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6-04-24李欢侯江红
李欢 侯江红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郑州4 5 0 0 0 2)
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李欢 侯江红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郑州4 5 0 0 0 2)
目的分析穴位热敷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探寻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8 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例,采取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研究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 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热敷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六味地黄丸,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X2=6.4 9 9,P=0.0 3 9);在治疗期间,2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疲劳症状,具有明显优势。
穴位热敷;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分析;亚健康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病症,最近几年,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外医学研究学者的重视[1]。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病理尚不明确,现处于研究摸索阶段,临床上常常采取临床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抗抑郁药、镇静剂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达不到治愈效果。据相关研究调研[2],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有效调节脏腑功能,是一种有效方法,效果比较满意。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探讨穴位热敷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例,采取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研究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占42.5%,女性患者23例,占57.5%;年龄最小的是21岁,最大的是48岁,平均年龄(32.5±6.03)岁;病程最短的是5个月,最长的是6年,平均病程(13.9±1.2)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占45%,女性患者22例,占55%;年龄最小的是22岁,最大的是47岁,平均年龄(33.6±6.12)岁;病程最短的是7个月,最长的是6.5年,平均病程(13.7±1.5)月。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脑组织疾病患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哺乳妊娠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热敷,中药成分主要是花椒、丁香、小茴香、艾梗,将以上药物择净,包装成袋,再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布套,密封以备用。方法:卸下布套,把敷包放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3 min,取出后再套上布套,选择关云穴、气海及大椎,每个穴位30 min,在治疗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温热感,若感觉到发烫,需稍微移动数秒,然后再移回原位。采取热敷理疗,促使药效快速发挥作用,各个穴位热敷完成后,将热敷包取下,用洁净纱布蘸温水擦拭穴位,每天热敷1次,1个疗程10次,连续治疗6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六味地黄丸,企业名称: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0056,规格:每丸重9 g,用法用量:1次1丸,1日2次,连续治疗2个月。2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外,同时辅助治疗,调节患者的精神情志,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参考相关文献评定标准[3],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超过70%(包括70%),可适应正常的工作节奏及社会生活,即为显效;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69%,即为有效;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未改善,证候积分低于30%。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将全部资料统一录入到临床观察表格上,采取SPSS17.0分析,对比两组数据,若对比差异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患者37例,所占的比例是92.5%;对照组总有效患者29例,所占的比例是72.5%,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X2=6.499,P= 0.039),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并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生理指标异常现象,患者感觉、意识、睡眠、呼吸、心率脉搏、运动等指标均正常。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失眠、疲劳、思想不集中、发热等一系列的全身衰弱疲劳症状,多伴有精神神经症状[4]。此种疾病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持续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脏腑功能,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程度。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虚血瘀[5]。本研究选用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穴位,采取穴位热敷法,效果满意。中药药方具有温通化瘀效果,而关元穴、气海具有补元气益肝肾效果,大椎穴具有平衡阴阳、温暖脏腑经络,消除各种疲劳效果[6]。穴位热敷可调理脏腑气血,督脉入络脑,温热刺激,调整机体内在机制,促使脑部血液循环,促使机体各组织器官趋于平衡[7]。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多数患者在热敷治疗后,睡眠失调及精神疲劳会得到明显改善,可有效缓解疲劳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治疗期间,生理指标未出现异常,无严重不良事件。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通常酒食过度、饥饱失常、忧愁思虑,工作繁重,不节饮食,应酬频繁,致使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此种此疾病伴有关节疼痛、咽喉疼痛、极度疲劳、睡眠质量下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调查,因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精神神经疾病有一定关联,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给予心理治疗,饮食调理及起居调试,从社会学分析,力求家庭及社会的相互配合,以争取最佳效果。
[1]姚韧敏,吴兆文,陈日龙,等.穴位热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 8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0,5(5):3 5 1-3 5 2.
[2]范春,何若安,周力军,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4 8 4-4 8 7.
[3]瞿彬业,杨孝芳,杨硕.穴位埋线调节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5 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 0 13(3):4 9-5 0.
[4]袁有平,周卫红,罗勤,等.耳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 3(2 7):7 4-7 5.
[5]谢玉英,文希.生姜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妇科腹部术后疲劳综合征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 1(10):1 10-11 1,11 4.
[6]周蕾,冯祯根.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2):3 1-3 3.
[7]陈兴华,蔡海琼,张丽美,等.穴位贴敷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疲劳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 3(7):6 18-6 2 0.
LI Huan; HOU Jiangh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Henan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2;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int hot comP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n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 Choosing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anuary 2016,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acuPoint hot comPres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Liuwei Dihuang Pills.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X2=6.499,P=0.039). Conclusion The acuPoint hot comPres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has significant effe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atigue symPtoms,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cuPoint hot comPres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analysis;sub-health
10.3 9 6 9/j.issn.1672-2 77 9.2016.11.0 5 1
1672-2 77 9(2016)-11-0 11 3-0 2
:李海燕本文校对:王敏
2016-0 3-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项目(N 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 2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 o:13 2 10 2 3 10 1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