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观
2016-04-27金玉花
金玉花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合作学习中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观
金玉花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本研究以三名即将毕业的日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PAC分析法、辅以KJ法,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观。研究结果显示:(1)A、B和C的学习观的共同点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感到的困难,其他学习观呈现出多样性。合作学习中的困难缘于欠缺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2)三名学生均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并认为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困难要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教师的引导能力尤其重要。本研究成果为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观、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提供了启示。
合作学习;学习观;日语专业学习者;PAC分析;KJ法1
一、引言
合作学习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合作学习使学习者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同时有利于培养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曹大峰、林洪(2014:6)指出:国内日语合作学习的介绍与研究已有12年的历史,比英语合作学习晚了10年。这与日语界对教学本身关注不足有关。关于如何开展好合作学习,是目前实践层面的重要课题,也是困扰很多日语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小组活动(属于合作学习范畴)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学习者语言学习观的问题,而忽视了应该在把握语言学习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这一点(杨峻,2014:151)。本研究将探讨日语专业学习者所具有的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
二、以往研究成果以及不足点
学习观是学习者对于语言学习的看法,具体是指学习者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时对于语言本质、个人角色、语言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的认识、态度和看法(乔颖, 2013:109)。先行研究中指出:包括中国人学习者在内的亚洲汉字圈的学习者受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喜欢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师集体授课的学习方式,而不喜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岡崎,1999;池田,2000)。而王学臣、周琰(2008:734)对大二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因为大部分被试者在上初中时恰逢第三次课程改革开展实施。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①第23条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以上教育背景的变化和先行研究可窥见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观由传统的“接受者”意识渐渐萌发了“主体者”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参加过合作学习,因此对合作学习并不陌生。但是,有先行研究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无具体概念(楊峻,2008:130)、对合作学习活动的理念和意义也并不充分理解(金玉花,2014:174)。
杨峻(2008)在精读课里导入合作学习,探讨合作学习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认为所谓的中国学习者不适合合作学习活动的主张过于片面,指出之所以中国学习者会对合作学习有抵抗心理是因为对此类活动没有具体概念,在经历过实际的合作学习活动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会随之发生改变。当所进行的合作学习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相符并有所创新时,语言学习观随之变得更加灵活,而当所进行的合作学习和它们的语言学习观存在较大冲突的时候,语言学习观变得更加固执。这一结果说明,只有符合学习者语言学习观的小组活动才可能被学习者所接受,否则会适得其反。王星(2013:165)在汉日翻译课堂里导入合作学习,探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信念变化。该研究得出: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对自己进行翻译学习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且学生从以往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参与讨论,还提出了不少独立、原创性的见解。杨峻(2015:175)以追踪调查的手法对基础阶段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日语专业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支持传统外语学习方法,也愿意接受新式外语学习方法。学习者既支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支持通过背诵来学习外语,也愿意通过实际的交流来自主地学习外语。
综上所述可看出:现有研究为在一次或多次合作学习活动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合作学习带给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者学习观的变化,得出结论为中国的日语专业学习者是支持合作学习活动的,而且其学习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是现有研究的研究方法几乎都为问卷调查,本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主要利用PAC分析法、辅以KJ法,分析即将毕业的日语专业学习者所具有的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本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且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多例个案研究,笔者对一所211工程大学的三名即将毕业的日语专业学习者进行了意识调查,为保护学生的隐私,本文称这三名学生为A、B和C。笔者认为即将毕业的日语专业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是相对全面且深刻的。三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上过的课程内容是大体一致的,课堂上所接触的老师也是基本一样的。而且,此三名学生均选择了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的道路。
