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创协力同辉 “丝路”主题尽显—评民乐经典作品音乐会《从长安到罗马》
2016-04-25王安潮
文/王安潮
演创协力同辉 “丝路”主题尽显—评民乐经典作品音乐会《从长安到罗马》
Actors and framers' effort make "the Silk Road" theme shine—— comment of "From Chang'an to Roma", the classic folk music concert
文/王安潮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在西安音乐厅举行的名为《从长安到罗马》的音乐会吸引了民乐迷的关注。它是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以经典民族器乐的各种组合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在场专家与千余名民乐迷们的热情掌声,也将持续半月的艺术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展演的11部作品均为民乐系创作首演的代表作,已经在既往获得了业内外人事的广泛好评,多是1955年春建团的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保留曲目,常演曲目,也是“长安乐派”得以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创作与表演之显现,是民乐系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创的演奏与创作并重的学科发展模式的结晶。
1 技艺精湛 丝路风俗尽显
音乐会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演奏技艺精湛,音乐会除了小合奏《秦韵》外,其它十部作品均为独奏与不同编制乐队的形式,这就使独奏者的技艺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展现,赵逊的埙、魏月明与李婉的筝、唐进的扬琴、呼延梅文与牛苗苗的二胡、高纯华的竹笛、任畅的琵琶、王慧与宋楠的中阮、杨会青的唢呐等演奏,既突出了乐器本身的技术技巧,展现了这些乐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与现代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又新探了新作品所需要的新的表现手段手法,尤其加强了现代审美的炫技感,引发了观众的兴致。
高纯华吹奏的《秦川抒怀》(马迪曲)突出了竹笛吹奏中用气的细腻,他在吐、滑等技巧上,在断奏、连奏的处理中,既运用了秦地民间竹笛演奏的“土”法,突出了作品中的“烟火味”,也较好地结合现代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新”技,突出了新作中的“市民气”。牛苗苗演奏《曲江吟》依据“散—慢—中—快—散”的结构逻辑,将作品中“吟”字进行了铺叙有序地表现,其演奏弓法合理,运弓流畅,将秦声腔韵进行了从凄婉到激越的吟唱。任畅演奏的《渭水情》在弹、挑的基础加入推、拉、吟、揉、打、带等技法,表现出旋律中的细腻委婉之处,展现了关中风情的别样风格,纯朴而厚重的音乐空间。王慧的中阮与宋楠的柳琴共同演绎的《丝路驼铃》以两种不同的音色表现了“丝路”中的苍凉与清灵,将乐曲中新疆民间音乐所表现的苍茫之路上商旅驼铃的壮丽景象。杨会青唢呐演奏的《关中情》以充沛的气息、明亮的音色表现了淳朴、豪爽的北方唢呐风格,挖掘了关中秦腔等民间音乐或细腻或豪放的音乐情趣。李婉演奏的《云裳诉》以乐曲的多主题音乐为依托,在展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古朴意境基础上,以压、按、揉、滚、拂等演奏技法,表现了时而清幽哀怨、如泣如诉,时而铿锵有力,乖张呐喊的丰富音乐空间,音乐表现淋漓酣畅而又耐人寻味。呼延梅文演奏的《兰花花叙事曲》在“蓝花花”音乐主题不同出现中运用演奏方式和力度的变化而营造了丰富的拉弦乐音色,配合了叙事曲的结构逻辑而展现了兰花花的人生不幸以及她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强性格,演奏者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作品的情感线索,也引来了观众爆棚的喝彩。
其他的弹拨乐、拉弦乐等方面的演奏,也都注意了作品中所探索的古今技法融合,并将其所延伸开来的表演技艺在吟揉弹挑间,予以了西北民间风格凸显,音乐会所意欲展现的思路沿线的风俗民情尽显。
2 民间素材 西北风格优势
音乐会给人的另一感受是曲目丰富,创作风格明确,紧抓地域性征,结合现代技法,将西北音乐发展推向纵深。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音乐风格多变,展现了“长安乐派”探索的创作线索。
