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灸经图》四天庭穴组的历史价值*

2016-04-23汤志刚杨继若白晶梅指导王天生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西部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敦煌价值

汤志刚,杨继若,白晶梅 指导:王天生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敦煌《灸经图》四天庭穴组的历史价值*

汤志刚,杨继若△,白晶梅指导:王天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从四天庭穴的历史沿革、同名四穴组的方义及广泛应用、四天庭穴的布穴特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敦煌《灸经图》四天庭穴组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敦煌《灸经图》;四天庭;价值

Discussions on Historical Values of SiTianTing Acupoints in DunHuang JiuJing Tu

TANG Zhigang,YANG Jiruo△,BAI Jingmei Director:WANG Tianshe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anzhou City,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values of SiTianTing in DunHuang JiuJing Tu were discussed fro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TianTing acupoints,the prescription of four acupoints in the same nam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the feature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Keywords DunHuang JiuJingTu;SiTianTing;values

敦煌千佛洞《灸经图》出土10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遗书针灸卷子进行了注释、考证、临摹、临床验证等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1985年马继兴先生报道了敦煌出土的古针灸图,1988年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译》,在图16校注中注明天庭:古经穴名,传世古针灸书未见,在图中此穴名凡二出,图上则示以后头部,上、下、左、右共4点。按语指出:此卷呈残片形,共存二图残文。1995年张侬先生对敦煌《灸经图》俞穴进行考证,出版了《敦煌石窟秘方与灸经图》,并在临摹复原图12中将二残片合并成一图。图中除了标有穴点外,再无一文一字之说明,笔者称其为四天庭穴。在《内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其他针灸医籍中都未收载四天庭穴[1]。因是孤本独言,从其他针灸医籍中也无法考证,尤如天外来书给后世留下了很大悬念。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分析发现,四天庭穴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临床价值,现分析如下:

1 《灸经图》是早于或与《内经》同期的重要针灸流派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大地湾文化见证了8 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诞生并创世之地。自从伏羲氏在卦台山观天文、察地理创始了易经八卦以来,它成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因地缘关系,易经对《内经》《灸经图》的影响尤显明显,二者均按照九宫八卦的顺应程序在人体布阵组穴以达到天人合一。但《内经》在人体前边按部位布穴,而《灸经图》是在人体前后和头后四天庭按穴点布穴,说明《灸经图》最早、最完整地传承了易经思想。

长沙马王堆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公元前168年)是出土最古老的针灸文物,绵阳西汉古墓中的涪水经脉木人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发现最古老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此模型比北宋针灸铜人早1 000余年,它们的足太阳经都是有脉无穴和单线路走行;《灸经图》足太阳经也是简单的有穴有脉和单线路走行[2];《内经》足太阳经有完整穴位和双线路走行。这种差异使我们看到了古代早期针灸经脉腧穴产生、发展、过渡、演变、更替的历史轨迹。从《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太阳有脉无穴和单线路走行传承发展到《灸经图》简单的有穴有脉和单线路走行,再发展到《内经》完整的足太阳经脉穴位和双线路走行,说明《灸经图》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一脉相承。

