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研究——从审计需求的视角出发
2016-04-23张立民
许 钊,张立民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研究
——从审计需求的视角出发
许钊,张立民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审计师声誉是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于审计师的整体认知与评价,是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度量指标。从审计需求的两个基本理论--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出发,分析审计师声誉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发现,审计需求会导致市场对审计师声誉的关注,高声誉的审计师可以限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财务报告舞弊风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事务所的做大做强策略可以提升审计师声誉,而审计师声誉的提升不仅对完善审计市场的良好运行有决定性作用,还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师声誉;审计需求;代理理论;信号理论
一、引言
对于企业来讲,声誉被看作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常称之为企业品牌的商誉或者客户忠诚度(Shapiro,1983)[1]。企业通过塑造良好的声誉,可以获得较高的声誉收益,例如,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提升产品销售价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股价,降低经营风险等等(Klein and Leffler,1981)[2];而当声誉丧失时,则会给公司带来巨额的损失。例如,增加融资难度,降低利润,提升债务融资成本,使企业市值减少。
对于审计师来说,审计师声誉是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王帆、张龙平,2012)[3]。审计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投资者很难直接观测审计服务的质量,也无法断定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否是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那么审计师声誉可以作为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度量指标,衡量财务报告的准确度(DeAngelo, 1981)[4]。
2001年,著名的“安然事件”的发生,使得当时作为“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土崩瓦解,审计师声誉的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安达信事务所在“安然事件”中的负面形象,审计师甚至被看作是财务舞弊案件的合谋者和参与人,审计师声誉引发空前重视。2002年6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由美国国会高票通过,该法案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审计师选聘、审计报告核准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使得这项实务中已被广泛采纳的制度成为法律的明文规定。此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公司治理的内容进行了更新,要求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师的聘请和解雇,并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配套法规的出现,使得审计师声誉进入了相关研究的视野。
而在中国,与“安然事件”同年发生的“银广夏造假案”使得“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遭遇了与安达信同样的命运。2002年9月,在中天勤被吊销执业资格以及证券、期货的相关业务许可后,财政部还宣布将追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的责任。中国资本市场上也掀起了一股不亚于安然事件之于美国资本市场的震动,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之中,针对审计师声誉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近几年来,我国处在过渡期的市场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和快速变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处在快速发展之中,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8年,推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等。与此同时,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独立审计行业也在经历着迅速的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相继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等文件,全面启动了做大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战略,2008年,发布了《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暂行规定》,推动事务所转制为合伙形式。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12年,财政部、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制定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预示着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审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审计师行业的服务日益多元化,审计行业的专业水平稳步提升,审计在我国财务监督体系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但由于发展较晚、基础单薄等原因,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和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距。那么,在中国,审计师声誉应当如何衡量?审计师声誉与西方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存在哪些差异?基于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审计师声誉如何发挥作用?审计师声誉在规范审计师行为,促进审计行业的发展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二、审计师声誉的概念
(一)审计师声誉的定义
从理论上讲,审计师声誉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审计师声誉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而狭义的审计师声誉的概念则是指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声誉。本文涉及的声誉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声誉,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还有助于各利益相关者,例如董事会、现有股东、潜在股东以及行政监管部门,判定财务报告的可信程度,进行投资、融资以及企业发展等日常决策。现有研究对审计师声誉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主要采用的度量标准为以下三个: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DeAngelo[4](1981)的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师独立性越高。规模大的事务所一旦出现审计失败,根据“深口袋理论”,他们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其审计质量也相对较高。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存在直接的代理变量,许多研究采用“四大”与“非四大”*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八所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称之为“八大”,这也是“四大”的前身。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是:安达信(Arthur Andersen)、普华(Price Waterhouse)、Arthur Young、Ernst &Whinney、德洛伊特·哈斯金斯·塞尔斯(Deloitte Haskins & Sells, DHS)、塔奇·罗斯(Touch Ross &Co.,TR)、毕马威(Peat Marwich)以及永道(Coopers & Lybrand)。来区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小。
针对美国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证明了以上观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师独立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TeohandWong[5], 1993;Francis and Krishnan[6], 1999)。事务所规模越大,财务报表可靠性越高,债务监督成本越低,进而导致企业借款成本的降低,与此同时,债务融资成本也更低(Pittman and Fortin, 2004)[7]。因而,“四大”一直被认为是高审计服务质量的代表,也是审计行业中高审计师声誉的代名词。
然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却有不同的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以及民事诉讼风险,并非是市场原因所导致的;规模大的事务所,比如“四大”,由于其广泛的政治关系,可以免于行政处罚以及民事法律的诉讼,因而,一些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选择“四大”来规避监管的风险,将“四大”作为其躲避法律制裁的“庇护所”(Liu et al., 2009)[8]。