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6月。在询问基本情况的访谈中得知三名学生均在初高中的时候就有参加合作学习的经验。并且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在部分日语专业课堂里做到了合作学习活动,包括本国教师和日本外教的课程。本研究探讨被试者对合作学习所具有的学习观,此学习观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通过主动或被动参加合作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使用日本心理学家内滕哲雄研发的PAC分析法。PAC是Personal Attitude Construct的缩写,是一种分析个体态度构造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内藤哲雄,2002)。该方法通过短文刺激受访者联想,用统计方法之集群分析法处理联想得出的受访者的意识结构,并绘制树状图形,这是一个具有较高再现度和信赖度的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传统访谈中访谈者设计提纲时的导向性问题,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尹松,2011:83)。
研究步骤如下:(1)访谈者承诺保密受访者的个人隐私;(2)询问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合作学习开始实践的时间以及大学期间所做过的合作学习活动;(3)请研究对象看带有刺激性的短文;(4)递给纸条(张数无指定),填入联想语句。按联想到的顺序写出看到带有刺激性的短文想起来的所有联想语句,用关键词或短文的形式书写并在一张纸条上写一条联想语句;(5)根据重要度顺序排列;(6)根据重要度顺序把两个联想语句分为一组,请受访者用直觉判定两者意思是否相近。用7段评价法评价,数字越小表示意思越相近;(7)在(6)的基础上制作非相似度评价表,然后把此数据导入到SPSS17.0,使用集群分析法制成树状图;(8)结合树状图重新采访研究对象,请其解读树状图;(9)对每个联想语句作出正负或中性印象的判断。
本研究使用的刺激短文为“你对合作学习有何想法?如何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的困难?”。并解释三个问题无先后顺序,看到三个问题头脑里浮现的印象用关键词或短语写出。
四、研究结果
A写出8项联想语句,B写出9项联想语句,而C写出10项联想语句。对A、B和C写出的联想语句分别根据上述研究步骤使用SPSS17.0的集群分析法进行分析,三名学生的联想语句树状图如图1、图2和图3 。最左边的数字是三名学生自己排定的联想语句的重要度,数字越小说明在该三名学生的认知范畴中其重要度越高。
(一)学生A
如图1所示,A分成了三个集群。第一集群包括从“3思维发散”到“5增进友谊”的5个联想语句。第二集群包括“2成就感提升”和“6有潜在的竞争意识”。第三集群有“7对其他组发表容易分心”。
第一集群含有“思维发散”、“不同的想法”、“怀疑对方观点”、“合作意识增强”、“增进友谊”等关键词。A把第一集群解释为“思想风暴,有利于想到更多自己没想到的东西”。
图1 学生A的树状图
A:关键是思维方面的东西,能跟不同的人交流不同的想法,对此产生自己的一种新的观点。比如大家一起讨论日本文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意见,互相查资料,得出较客观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思维的交流,有助于团体合作。有交流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有利于开拓自己的思维。
从A的解释可以看出,A通过合作学习从同学那里得到了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即增加了学习资源,从而促进了思考能力。而且,合作学习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友谊。“合作意识增强”的重要度为1,“思维发散”的重要度为3,从中可看出A觉得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将第一集群命名为“提高合作意识,促进思维”。
第二集群包括“成就感”和“竞争意识”等关键词。A把第二集群解释为“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A:与其他组的思想交流和在组内与其他人思想交流时,你把别人给说服了,或你的观点被其他人认同了,就会产生成就感,这个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组内讨论有不同的观点,就像辩论一样,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想让对方认可自己,有潜在的竞争意识。还有组间的竞争意识,要比组内竞争意识更强。
A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了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促进了自信心的培养。即感觉到了合作学习带给自己的情感方面的益处。A讲“组间的竞争意识比组内的竞争意识更强”,可看出A注重团体成绩,认识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把第二集群命名为“潜在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自信心和团体意识的培养”。
第三集群含有一条负面印象条目。A把第三集群解释为“对其他组发表的内容容易分心”。
A:对别的组发表什么、对不对都不太上心。发表的组已经查资料了,所以比较了解发表内容,而我们不了解。如果不系统生动地讲述,听者就很容易分心。学生给学生讲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可能性。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一般都提得很少,可能大家都听不进去吧。学生日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好,PPT做得也有点杂乱,没有一个系统的概述,有被人家的思维牵着走的感觉,听不太懂。
A在小组互相发表环节中觉得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因为A没有事先了解,所以没有系统地说明就很难理解。笔者把第三集群命名为“合作学习中的困难”。
(二)学生B
图2是B的树状图,分成三个集群。第一集群包括从“1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到“4大部分高校不是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的3个联想语句。第二集群包括“2制定有效的、共同的合作学习计划”和“6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第三集群包括从“7小组意见难以统一”到“5中国学生欠缺合作学习能力”的4个联想语句。
图2 学生B的树状图