名不正、位不顺的取穴反映出针灸过渡阶段风貌,与《内经》等传统针灸相比,《灸经图》的穴名及取穴位置存在较多差异。针灸腧穴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穴位从无定位、定名发展到不确切的定位定名,再发展到确切系统的定位定名,穴位的数量也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传承发展过程。《灸经图》有66穴(其中单穴16个,双穴50个穴),《内经》有160穴(其中单穴45个,双穴115 个);《灸经图》仅有足太阳膀胱经[2],经脉名穴位4个,即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厥(足厥阴);《灸经图》有现存历代针灸医籍未见登载的独特穴名如板眉、天门、天庭、四天庭、聂俞、脚五舟等;有先秦、秦汉时代习用的腧穴别名、宋代以后多不复用的穴名,如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厥、颊车髓孔、手髓孔、足髓孔、髓孔、慈宫、胃管、两手五井、两脚痹经等;《灸经图》没有《内经》的五输穴、原穴、下合穴、十五络穴等内容;与《内经》相比,《灸经图》取风府穴是双穴;《灸经图》选用腧穴取椎节两边相去2.3寸[3];在第九椎两边相去二寸三分布有肺俞穴;在第三节两边相去二寸三分布有风门穴;在第8胸椎下旁开二寸三分布有聂腧穴;在第十七椎下旁开二寸三分布有大小肠腧;将肩井肩髃合为一穴标引。《灸经图》的穴名、数量、及取穴位置正是反映了《内经》之前不确切的定位定名的特征,它继承了先秦、秦汉时期腧穴名称,可以说它保存了早期不同历史时期的穴名、古代灸法著作的部分风貌,也佐证了《灸经图》成书时间早于《内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所主疾病有78种,《灸经图》记载了45种病症,二者都是用灸法治疗,是灸疗专著,二者的关系可见一斑。《内经》记载了一百多种病证,其中绝大多数疾病都应用针刺治疗,用灸法者占极少数。与《内经》对照,可以发现《灸经图》在针灸腧穴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更为原始、古朴的特色。《灸经图》是一种过渡阶段灸法专著,它传承了秦汉及《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特色风貌,是早于《内经》的针灸流派。它是罕见的、现存唯一的早期祼体针灸图。封建礼教把人的容体、服饰作为昭名分、辨等级、知礼仪、从习俗、合规矩的重要内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我国古代针灸书籍对人体性器官多隐秘忌讳、或被视为亵物而不公开描述,针灸人体图也多穿衣以遮掩下身,包括长沙马王堆帛书。《灸经图》的图形全为直立裸体的正人图形和背人图形,并且把玉茎头和乳头作为治疗穴位收载[4]。玉茎头和乳头是人体性信息最丰富、最敏感的部位,这些部位的变化是反应人体体力、精力和性功能盛衰的晴雨表。在治疗男女性功能障碍方面有其他穴位无法替代的作用。既表现了古人真实自然、返朴归真的科学态度,也说明《灸经图》传承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前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朴风俗,是早于《内经》、长沙马王堆帛书的重要针灸流派。《灸经图》尽管原图残缺不全,又缺乏明显确凿的成书年代证据,但它遗留下来的图文痕迹就是确定其历史轨迹的坐标。根据以上比较分析,《灸经图》这一针灸流派存世的最早时间应该同期于或早于《内经》。

2 四天庭是同名四穴组这一奇葩沿革的始祖

2.1同名四穴组的方义及广泛应用古代针灸治病如用兵布阵打仗,多采用同名的4个穴位为一组,同名四穴组一般以人体某一重要部位或穴位为核心,在其一定范围内的前后左右或四角各等距离处取穴,或在人体特定对称部位布穴。以应四脏(心肝肺肾)、四季、四海、四方所在以调之;它又与古代兵法理论有关,上下左右合而护之以补虚,合而攻之以驱邪,合而调之以扶正驱邪。四神聪穴原载《资生经》,在百会四边各旁开2.5寸,现在的定位源自宋《太平圣惠方》,后《类经图翼》《现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均收载。4穴均位于头顶,百会四边各旁开1寸。

脐中四边穴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曰:“客忤者。中恶之类也……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边各一寸,灸各三壮。”后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取脐中及上下左右各1寸,定名脐中四连。主治慢性肠炎、小儿一切痉挛、消化不良等。

四花穴治20种骨蒸。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刊行)和宋沈括《苏沈良方》中呈棱形分布,而在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和明朝高武《针灸聚英》中呈正方形分布。亦有取隔俞和胆俞为四花穴。现代新医疗法有八华穴:以两乳间距离的2/3做一等边三角形,其顶角放在大椎穴上,两个底角即所取之穴位,依次类推共取8个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载:“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1、2、3、4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其组穴与八髎穴相同。

阴头穴,明朝《普济方·针灸·卷四百二十二》云:“治卒颓……又牵阴头正上,灸茎头所极,又牵下向谷道,灸所极,又牵向左右髀直行,灸茎所极。”这是以阴茎根为轴心,以阴茎所长茎头指向上下左右四穴点组穴治疗卒颓疝气的方法,亦可冶疗阳痿、前列腺炎、不孕等生殖系统疾病。

