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京观《兄弟》记

2016-04-25陈言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余华兄弟变化

陈言

这是在2016年3月底,东京池袋的一家剧院。从下午1点半到4点15分,去掉中间15分钟的休息时间,近3小时的演出,满座,场内无一人走动。

上演的话剧是《兄弟》,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

剧终时,余华走上舞台,数百名日本观众响起热烈掌声。

“没有想到,日本的编剧、演员能够如此细腻逼真地表现出我在小说中描写的故事。”他说。

确实,《兄弟》描写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的社会巨变——对于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日本人来说,这样的变化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但这部讲述小人物在大变革中不同命运的故事,真的让日本人看懂而且感动了。

兄弟二人,哥哥从国营企业下岗,被迫“下海”又遭遇经商失败,弟弟则从一开始就承包工厂,之后越做越大,甚至涉足海外事业,最后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当政治经济大潮最终退去,亲情和人生意义,又因为生命的终结,让人认识到——兄弟,始终是兄弟。

这样的人生起伏,虽然是中国式的,但也是许多经历过国家经济起飞又遭遇泡沫的很多日本人所似曾相识的。

日本从二战后的废墟里崛起,经济一度日行千里,辉煌至极,到上世纪80年代陷入泡沫,经济停滞,人心失落,社会从此少有变化,亦不复焦躁、嘈杂。剧院所在的池袋,虽处于东京繁华地带,但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再建新的高楼大厦。

日本人已然平静的内心里,其实也在怀念过去的喧嚣,并期待变化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兄弟》为日本观众提供了“怀旧”和“穿越”的机会。

《兄弟》话剧版的日本编剧松本祐子告诉我,她把原作反复读了数遍后,决定改编时淡化故事的发生地点,而突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因为她相信后者是可以跨越文化和国界的。

《兄弟》在东京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国文学、戏剧、艺术跨越政治迷雾,得到日本人的充分理解和共鸣。如此想来,今后定会有更多的中日作品在彼此的国家获得发行及上演的机会。

回过头来再想,中日民众之间的误会该如何化解?恐怕不能只坐待媒体的报道,而是要一步一步,以《兄弟》这样最真实的故事和最诚恳的态度,去融化人们心里的冰山。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大量信息填满了报纸杂志的版面,无数的镜头映出了复杂难解的中国。但中国的变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如果给日本普通读者观众这样一个通观中国几十年变化的机会,他们可能就会更好地理解身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老邻居。

猜你喜欢

余华兄弟变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这五年的变化
读与写(节选)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扩展阅读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落难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