第一集群含有“合作学习的方法”、“多开展合作学习”、“高校不重视”等关键词。B把第一集群解释为“学校和老师重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B: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很重要,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重视起来。国内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合作学习。希望不仅在课堂上,课外的时候也通过一些小组活动提高学习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感觉中国的学校还是填鸭式的,合作学习也不够被重视,有些走形式。比如有个其他学院的朋友做小组实验,听他说学习差的不做,老师也不确认到底有没有做,等别人做完了问下结果写报告就好了,这就造成了有部分同学根本不参与的结果。老师布置活动时要明确指示每个人都要起到自己作用,课堂上要做适当的指导。觉得日语系做得不错,比如精读课上分组做海报、制作视频等活动,不仅提高日语能力,课外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提高。这样的活动比较生活化和实际化,跟枯燥的课本知识比会让学生感兴趣。
B不局限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而是站在中国大学生的角度讲出自己的看法。B认为开展好合作学习活动教师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并需要学校层面引起重视。B举例说明国内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现状,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应从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来,多开展合作学习。因此,笔者把第一集群命名为“需要学校重视合作学习、教师掌握其方法”。
第二集群有“合作学习计划”和“合作学习能力”等关键词。B解释第二集群为“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的重要性”。
B:小组成员要制定有效、共同的计划。在小组成员允许的共同的时间段里一起做合作学习。共同是这个意思,时间要合、目标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些人不感兴趣,会拖延整个小组的进度,我有过这样的体验。小组里总有一部分人不太想做或根本没有这个意愿,会让整个组觉得比较累。感觉中国学生欠缺这个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指参与学习、商量问题、共同制定计划、互相交流的能力。如果大家有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B认为中国的大学生欠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的、共同的合作学习。笔者把第二集群命名为“提高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集群含有“意见难以统一”、“不能长期坚持”、“时间不合”、“欠缺合作学习能力”等关键词,是由负面印象的联想语句组成。B把第三集群解释为“合作学习中的困难”。
B:中国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意见难以统一的时候很多,有时不欢而散。也有一些同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我希望大家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大家得出一个方案或计划。比如每个人时间段不一样,希望稍微作出妥协。还有,有些同学开始感觉新鲜,到后面就觉得又烦又累,所以不太参与了,就让其他人做。这些都是因为欠缺合作学习的能力。
B讲合作学习活动中自己当过小组组长,在其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组员不配合而感到为难。B把合作学习中的困难归结为中国的学生欠缺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把第三集群命名为“合作学习中的困难”。
(三)学生C
图3 学生C的树状图
图3是C的树状图,分成两个集群。第一集群包括从“3分工明确很重要”到“1老师督促”的7个联想语句组成。第二集群包括从“8团体意识弱的同学拒绝合作”到“10统一大家的时间比较难”的3个联想语句组成。
第一集群含有“分工明确”、“学习评价”、“分组合理”、“有趣的课题”、“督促作用”等关键词。C把第一集群解释为“老师的主导作用”。
C:老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同学不积极,作业让其他人做,觉得组内有人做就好了。这个时候老师起作用,需要分配任务,这样每个人有自己的作业,起到每个人都参与的效果。还有课题的有趣性,对偏生活化的课题比较感兴趣。根据积极性的程度学习效果因人而异。还有合作学习后的总结评价,一般大家喜欢让学习能力强或表达能力强的人发表,我觉得根据兴趣点轮流发表会更好。对发表的内容,学生先总结老师再做点评,对学生发表内容的好坏,老师针对性地总结会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还有,分组时学习好的同学一组、不好的同学一组的情况下,学习效果相差大。
第一集群里“老师督促”其重要度为1,“学习课题的有趣性”其重要度为2,C认为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到“督促、选有趣的课题、分工明确、合理分组、总结和评价恰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把第一集群命名为“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集群由“拒绝合作”、“性格影响效果”、“统一时间难”等关键词组成。C把第二集群解释为“合作学习实践中的困难”。
C:团体意识弱的同学态度不积极,老师明确要求时会做,要求不明确就不一定做了。课堂小组讨论发表的时候也是,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就让一个代表发表,其他人做自己的事。还有,跟每个同学的性格也有关,有些人不想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积极参与。此外,课外合作学习的时候,成员之间时间不好统一。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些团体意识弱的同学会拒绝合作、不积极参与、课外合作学习时间也不好统一等困难。因此,笔者把第二集群命名为“合作学习中的困难”。
五、PAC分析法得出结果与讨论
前面结合树状图分析了三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总结如表1。
A提到跟不同的人交流不同的想法,由此产生自己新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有助于团体合作。而且提到,组间的竞争意识比组内的竞争意识强,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过程中被同学认可自己的观点时会有成就感,这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池田、馆冈(2007:52)指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魅力有以下三点:(1)增加学习资源;(2)通过相互作用,深化理解;(3)构建社会人际关系和培养学习兴趣。从A的学习观可看到A认识到了池田、馆冈(2007:52)指出的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三点魅力。此外,A提到对其他组的发表容易分心。因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如果发表者讲得不系统就没法理解,所以没法提出疑问进行交流。笔者认为此困难的原因在于缺乏组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因此发表的组与其他组之间没法做到相互交流。A的学习观主要体现为“合作学习的魅力”。
表1 三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总结