舌四边穴,民间有以:“尽伸舌,以舌尖所极口唇的上下左右”取穴,灸冶小儿惊风、口禁及昏厥急救。

四关穴,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

2.2四天庭穴布穴特点四天庭穴除具备同名四穴组的布穴特点外,还用易经八卦藏象理论、顺应程序在枕部布阵组穴,四天庭穴以天门为太极,应六腑及肝、脾、肾膈下腹中;上天庭为离火,应心、前胸、咽喉、头面,应南方,夏至;下天庭为坎水,应肾、膀胱、腰、尻、下窍,应北方、冬至;右天庭为震雷,应肝、左胁,应东方、春分;左天庭为兑泽,应肺、右胁,属金,应西方、秋分。四象所生四卦为:艮山应大肠、右足,东北方、立春;巽风应胃、左手,东南方、立夏;坤地应脾、右手,西南方,立秋;乾天应小肠、左足,西北方,立冬。从四天庭布穴形态分析看,它犹如四肢收缩的正面胎儿,天门位居中央之宫,应中焦,为督脉上头通脑之门户,与足太阳两经之会穴。此为四海生发之根源,先后天之本相聚之地,有如车轴毂、又如太阳,成为八宫八卦的统摄核心;上天庭应头、上焦,下天庭应下焦、下窍,以上三穴均位于督脉,构成头体主干;左右天庭靠近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督脉与膀胱经相通,足太阳是运行大盛之阳气的经脉,它从两侧通巅脑降背至足,贯穿十二经所有的背腧穴,从而温煦推动和激发五脏六腑的一切生理活动;上下左右天庭构成“十”字图,以关元为核心的八方布穴均与“十”图相一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其核心就是“十”字图,二者相一致;其他卦穴有如车辋围在天门四周,它们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像季节寒暑消长一样,像生长化收藏规律一样环流不息,构成了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人体小宇宙。地位至高至上者谓之“天”,传统天庭在额正中部,也有以神庭为天庭,均为单穴。《灸经图》在枕骨用四个天庭、用八个天庭围着天门组穴,可见其位显权重。这里蕴藏着人体神秘的全息反射点,在四围发际罗布有序的环卫下,四天庭成为脑神统帅部的最高核心。现代蓬勃发展的手八卦、脐八卦、枕骨八卦、眼耳鼻唇八卦等都与同名四穴组同源同义,亦称同名八穴组。四神聪布穴与《灸经图》四天庭如出一辙。一个叫神聪,一个叫天庭,均与脑神有关。从时间上比较可见四神聪和其他同名四穴组是在四天庭旳基础上发展而来,四天庭成为这一针灸奇葩沿革的始祖。

3 四天庭是历史上最早的头针、枕骨疗法

近代由焦顺发等国内学者发明倡导的头针疗法,美国迪裘尼特、日本板本哲康、陈耀南等国内外学者发明倡导的枕骨疗法盛行一时。头针疗法以大脑在头皮不同部位的投影有不同治疗作用为依据,在头枕骨正中线、旁线、横线等刺激区诊断、治疗各种疾病,功效显著。枕骨疗法他们用手按摩枕部,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据研究发现,人体的枕部潜藏着神秘的“生物全息反射点”。按揉枕部的反射点,可激发人体的机能,对于因脊椎不正而导致的诸多疾病,进行矫正和治疗。近年来,日本板本哲康运用此法,治疗各种疾病,功效神奇,并称之为“枕骨疗法”。

千年前《灸经图》就对头枕穴位非常重视,认为在枕骨的正中线上下左右、对称性的分布着天庭四穴,与现代头针布穴法如出一辙;耳是宗脉之所聚,察耳及耳后枕骨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自古枕骨内陷,为肾元衰败之症;在枕骨两侧的完骨,相人书称此处为寿台骨,根据此骨的高坚完固程度来判断其人寿命长短;枕骨穴又名头窍阴,足太阳、少阳之会,既治五藏之疾,又善治耳鼻目口舌咽喉诸疾。四天庭及枕骨部位成为能够反应诊断和调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有的疾病信息的平台,能够防治五劳七伤,精髓气血虚损乏力、痿痹瘫呆喘等顽症的重要部位,其观点与现代枕骨疗法非常相似,二者不谋而合绝非巧合,古今时易世变,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和结晶是息息相通、永恒不变的。四天庭也成为历史中头针疗法、枕骨疗法的先驱。

4 四天庭临床应用广泛

《灸经图》四天庭穴组具有醒脑、补脑、通脑、通利全身的作用,有治未病、抗衰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主要探索《灸经图》四天庭穴治疗临床诸症,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组方使用。对未引起肢体病变的脑源病变及五官病变可单独使用;对五劳七伤、虚损性疾患、痿痹和脑源性疾病引起脏腑肢体病变调治可按头体四肢相配合组方取穴;临床中除用于男子五劳七伤所引起的阳萎、早泄、遗精、精少、血精等症外[5],还可用于各种男女虚损性疾患,性功能低下、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心悸、气短、眩晕乏力、抑郁、痴呆、慢性疲劳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儿脑瘫、中风瘫痪、风湿痹症、纳呆、便溏、糖尿病足、肺痿久咳、尿频、尿失禁、遗尿、腰膝酸软、浮肿水肿、畏寒肢冷、耳鼻目口舌咽喉诸疾等症。

