在情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时间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等;教学内容上,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的能力即自学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历史教学,它既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学生当作历史教学活动的“中心”,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 因此,初中历史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使历史教师乐教、善教、学生对历史乐学、善学,从而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