B举例说明国内大学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讲到中国的大学不够重视合作学习,建议学校层面开始重视合作学习,而且需要教师掌握其方法。其次,B讲出必须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的、共同的合作学习。此外,还提到“意见难以统一”、“不能长期坚持”、“时间不合”、“欠缺合作学习能力”等困难,这些困难缘于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欠缺。综上所述,B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主要围绕“合作”体现出来,即中国的学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欠缺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实践中感到与同学合作较难。建议学校和老师共同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C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到“分工明确”、“评价和总结”、“分组合理” 、“有趣的课题”、“督促作用”等,而且“老师督促”的重要度为1。可看出C认为合作学习能否成功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主导作用有关。有关合作学习的困难,C讲到“部分同学不参与”和“课外合作学习的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困难的根源在于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C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A、B和C的学习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得出:(1)三名学生的学习观的共同点体现在合作学习中的困难上,而且困难的根源在于组间和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缺乏;(2)除“合作学习困难”以外的学习观呈现多样化,A的学习观体现在“合作学习的魅力”,B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C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六、辅以KJ法分析学习观认知体系
以上讨论了A、B和C所认知的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下面通过KJ法整合分析三名学生的学习观的认知体系。KJ法是日本川喜田二郎提出的一种定性处理数据的方法。这一方法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一定的方式来整理思路,抓住思想实质,找出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方法(王冲 洪春子,2013:75)。KJ法的步骤为(1)ラベルづくり(编标题)、(2)グループ編成(分组)、(3)図解化(结构模型化)、(4)叙述化(叙述)(川喜田二郎,1986:123)。通过KJ法整理A、B和C在纸条上面写出的27条联想语句,“编标题”和“分组”的结果用表2表示。最终编成了五组,五组分别命名为(1)合作学习的魅力、(2)合作学习中的困难、(3)对教师的要求、(4)学生特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5)对学校的要求。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观的第一个特征可以命名为“合作学习的魅力”。A、B和C都提及到这一点,由此可得出三名学生均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独特魅力。第二个特征为“合作学习中的困难”,三名学生都提到了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感觉到的困难,A提到的是组间的合作问题,而B和C 提到的是组内成员间的合作问题。第三个特征为“对教师的要求”,B和C认为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应具有引导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第四个特征为“学生特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特点包括“中国学生的合作意识薄弱”、“效果因人而异”等,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此特点,且要求学生应“制定有效的、共同的合作学习计划”。第五个特征为“对学校的要求”,B认为中国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学校重视得也不够,因此提议学校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发展的环境,多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进而对表2的五组内容进行“结构模型化”,得出图4所示的结构图。第一模块为“1.对合作学习本身的认识”,三名学生均认可“(1)合作学习的魅力”,但是由于欠缺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而感到“(2)合作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提出“2.解决合作学习困难之途径”,含有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其中对教师的要求最为重要,教师需要具备引导学生做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需要掌握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提供积极进行合作学习的大环境也必不可少。任何教学改革顺利开展都需要管理层的支持与配合(王琪,2015:63)。
表2 三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的整合分组
图4 基于KJ法得出的合作学习学习观的认知体系
七、结论以及启示
本研究基于学习者立场,着眼于个案研究,主要使用PAC分析法辅以KJ法,得出以下结论。(1)A、B和C的学习观的共同点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感到的困难,其他学习观呈现出多样性。合作学习中的困难缘于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欠缺;(2)三名学生均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并认为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困难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教师掌握合作学习之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本研究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缺乏。教师应营造积极互信的合作关系,真正的合作学习就应该是建立在积极互赖的合作关系与氛围基础之上的(皱欣,2015:110)。蒋波、谭顶良(2011:34)指出: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一项有效的教学干预必须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使学生以此来建设性地与同伴互动并有参与机会。因此,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合作技能的情境。此外,本研究还得出学校层面应与教师合作起来重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的结论。蒋波(2011:99)分析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多维因素,指出多维主体缺乏有效合作,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等。
