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华大学:谁言俗生不成曲

2016-04-26程宇瀚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华大学

程宇瀚

因着心底一轮大学梦,艰难困苦的高三还是这样横刀立马地过来了。

理想的大学是精神的处女地与梦想的百花园,沐晨钟,栖飞鸟,眺南国海水,俯北国苍黄,但一切美好悸动的年少期待,终结于那个喧嚣的夏天。

在情怀为分数让位的现实里,我带着几分失落来到了西华大学,这座背靠川西高原、静卧成都平原的高校。

忽然之间岁月长

至今还记得初次走进花团锦簇的校园时,穿梭在飞扬的彩带和喧嚣的人群中,我没有像其他新生一样好奇地左顾右盼,也未曾勾勒一场异彩纷呈的大学生活。我只知自己是一只敛屏孔雀,委身于此砥砺四载,终将蛰伏一场向东的迁徙。

我把自己圈在小世界里,甚至孤苦地过着比高三更繁忙的日子。当我以奋斗为借口,密谋着一场叛逃时,心却显得愈发空落。

室友小攀却终日有幸福洋溢在脸上。早起一杯碧螺春,午间阳台上小憩,读读单词看看书,打打篮球跑跑步,把怡然自得的日子过成了极致,与我一团乱麻的疲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苦着自己久了,在某一刻也幡然醒悟,成都拥有着蓉城之美誉,明明就是在榕树下的龙门阵里暖和起来的,明明就是在盖碗茶里浸泡出来的,明明就是在老街老巷的斑驳时光里堆砌起来的。

正是这座古都拥有着一份独特的凡尘之美,因此才成就杜甫笔下的花重锦官城,李白卷上的千门入画图。而西华坐落于此,便当之无愧该承袭它恬静闲散的因子。终究不是隐逸高人,我又何须要在匆匆日子中错过这缕人间烟火呢?

终于肯停下来,观摩它繁复的肌理了,心甘情愿栖身于此,忽然之间岁月长。

学校所坐落的整个红光小镇仿若永睡,居民们春种秋收,过着宁静而复古的日子;艺术大楼周围的桂花细细密密开满一路,竟能在小半个秋天里长盛无绝衰;一食堂的厨师总是慵懒得很,可等那千呼万唤的麻辣牛肉面端上桌,滋味绝无半分消减。

即便在清晨朝阳的映照下,赶着上课的学子会小跑经过泉水桥,但沱江另一边的梧桐道上依然还是一番悠闲景致,孩童戏耍逐其间,挎着菜篮子的老人唠嗑着古老的故事。

如此,竟渐渐地,爱上了它。人工湖边的木风草海,露台上尽收眼底的碧海蓝天,爱它被四川盆地截留下来的温热与雨水,飘散四季的浓浓茶香与悠悠川剧。

时隔经年,驻足停留,才发现它不为人知的美好,所幸,回首还不晚。

这一场相遇,之于我的意义不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有着一种不疾不徐的人生态度在骨子里沉淀,任尔千姿百态,我独参悟梵禅。

于千万人中追寻你

初进大学第一课,是退休多年的老校长给我们上的。

头发花白的老叟,走上台时颤颤巍巍,为我们讲述西华精神的语气却声若洪钟。这堂课没有刻板的说教,以气韵为教鞭,以风骨为粉笔,沉淀的时光再度于眼前四散飞扬,竟将我们感染至眼眶潮湿。

更让人难忘的,是连续两个小时的讲演中,老校长竟没喝一口水。也许,这就是对西华精神最好的诠释。

武大的樱花,厦大的海洋,每所高校都有它独特的物理标签和精神谱系,而尚未从高中的青涩里拔节出来的我,又该去怎样绘就自己的西华图腾?

大一时的深秋,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厌烦极了所学的专业,人生陡然沉入低谷,梦想被风沙迷了眼。辅导员推荐我去《西华青年报》做助理工作。短短几天里与文字、镜头打交道,竟让我无可抑制陷入痴迷,继而怀着背水一战的勇气郑重决定,旁听新闻系课程,涉足传媒领域。

西华的新闻系与凤凰卫视联合办学,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阮次山与知名主播吴小莉皆是这里的客座教授,拥有着年轻的生命力,堪称一块可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精神沃土。攥着千方百计搞到手的新闻系课表,第一次站在人声鼎沸的教室前,我望而却步了。

我这位不速之客,能被接受吗?

