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最合适的那条路

2016-04-27吴意程宗秋祝伟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吴意 程宗秋 祝伟国

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化与纠偏

● 肖纲领

卷首

十多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经历快速增长、平稳增加之后,虽然热情有所降低,但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改革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仍然是热点、重点和难点,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还存在着现实困境。

表现之一是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存在认知误区。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而且课程是学生“有获得性的生命存在活动”,因而在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中,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追求“学生获得”应处于首位,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但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功利性目标高于对课程价值的追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初衷相背离,课程观较为狭隘,将一些教师所谓的“专著”广为宣传,摇身一变成为校本课程;另有一些学校仅仅将校本课程放到课表中应付督导评估;还有调查显示,一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相脱离,被开发的校本课程没有使用的比例仍然较高。这些现象与所在学校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存在认知偏差有极大关系。

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决策不够民主,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客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也需要民主规划、实施和评价,不搞“一言堂”或是领导个人主义。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较为单一,表现为教师、课程专家较多地参与,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力度不够;二是行政主导课程开发味道较浓,以校长为首的管理方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有过大主导权,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制于领导意志。缺乏多方参与和带有个人色彩的校本课程,既不利于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用人标准的了解,也降低了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建设内容来看,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呈现单一化,缺乏丰富性和联系性。不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受到教师专业水平、经历和视野等的限制,体现出单一性和片面性,虽然不同学科都设置了校本课程,但不同的校本课程之间较为割裂,整体性不强。有学者认为课程开发水平有六种,即“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无关联的碎片课程、表面关联的课程、实质关联的课程、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和有质量的素养课程”,显然,“各自为阵”的校本课程暴露出学校课程开发的低水平。还有一些学校,没能充分挖掘所在地区或学校的特色资源,校本课程的数量不多,甚至“一项校本课程包打天下”,丰富性还不高。这样的校本课程建设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现象,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其初衷发生偏离,甚至存在异化的危险。随着家校合作、特色学校建设、教育民主化和学生培养个性化的需要和校本课程的纵深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必须从数量走向质量,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而要实现这一愿景,各级各类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须克服功利浮躁思想和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不断加以突破。

这要求课程开发人员正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目标。学校可通过评估和自我诊断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指向促进学生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回归“以生为本”的课程初衷。还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实践价值,不能不开发,更不能让已开发的课程悬置,仅成为学校浮躁办学的宣传品。

而研发过程则应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并实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可通过委员会、理论研讨会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政策动向、学生兴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吸引政府、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避免决策过程中校长等管理层的专断行为,无论是开发新课程还是改造旧课程,都要淡化行政色彩,实现充分协商,群策群力。

最后,有必要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联系性。要调动课程开发成员的创造性,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与乡土文化,校史、特色学科、教师特长等也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不同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内在逻辑及对学生系统知识和思维完整性培养的作用,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整体性开发。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 管

主 办

总经理 侯晓明

总编辑 李旭东

顾 问 鲍隆清 郭生练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永辉 文 艺 王绪军 方晓阳

朱华伦 朱国璋 李旭东 余祖雄

张道亮 陈 耀 季云堂 周发秋

闻武斌 侯晓明 贺其明 徐定斌

黄 俭 彭中才 舒 君 曾宪波

程敬荣 覃 照

编辑出版 湖北教育报刊社

社长/主编 周发秋

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 曾宪波

编辑部副主任 刘绍江 刘玉琴 鄢志勇

编 辑 姜楚华 严 芳 杨万军

陈文斌 刘 艺 徐世兵

周小益 周 群

实习编辑 孙爱蓉 罗浩洋

责任校对 孙爱蓉

美术编辑 陈 珊

微信推送 刘玉琴 严 芳 姜楚华

地 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78号

电 话 (027)50769330 50769361

电子信箱 hbjyjx789@163.com

邮政编码 430070

[ISSN 1003-4390][CN 42-1033/G4] [刊 号 ]

邮发代号 38-20

广告经营许可证 鄂工商广字0036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

营销中心电话 (027)50769387

(027)50769394(传真)

印 刷 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

定 价 8.00元

声 明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直接与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集团微信

