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探析

2016-04-25姜新通李红董赫

中国科技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案例教学

姜新通++李红++董赫

[摘 要]根据我校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结合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我校校情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及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所采取的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数字农业 农业信息化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338-01

引言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时做出了“黑龙江垦区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坚持走现代化大农业之路,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随着以3S技术(遥感技术 RS、地理信息技术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为依托的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的迅猛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能。目前,以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为特征的全新数字农业模式正日渐成形,也正在对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带入了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向。

为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数字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农业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然而,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省情、校情等存在较大差异,农业信息化专业办学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各高校应实事求是,本着为社会和地方培养和输送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来规划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当前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普遍期待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各类型高校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黑龙江垦区在精准农业和数字化农业研究方面一直走在我国前列,而相应的技术人才培养则未能及时跟进,存在较大的应用技术人才缺口。作为垦区最重要的科教基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不仅承担了国家和黑龙江垦区较多的与数字农业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还肩负着为垦区培养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使命。专业申办伊始,我校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黑龙江垦区提供农业信息化领域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技术服务。该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各种农业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体现出农业信息知识的前瞻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并且要保证大量的专业实习和实践训练。

近年来,我们通过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双导师制以实现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二、提高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举措

1. 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加强案例教学

近年来,由于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种植面积的大范围扩大,与此相配套的应用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抢抓机遇,先后在胜利农场研发了水稻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和自动喷灌系统,在庆丰农场新建了农业信息集成项目。学院鼓励将这些项目研发和实施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选为案例教学。这样,不仅全程参与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能对项目的前期研发、设备的现场安装、系统的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理论储备,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无缝衔接。

2.采用远程网络互动教学解决授课时空不一致矛盾

由于农业科研、生产多集中于春夏两季,而且作物的监测过程需要保持连续性,所以学生在科研实践和课堂教学上产生了时空不一致的矛盾。部分学生需要到现场参与项目建设,与授课时间冲突。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间断校内学生的课程,我们将教学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使校内、实践基地的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同步进行学习。利用前期开发的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教学服务资源的多样化。在网络环境下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和讨论等形式,不仅使学生从时空等制约中解脱开来,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

3. 开设“模块化”专题讲座,课程内容以科研实践为基础

为增强学生的适用性效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水稻秧苗全程监测与控制、水田节水灌溉、农业信息云端存储以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安防监控等项目“模块化”,进行专题的教学研讨。通过开设“模块化”的专题讲座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培训,学练结合,以练促学。指导各项目负责教师完成授课任务,便于其理清各自负责“模块”专题授课的授课重点及系统开发经验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校外专家请进课堂,把企业当前的应用实践和技术需求方向直接传授给学生。避免出现传统教课书理论知识陈旧老套、与应用实践脱节,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实践需求的弊端。通过校内设备组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应用机会,增强其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院企双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生的普遍评价是动手能力强,接地气。

三、 总结

为提高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我们结合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我校具体校情,按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及特点,通过与项目单位的合作,采取加强案例教学、采用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开设“模块化”专题讲座等教学改革措施,对我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研究探索。实践证明,依托黑龙江垦区科研项目育人策略,增强了我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附注:本研究课题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3Y07。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案例教学
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建模研究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