犹豫之际,讲台上的教师问我是谁?明悉我的来意后,笑着鼓励我不要怕,并带头鼓掌欢迎我的加入。在大家友好的注视中,我终于放心地走进了教室。

媒体人的包容,果然不假。

那位男老师,曾是央视法制频道的高级编导,现新闻系主任刘勇,人送外号“刘疯子”,亦是我初涉传媒的启蒙人。他告诉我们新闻人要像疯子一样生活和思考。

他给我布置作业,推荐我去报社实习,一点都没将我当成局外人,让我得以迅速融入到新环境里。私下里,我从旧书摊不断淘来新闻教材为自己充电,扛着相机出没在校园每一处,饥渴地寻找新闻线索。

一场折返,虽让我回归到忙碌的状态,但心境已不复从前,每一天醒来时都是微笑着的,日子明媚得像被烘焙进了蓬松的阳光。

从新闻系专用教室望出去,是两棵有三层楼之高的梧桐,我在晃悠悠的时光里陪着它,见证它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犹记得上完刘老师的最后一节课时,人尽散去,我却独坐教室最后一排不愿离去。收拾着教案的刘老师感慨地开着玩笑,你的出勤率可是全班最高的。

一席话,竟让我几度泫然,终究,还是曲终人散了。

我想,将来无论走多远,飞多高,我都不会忘记这两棵窗外的梧桐,以及刷新我人生的恩师。

千万人中,我遇见了你。

一个人的小时光

是谁说,大学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拿几次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便不足以在深夜语人生?西华四年,于我而言是一个人的小时光,我在这里过着平静无澜的凡俗生活,倒也别又一番韵致。

西华靠近成都,被都江堰、郫县等旅游名城怜惜地环绕在怀中,冷暖均分的季风气候让这里演绎着草长莺飞的南国景致。阳光灿烂的周末,独坐班车去往邻近的青城山,焚一炷香,诵一段经,或携好友三两,去都江堰的历史滩头吹吹古蜀遗风,去十里开外的玫瑰谷度一个金灿灿的午后。

如若自己一个人,可往西华侧门去;如若全班一帮人,也可往西华侧门去。当商贩此起彼伏的呼喊与煎炒煮炸之声才在耳边刚刚清晰,一条香味弥漫的夜宵街已铺陈眼前。这即是在川西地区颇有名气的红光夜市。

我在这里无数次做着升斗小民,在排档里大快朵颐,用啤酒的泡沫兑化盛夏的闷热。吃火锅,定会吃那种沸开一层老油的火锅,用辣子蘸,用麻油淋,活脱脱出一层热汗才行。

在当校报记者期间,养成了“读人”的习惯,闲时,会尝试着跟一些教职工闲聊,以此抵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海。

临江苑保安林叔年近五十,说话慢条斯理,年轻时却是走南闯北的军中汉子,在高原公路上架设过光缆。图书馆保洁林阿姨白日与拖布扫帚为伍,夜晚时便拿出笛子吹奏起来,月光下跳动的音符,倾诉着一个女人半生的沧桑与牵挂。校车司机年仅二十,脸庞的稚嫩还未消失,不出车的时候就捧着教科书看。他笑着告诉我,他准备拿下本科成教学历。慢慢地,聆听的故事越来越多,西华便在眼中愈发柔情似水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是在无菌实验室里与一群人中翘楚为伴,或在模拟联合国里掌纳着几十上百万的资金流向。而今我所得到的,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没有阳春白雪,只有浮世俗生。但是,我依旧在用力地过着这每一天,并甘之如饴。

谁言俗生不成曲?于我而言,曲曲都自天上来。

猜你喜欢

西华大学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比萨里的大学问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河南西华的民间禁忌文化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李玲慧作品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