本刊博客

本刊微信

CONTENTS

目录

“知人论世”教诗歌

36

诗歌教学中,教师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遭际、性格特点、环境时代、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触摸诗人的灵魂。如此“知人论世”,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王华蓉:

逐梦之旅成就教学个性

18

“一路前行,我喜欢做梦,更爱逐梦,这其中思和行的过程就是我全部教育生活的乐趣和意义。”王华蓉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勤勉工作。

松滋市实验小学 禹之松

武汉市洪山中学 江思容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孙永国

房县实验小学 张清志

咸宁市实验小学 习海平

洪湖市第一小学 卢洪阶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第五小学 吴瑞国

南漳县城关实验小学 刘道记

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 胡林阳

广水市实验小学 刘先钊

洪湖市实验小学 周会寿

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徐家森

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 葛成明

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学 罗 弘

湖北省教研共同体基地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声 明

一、如无特殊声明,来稿凡经录用,即视为权利所有者同意授权本刊网络传播及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其作品。

二、《湖北教育》旨在为教师服务,不收取版面费。如有人假冒编辑部名义收取版面费、组织有偿服务活动、约稿等,广大读者可直接向编辑部反映,编辑部将依法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

【封面】 宜昌市西陵区三江小学校长何虎和学生在一起

何虎,宜昌市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论文、课例多次在省、市发表或获奖。

CONTENTS

目录

去年第8期,本刊在“健康课堂”栏目对红安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共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专题推介。事实上,思源学校以“4334”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只是红安县“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起,红安县就在全县范围内选取了20所办学条件、区域位置均不相同的学校作为试点,谨慎而有序地开展了教学改革试验。如今,改革已走过3年,红安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其唯共生

——红安县“共生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黄忠东 余向红

健康课堂

栏目主持人:姜楚华 E-mail:jchtougao@163.com

关注

2013年,红安县成为黄冈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县。为此,县教研室成立课题组,对全县的课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推进。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提炼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理念及架构

“共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生态学理念是“共生课堂”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基本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红安县经过实验与论证,确立了“两主三环四优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基本理念与框架。

“两主”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主”伴随课改而生,但大而言之,目前并没有真正化为全体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因此,课改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和探究。换言之,“两主”的落实,首先要看课堂上教与学的时间分配。

“三环”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学习环节分预习、研习、练习三环,二是学习方式分独学、对学、群学三环。不管是哪种解读,都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上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上课前准确地设计学习目标,并分清哪些是学生能够且必须通过独立学习完成的,哪些是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中交流展示的方式来解决的,哪些是学生需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的。二是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小组分别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总的来说,“三环”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的具体操作是: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师要着力思考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把问题弄明白,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方法把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自主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完成。

“四优化”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优化学习方式、优化检测评价。优化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变教案为学案;优化课堂结构主要体现在变“讲听问答式”为“学思辩明式”;优化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变“听答练式”为“思辩练式”;优化检测评价主要体现在变师生单向的考练量化评价为师生、生生多向的互助互查激励评价。

具体操作时,可以从这些点切入。优化教学设计方面,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引导教师把思维从教转到学,最终的呈现形式是导学案。优化课堂结构可以与优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建设把学习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是可以采取的手段,最终结果是要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课堂生态的最优化。优化检测评价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检测应适量有效,要摒弃通过加大量来提升质的思想;评价应贯穿于学习始终,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标准及奖惩方案的制订中来;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只有知识对错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两主三环四优化”是“共生课堂”的顶层设计,它是一种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各学校可以在此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点切入,有轻重有取舍地找到课改的落脚点和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课改模式。

二、几种主要的模式

2014年至2015年,课题组利用多种平台,把“两主三环四优化”的“共生课堂”理念传达给实验学校。实验学校依据校情,融会贯通,经过实践提炼,逐步形成了校本的共生课堂模式。

红安二小以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结构为突破口,设计出了独有的教师备课本。这种备课本突出学习环节与学习方法,而非传统的学习内容。这种改变扭转了教师备课时只思考“怎么教”的思维惯性,为课堂结构的改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改变,实验初期,学校大致设定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促使师生注重学习方法与效率。