本研究为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所有日语专业学习者,但为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学习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日语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改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启示。通过纵向调查分析学习者从大一到大四对其合作学习的学习观发生何种动态变化可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 参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发[2001]21号。(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 shtml,2015-08-07)
[1] 池田玲子.2000.アジア系学習者に対するピア・レスポンスについての考察[J].拓殖大学日本語紀要,(10):47-55.
[2] 池田玲子 舘岡洋子.2007.ピア・ラーニング入門——創造的な学びのデザインのために[M].東京:ひつじ書房.
[3] 岡崎眸.1999.日本語教育と日本語学習―ストラテジー論にむけて―[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4] 川喜田二郎.1986.KJ法―混沌をして語らしめる―[M].東京:中央公論社.
[5] 金玉花.2014.中国の大学の精読授業における協働学習の試み―学生の内省に基づき授業を振り返る―[J].日本語教育研究,(60):160-177.
[6] 内藤哲雄.2002.PAC分析実施法入門改訂版[M].東京:ナカニシヤ出版.
[7] 楊峻.2008.グループワーク経験が中国人学習者の言語学習観に及ぼす影響―日本語専攻主幹科目の学習者を対象とする実証的研究―[J].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8):113-131.
[8] 曹大峰 林洪.2014.日语协作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 蒋波 谭顶良.2011.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6):33-36.
[10]蒋波.2011.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多维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8):98-99.
[11]乔颖.2013.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理论构想[J].日语学习与研究,(5):109-115.
[12]王冲 洪春子.2013.基于PAC分析的学习者心目中优秀日语教师形象研究[J]. 东北亚外语研究,(2):71-76.
[13]王琪.2015.翻转课堂与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 东北亚外语研究,(3):58-63.
[14]王星.2013.合作学习在汉日翻译课堂的导入:以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信念变化为中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5):163-166.
[15]王学臣 周琰.2008.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 心理科学,(31):732-735.
[16]杨峻.2014.外语教学中小组活动的解析[J].前沿,(353-354): 150-152.
[17]杨峻.2015.日语专业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的特点与变化[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33):172-175.
[18]尹松.2011.一项基于PAC分析的日语专业教师科研意识调查[J].日语学习与研究,(6):82-88.
[19]邹欣.2015.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教学启示[J]. 教育学术月刊,(1):107-111.
On Japanese Majors’ Learning View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three Japanese seniors as research subject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Japanese majors’ views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by adopting PAC Analyzing Method supplemented by KJ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1) Students A, B, and C share their views on learning i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y all felt the diff i culty caused by a lack of cooperative awareness and skills. Diversity exists in other aspects of their views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2) All the three students have realized both benefits and charm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y believe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by university author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in the use of this learning approach, and teachers’ instructional competence is the most critical on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ea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students’ views o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cooperative awareness and skills.
Cooperative Learning; Views on Learning; Japanese Majors; PAC Analyzing Method; KJ Method
G44
A
2095-4948(2016)02-0065-07
本文为2014年度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合作学习中日语教师的教学观与教学策略研究”(JAS14056)的阶段性成果。
金玉花,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