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爸”“某妈”的风靡说起
2016-04-25杨闳
杨闳
近日郑爽的父亲郑成华频频登上媒体显眼位置,先是自己爆料称女儿分手源于“胡彦斌是花心大萝卜”,然后又被自媒体爆料“与友人现身某歌厅,与某女子勾肩搭背,直指爽爸‘撩妹”,刚刚又有媒体专访“郑爽爸:你们还没有爽儿的十分之一强”轰动一时,接下来又来了针对这篇报道的“郑爽怒斥某媒体对父亲的专访:无中生有!”
旁观者也一定清楚明白地看出来了,爽爸在新闻中已经从女儿郑爽身边脱颖而出,逐渐自己变成了新闻当事人,他俨然已经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换言之,爽爸此时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自己本人(剔除郑爽因素以后)已经具备了新闻要素。
当然,爽爸成为新闻主角跟他自己确实也在电视荧屏上亮相有关,甚至他还跟郑爽一起拍戏、客串,但毫无疑问众人追逐和关注,主因还是他是当红花旦的爸爸。包括那篇被郑爽质疑的报道,为什么可以长篇累牍地专门采访一个毫无作品的中年男人,当然也是因为他是话题人物郑爽的身边人。
此前也有黄子韬父亲接受专访,语言更犀利,态度更耐人寻味,这种明星爸妈抛头露面的事越来越多,这说明一来我们对明星和泛娱乐的边界正在拓宽,一切好玩有意思的话题不仅仅来源于明星当事人,他们身边的亲近之人也可以成为新闻大餐的主菜;二来,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的人,面对伸过来的话筒和摄像机,难免都会产生一种“好好表演”的心理欲求。我认为,前者是趋势,后者是人性和失控。至于这些带来的利益和弊端,都需要当事人自己好好审视和承受。
作为明星的爸妈,当他们成为新闻主题时,变成了某爸某妈,他们的角色无疑放在第一位的还是维护自己的儿女,通过辩解和展现,以达到维护和呵护的目的。但凡事永远都有两面性,当明星的父母用显然不是明星语言系统的话语来接受采访时,那么因此造成的误解、好笑也在强化或削弱原本粉丝心中的偶像形象。
从效果和效率来说,明星爸妈为自己的儿女代言这种事,当然不如专业经纪团队,他们的视角、语言方式,以及个性化言辞背后的连锁效应,都是相当具有局限和很难控制的。如果我们明星的爸妈实在爱子心切、耐不住寂寞非要面对闪光灯摆一个动人的pose,也许你切实地帮了自己的孩子一把,令他们的话题或者人设更加突出,那么与此同时也要来承受以此带来的质疑、烦恼乃至围观群众粉丝对偶像本人的厌倦。
在上海开唱的鹿晗在社交网络上PO出了与邮筒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