红安二小是城区学校,有一定的课改基础。农村小学又可以找到怎样的切入点呢?虎门小学把优化预习方式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虎门小学留守儿童多,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课前自主预习任务,导致课堂教学推进不顺利。实验教师经过反复思考与调研,改变了以前简单地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而是细化预习目标,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预习要求,让预习和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明显提高了学习质量,正逐步演变成学校的共生课堂模式。八里镇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师资状况不尽如人意。学校借鉴红安二小的经验,把集体备课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学校课题组集中优势师资力量,集体设计导学案,并印发给学习小组(每组一份),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实施学习行为。这种措施的出发点是节约成本,结果却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初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小学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初中来说,有效与高效具有特别的意义。最早实行课改的红安思源实验学校的“四三三四”共生课堂模式成为其他学校的课改蓝本。因为校情不同,各学校在思源学校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占店中学的“学、展、点、练”课堂模式大幅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永河中学依托良好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把农村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小组转化为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通过评价健全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自我管理功能,从而改变课堂生态,帮助所有学生共同成长。

目前,实验学校大都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正体现出共生课堂的核心价值——共生。

三、推进策略

为了让区域课改的推进更有效,覆盖的面更广,红安县采取多种措施,为课改学校搭建起共同生长的平台。

平台一:建立课改共同体。课改启动后,课题组采取学校自愿申报、课题组考察审核的方式,筛选出20所学校作为课改共同体的首批成员。筛选出的学校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从性质来讲,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学校。共同体成立后,课题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学段的大型课题研讨活动,让实验学校和教师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日常研讨主要采用网络在线研讨的形式。课题组为共同体学校建了名为“十年讲台”的QQ群,实验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此分享课改经验,进行质疑解惑,或者开展小型的、有主题的在线研讨活动。

平台二:创办《红安教研》。为服务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主持创办了《红安教研》,每学期出刊一期。目前,《红安教研》已编印三期,发表了20多篇近十万字的课改实验成果。这些文章包括实践感悟、案例分享、管理经验、方法探究、导学案比较分析等。除此之外,在封面和内页中,还着力推介课改成效突出的学校。这本小刊物有效地激发了实验学校、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展示自我的勇气。

平台三:组织课改论坛。课题组先后在思源实验学校、红安二小、永河中学、红安一中、慧德学校(民办)主办课改论坛。活动以听课观课、现场互动、主题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实验学校和教师分享课改经验,探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除课题组组织的论坛活动外,共同体学校之间也会自发组织小型的校际研讨会。虎门小学、八里镇小学、七里镇中学、占店中学等学校都主办过与周边其他学校的校际联动活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形式灵活、针对性强的研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的发展。

平台四:专业引领。课改的关键是人,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引领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改伊始,课题组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教师)对实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培训。随着课改的推进,“土专家”成长起来了,课题组及时发现并推广他们的实践经验,为全县的课改指路导航。实验以来,课题组分别组织“土专家”从课改基础理论、管理策略、推进办法、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写、共生课堂理念等角度,做了近二十场专题讲座。

这些平台对资源共享、课改共生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也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正是我们对课改的定位与追求——共生,不仅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态,也是为教师和学校开辟成长园地。

(作者单位:红安县教研室)

健康课堂

关注

关注

栏目主持人:姜楚华 E-mail:jchtougao@163.com

红安县占店中学围绕“共生课堂”的理念及架构,结合学校实情,不断地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学、展、点、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基本内涵

1.学:出示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围绕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有效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尊重学生实际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适当的自主学习要求,并通过导学案呈现给学生(导学案要根据学力的不同,体现出层次性)。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2.展:展示交流,分享共赢。课堂交流要求学生大胆“说话”,全体参与,合作探究。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要作出适时、恰当、中肯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在分享中共赢的目的。

3.点:精讲点拨,点评升华。精讲主要体现为教师抓住知识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等,该点拨时就点拨,该引导时就引导,该省略时就省略,该剖析时就剖析。教师精讲点拨时,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以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4.练:有效训练,落实知识。教师要设计有代表性、梯度性、发散性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要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结对互批、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要让学生在有效训练、当堂检测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遗漏点并及时补救,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二、模式的基本载体