案王某,男,51岁,2012年3月26日初诊。患者主诉4年前患脑梗塞、高血压,导致左侧面瘫及上肢麻木,今年2月初到某医院作高压氧舱治疗,治疗第2、3天流鼻血,第9天开始流口水,日益加重,最重时涎如浪潮、昼夜不止,夜里也只能背靠被子坐着、手拿杯子放在嘴下接涎(每天约有1 000 mL),不能睡觉,伴纳呆,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微欲绝。2个月间曾去多家医院诊疗无效,诊为脑中风后遗症、涎潮症。涎潮症属临床罕见疑难杂症,首见于《素问》口涎上涌如潮。治法:1组:四天庭、完骨向风池、两天柱对刺,足三里,足太阳(昆仑);2组:四神聪、上关与头维对刺,颊车髓孔(颊车),手髓孔(列缺),手阳明(合谷);治疗第二天流涎好转,以后涎量逐日减少,饮食逐日增加,治疗10次后夜里即能平卧睡觉,20天后控涎自如,涎潮症治愈。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脑梗塞面瘫及上肢麻木二疗程,诸症消失。

近几年笔者用《灸经图》四天庭等头颈部选穴和头体四肢组方治疗小儿脑瘫[6]、脑中风后遗症300余例,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系统诸多领域的病症上千例,均以四天庭等头颈部穴为首选,许多顽症痼疾包括颈腰椎病变、哮喘诸痹用此法治疗取得较明显效果,验证了《灸经图》以四天庭等头颈部选穴为首选、头体四肢组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四天庭穴可针、可灸、可按摩,施治时一定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患者耐受量灵活掌握。

5 体会

《灸经图》封藏于洞中1 000多年,尽管原图残缺不全,但没有后人掺杂的成分,使我们得以看到古代这一重要针灸流派学术的原貌,弥足珍贵。中医是实践医学,通过我们数十年的临床验证分析发现,《灸经图》是最早倡导头针疗法的重要针灸流派。当现代头针问世时,许多人对头部能治疗男女生殖疾患感到困惑不解,传统针灸医籍也从没有类似记载,《灸经图》的出土破译了这种疑问。它开创了中医脑病学的先河,《灸经图》根据人体器官的重要主次,按头体四肢顺序来布穴,尤如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头脑为君首发号施令,还需要诸臣、佐、使供养辅佐,各有分工,缺一不可,这是它独具的天人合一,头体四肢合一的整体观思想。风靡全世界的“敦煌学”是“国际显学”,而敦煌针灸更是全世界注目的显学中的显学[7]。

总结前人经验以资借鉴,总结现有经验以启迪未来,面对敦煌中医药学广博深厚的内容,需要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密切合作。因笔者水平有限,文中错误疏漏难免,深望同道斧正。意在抛砖引玉,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实践敦煌针灸学,在全国全世界掀起敦煌针灸学高潮。

《灸经图》四天庭及其他穴位图

参考文献

[1]王天生,汤志刚,李晖霞,等.同名四穴组的沿革[J].中国针灸,2011,31(1):39.

[2]王天生,汤志刚,吕兰萍.从敦煌《灸经图》看早期膀胱经脉循行[J].中国针灸,2010,30(4):336.

[3]王天生,汤志刚,张瑞,等.敦煌《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与横向经脉[D].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北京:2010.

[4]王天生,汤志刚,张瑞,等.关于敦煌《灸经图》保健灸、治未病组方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4):375-379.

[5]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755.

[6]王天生,吕兰萍,张瑞,等.针药并用治疗小儿脑瘫6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4,17(10):27-28.

[7]汤志刚.论敦煌遗书《灸经图》的文献价值[J].西部中医药,2013,26(9):36-39.

通讯作者:△杨继若(1966—),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眼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作者简介:汤志刚(1979—),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敦煌医学及中医脾胃论。

*基金项目:2014年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1-52)。

收稿日期:2015-10-11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6)02-0037-04

猜你喜欢

敦煌价值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