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乐小合奏《秦韵》(张晓峰、王方亮曲)以“碗碗腔”、“秦腔”、“迷胡”等关中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民间音调为素材,它精致、简洁的曲风使其获得1991年的全国民乐作品展播比赛一等奖,是“长安乐派”探索的现代合奏乐中的代表性作品。同样取材于关中戏曲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埙独奏曲《风竹》(刘宽忍曲),发挥了低徊宛转的“哭音”音阶的特色,流畅的旋律线条展现了风吹竹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形态的影响,以此表现曲作者对家乡的风物的赞美与眷恋。如果说这两首作品意在表现“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的话,作于2010年的筝曲《大漠行》(魏军曲)则是沿着“丝路”西行的图景描绘,西域音调与节奏的运用,再配以打击乐,从而展现了某些带有中亚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此曲写,词曲获得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二等奖。融合之地的“丝绸之路”上总少不了“外乡人”的参与及其创举,东北民间艺人赵殿学以同名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就是将“丝绸之路”上传入的中亚乐器扬琴进行的中西融会,它经王沂甫编曲、王寒融入箫伴奏的编配,现已成为小型扬琴曲中的代表作之一。《苏武牧羊》的主题音调经扬琴特有演奏法的变奏,使其赋予了描绘苏武出使西域及不辱名节的十九年坚守。二胡曲《曲江吟》(鲁日融曲)是一首较大型的作品,鲁先生说它是用关中秦音创作的,浅吟低唱的曲调具有浪漫主义手情韵,它是“秦派二胡”的代表作作品。笛曲《秦川抒怀》是马迪的代表作,其中的关中戏曲音乐及激越豪爽的西北音调,展现了作者对八百里秦川的抒怀与赞美。
上半场的这些作品是在小乐队或单个乐器伴奏完成的,体现出精致、小巧的音乐情趣,下半场由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伴奏的五部协奏曲则较好地展现出大开大合的秦音气势。西北琵琶演奏家中的杰出代表任鸿翔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创作而成的琵琶曲《渭水情》展现了渭水河畔的风物乡情,宁勇以依托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意境并结合新疆歌舞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中阮曲《丝路驼铃》展现的是古“丝路”上的苍凉与清越驼铃之声,周煜国以自己的筝曲《乡韵》发展而成的《云裳诉》以关中音调为素材,带有李白《清平调》诗意的古风雅韵,关铭根据民歌曲调《兰花花》发展而成的《兰花花叙事曲》是最具陕北风情之作,它奔放爽直的音调将“丝绸之路”的音乐大气、恢弘之气尽情地生发开来。
这些作品具有的西北旋律的鲜明指向性,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现代情味的表达,符合于当下审美情趣,也较好地展现出居于“丝绸之路”起点的古城音乐家们以古抒怀,寄情“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豪情与雅趣。
3 韵味与特色 “丝路”主题的核心
音乐会在西北民间音乐韵味的表现上恰到、深入,不仅止于外在的形似,而是在吟揉之中注意到大小二度音程中的地方音乐性征,是⇡#4、⇡⇡7,也就是关中戏曲等民间音乐中的“哭音”与“欢音”特性,有学者将其名之曰“中立音”,这是“丝路”音乐文化形态表现在音阶上的特色之处,表演将其附丽于物化形态的旋律线条之上,从而实现了地域性音乐性格的鲜明指向,对其表现是西北乐人“局内人”之优势所在,音乐会中的相关作品中的这些部分的表现可谓之恰到好处。
而在“长安乐派”的发展布局上,音乐会中的推动表现令人赞叹,它不仅突出了创作对于乐派的基础性构建之功,尤其是大量地方性音乐素材之选,集中的西北审美取向的融入;并从演奏的细节之处进一步深挖,将二度创作发展至善,从外在感官刺激上将观众拉入到“丝路”沿线的文化场境之中。在深入贯彻“丝路”艺术大发展策略表现语境的同时,也将艺术节平台所意欲展现的精品展演之路凸显出来。
音乐会稍显值得商榷之处的是音乐会的标题《从长安到罗马》,它易于引发人的误解,笔者近旁的一个乐迷就在问:“音乐会中有罗马音乐吗?”其实,音乐会主要是以关中题材的音乐为主,少量衍及陕北及的有甘肃、新疆等地素材,并没有涉及到中亚,更没有触及到欧洲罗马诸地的音乐作品。这种标题是音乐会策划者贪大求奇的“刷标题”心理之显现。而对新近的、按照现代音乐技法创作的那部分西北民乐作品音乐会则没有涉及!而这恰是“一带一路”文化景观中需要的探索之作,也最能彰显多元融会的艺术境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