有效落实“学、展、点、练”的关键是结合校情学情,抓好导学案、学习小组、管理评价方面的建设。

1.导学案。占店中学把“三突出”(突出预习、突出展示、突出检测)作为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突出预习”着重体现出“先学”的思想,即预习内容、预习方式、预习重难点、预习目标等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展示”着重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度,要求教师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预习项目都当堂落实。“突出检测”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延伸与拓展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小组建设。占店中学组建小组时,统筹兼顾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学习习惯以及性别等方面的情况,力求组与组之间基本平衡。同时,学校注重加强小组文化和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的建设。在小组文化建设上,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与小组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红色文化”的特征。占店中学位于素有“主席故里,将星摇篮”的红安县高桥镇,“红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学校要求各班在小组建设中也要体现出“红色文化”特征。因此,各班学习小组的组名、组训、组规、组徽等大多体现出“红色”内涵。如,组名上,学生结合本镇十几位将军的故事,分别把自己的小组命名为“将军组”“亮剑组”“飞虎组”等;组训中,学生用“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等体现出将军的品质与精神;组规方面,各小组更是把将军们铁的纪律融入其中。这种无声的文化时时置于学生案头,既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又能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管理评价。占店中学以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力度、探究深度”为基本依据,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形成了评教、评学、师评、生评、自评、互评的立体式教学量化评价体系。评教,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议,重点看课堂教学方式是否符合课改要求,以杜绝“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反弹。评学,每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会诊,以阻遏依赖、放任等学习习惯的泛滥。师评,就是坚持教师之间相互评价,评价时重点围绕“学、展、点、练”环节展开交流讨论,以取长补短。生评,就是坚持组与组之间、组内之间就课堂生态展开评议,以消除个别学生学习时游离于组外的现象。自评和互评就是做到教师和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纠正课堂教学中不利于教学相长的问题。

三、模式的推进策略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资源共享已是不二的选择。占店中学的课改能坚持走到今天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共享是最基本的保障。

1.校际共享,我与名校共生长。课改初期,学校先后5次组织各学科教师到红安思源、红安二小等课改做得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并多次邀请县内的课改骨干教师到学校现场指导。谦虚、务实的学习态度让学校很快走出了一味模仿、一科先行的死胡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并全科并进。

2.经验共享,我与名师共生长。占店中学有十几名黄冈骨干教师(红安名师)。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让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作课改“领头雁”。课改初期,考虑到九年级面临中考压力,大部分任课教师不主张进行课改。数学组组长吴咏乐大胆尝试,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自编学案、自制试卷、自主讲解、自我拓展,结果他所带的班级中考时成绩不但没下降,反而位居全县前列。吴老师的成功尝试消除了教师们的顾虑,促使他们大胆地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3.课堂共享,我与课改共生长。占店中学的课堂是开放的,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上课,教室的门都是敞开的。此外,各种赛课、评课活动也都要求全体成员参与。目前,领导人人晒课、教师个个赛课已成为常态。

4.师生共享,我与学生共生长。学校一再重申:教与学是一对辩证体,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汲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扮演着教师的角色。简而言之,即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出了“共生”的理念。

(作者单位:红安县占店中学)

用“共享”促“共生”

● 耿红华 王公平

健康课堂

关注

关注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红安县第二小学(以下简称“红安二小”)经过长期探索,找到了适合校情的教科研模式——“金字塔”教科研模式。

一、模式的结构及解读

红安二小的“金字塔”校本教研模式结构如下:

之所以把这个模式称为“金字塔”模式,是因为模式自下而上分为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专业引领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呈金字塔形结构,越往上技术含量越高,但要想达到顶层,又必须做好底层和中层的工作。

1.“金字塔”的基层

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以“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评课——反思”为流程的常规校本研修,要求全体教师(含学校领导)人人参与,以营造浓郁的校本研修氛围。

2.“金字塔”的中层

坚持开展课题研究,以蓄积教科研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金字塔”的顶层

利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开展各种专业引领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模式的应用策略

1.抓基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金字塔模式的基础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包括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基本环节。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备课——按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和要求设计出初案后,教研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主备人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上课——主讲教师讲课后,组内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评课时重点关注课堂效果及教学得失。反思——反思由主讲教师撰写,可以先口头反思,然后撰写成文;总结由教研组长或蹲点领导撰写,内容要提纲挈领,有理有据,不能泛泛而谈。

集体备课可以采取自由选题赛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或单元式教学的形式。

自由选题赛课式集体备课。教师自主选择一课时教学内容并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综合考虑教学进度、人员分工等因素后,统筹安排每位教师的备课、研讨、上课、评课时间。活动结束后,教科室组织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找到好课好在哪里,不足的课差在哪里,以此提升教师宏观把握课标、调控课堂的能力。

同课异构式集体备课。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个教学内容,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差异分别设计教案并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统筹安排听课、评课时间。活动结束后,教科室组织集体研讨,重点关注异构的课在教案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的优劣,以取长补短。

单元式集体备课活动。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围绕某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共同研究教学处理的方式方法。研究时,要特别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梳理。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全面了,对教材的挖掘更深了。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红安二小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43”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143”中的“1”指围绕一个中心,“4”指遵循四个原则,“3”指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一个中心”指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中心,即课堂教学要落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与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一总体要求。

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即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简言之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合作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遵循“一课一得”原则,即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四是注重小组建设与评价原则,即做到生管生,生教生,生帮生。

“三个环节”指课堂流程大体按“自主学习→交流点拨→课堂检测”的范式来操作。自主学习环节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检测预习情况,二是小组合作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点拨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本小组自定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做好质疑评价的准备。展示时,学生如果遇到共同困难,教师可以实时点拨,反之则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堂检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课前设计的检测题既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形式上与期末测试题接轨,力求9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完成当堂检测的内容。

2.抓“课题研究”,形成动态教研链

课题研究是“金字塔”模式的中坚力量,这部分工作不做扎实,教师的专业成长就缺乏底气,就难以真正到达金字塔顶部,成为专家型教师。

在课题研究方面,红安二小主要做好了两件工作:一是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二是以创办校刊《教科研通讯》为抓手,提升教师的总结梳理能力。

学校目前独立承担了1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4个校级课题。这些课题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国家、省、市、县级的各类课题由学校统一申报,并成立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学校统一确定的校级课题由教科研室与教研组负责完成;教师个人申报的校级小课题由申报人自主承担研究任务,研究成果得到学校认可后,由教科室备案。

课题研究中,学校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课题研究一定要与常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前两年,学校承担了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任务。由于可供借鉴的资料很少,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从实际操作入手,到身边去寻找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并设计出教案。这样的教案往往是不够完美的,实验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地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增加教学资源,或调整教学方法,使方案越来越完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实验教师积累下了大量的活动成果和过程性资料,学校据此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

这样的研究,以服务教学为起点,也以服务教学为终点,其价值往往超过了研究本身,因为教师在研究中逐步形成的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于教师和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研究本身可以看作吸收。就像所有有机体一样,如果只有吸收而没有释放,则不利于健康成长。为了给教师找到一个释放研究成果和热情的出口,红安二小创办了校刊《教科研通讯》。创办这份刊物的初衷,一是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二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因此当时在栏目设计方面显得很粗放。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教科研通讯》的栏目丰富起来。卷首栏目,学校邀请县内外的教育教学专家撰写稿件,从理论方面引领教师成长;专业引领栏目,请校内学科带头人或县内专家对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解答;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教师园地等栏目,全方位地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

如今,《教科研通讯》已经发行23期,发表了全校教师600多篇文章。它犹如一叶小舟,引领着教师不断远航。

3.抓“专业引领”,促进专业化成长

金字塔的塔尖是“专业引领”。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为达成这样的目标,红安二小重点着力于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专业引领活动。学校广泛收集教学教研中的突出问题,经过筛选整理,确定出急需解决的课题,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专题指导。截止目前,学校围绕语文、数学、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写字教学等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共举办了32期专业引领活动。

二是开展读书富脑活动。学校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通过精心筛选,购买了一批教育教学书籍,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读书活动。红安二小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学专著,阅读时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学校通过读后感展示、读书研讨活动等方式,促使教师交流思想,加深理解。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专业化成长推进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以教研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以学校的不断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可。”红安二小会沿着这样的路径,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作者单位:红安县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