2.舞弊与财务造假的发生
由于审计师声誉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通过单一变量在一段时间内考察审计师声誉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时间节点上构建代理变量衡量审计师声誉的变化。当有重大的财务舞弊与造假案件发生时,市场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产生质疑,进而损害审计师声誉。审计师职业声誉的毁损,因其变化的发生非常突然且时间短暂,可以为我们研究审计师声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财务舞弊的发生越突然,越有悖于市场的预期,检验的效果就越显著,越有利于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于是,许多研究便将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作为审计师声誉毁损的标志。例如,Weber,et al[9](2008)将德国ComROAD AG会计丑闻发生后视作毕马威的声誉下降,研究了其客户的市场反应;Numata and Takeda[10](2010)将日本Kanebo公司会计舞弊案视作普华永道在日本的分所ChuoAoyama的声誉下降,研究了客户的市场反应;方军雄[11](2011)将银广夏事件视作中天勤审计师声誉的毁损,进一步分析了客户的市场反应;朱红军[12](2008)以“科龙电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市场反应。
3.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相比于把舞弊造假案件的发生作为审计师声誉变化的时间节点,将一些市场反响并不大,但确实有损审计师声誉的事件整合到一起,同样可以起到衡量审计师声誉变化的作用,即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对审计师声誉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如未能勤勉尽责,出具虚假或重大失实的审计报告,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法律责任又包含了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单就行政法律责任而言, 审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面临来自行业自律组织、证券监管部门及其他政府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受到公开批评、罚款甚至取消市场准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原则上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性文件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做了明确规定,主要种类有:(1)警告;(2)罚款;(3)责令退还非法所筹股款、基金资金;(4)没收非法所得;(5)停止股票发行资格;(6)暂停证券业经营、从业许可;(7)撤销证券业务经营、从业许可;(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许多针对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将SEC的惩戒作为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标志,研究审计师声誉受损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Wilson and Grimlund[13], 1990; Davis and Simon[14], 1992);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也将监管部门的处罚看作审计师声誉下降的标志,例如,澳大利亚的针对审计师的行政诉讼、英国贸工部的处罚以及台湾地区对审计师的惩戒等(Firth[15], 1990; Chen et al.[16], 2009);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中,也有许多学者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作为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标志(王兵、辛清泉、杨德明[17],2009;刘峰等[18],2010、;王兵等[19],2011;吴溪[20],2008;刘笑霞[21],2013)。
(二)中外审计师声誉机制差异
现有研究的方法很多是基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的,自1980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以来,审计行业迅速发展,事务所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审计师声誉机制也在逐步形成,方军雄等[11](2006)和朱红军[12]等(2008)都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审计师声誉机制已经初步显现。
但是,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特征,使得审计师声誉机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差异:1.法律风险差异。根据西方文献,诉讼风险和审计师声誉驱使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但是已有研究很难区分两种效应。针对英美两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分别证明了审计质量的保险假说和声誉假说。而Weber, et al[9].(2008)基于德国市场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审计师的声誉效应。对于高质量审计的两种解释(诉讼关注对声誉保护)的区分是重要的,因为这对管制者有不同的意义。尽管有关审计师的诉讼法规在不断地发展,但中国审计师诉讼风险低仍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中国低诉讼法律环境,这更有利于检验审计师的声誉效应;2.我国的审计师声誉主要受到行政监管的影响,但是,随着审计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竞争在不断的加剧,审计师的行业地位也逐渐对声誉构成影响;3.公司治理差异。在美国,公司的代理问题主要是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Watts and Zimmerman[22](1981)认为,当理性的投资者预期到经理与审计师合谋,或者聘请的审计师审计质量不高时,投资者很可能“用脚投票”,这种行为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负向的影响,进而造成经理的财富损失。因此,经理有动机聘请被市场发觉高质量声誉的审计师,以减少低质量审计师对企业和自身的财富影响。在中国市场,代理问题更多是基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之间,站在不同的视角,对高质量审计师声誉的需求和评价也不同。
(三)我国审计师声誉的衡量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针对我国审计行业的特点:第一,我国民事法律责任欠缺,市场以行政法律监督为主;第二,相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审计市场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四大”并未占据主导地位;第三,资本市场还处在发展之中,尽管法律法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有其不成熟之处。因此,审计师声誉的衡量应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监管部门行政处罚
在我国,民事诉讼风险低,注册会计师所受到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行政法律风险,即行政部门的监管行为。在现有研究中,也通常采用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报告作为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标志。本文认为,证监会的行政监管处罚结果标志着审计师声誉的受损。证监会的处罚报告主要包含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有问题的上市公司、处罚的金额以及处罚的形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包括警告、责令改正以及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包括警告以及认定为市场禁入者。受处罚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认定为审计师声誉受损,即以是否受到证监会处罚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声誉降低的标志。
2.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要求日益显著,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需求正在超出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服务,要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因此,近年来,资本市场上也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浪潮。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可以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提升审计师声誉:1.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同业竞争,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2.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可以形成人才的聚集,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业能力,扩大被审计客户的范围,提升事务所的影响力。
三、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组织结构中起到了愈发明显的作用,它通过自己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在现有的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中,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信息理论以及保险理论是主要的三个理论。
(一)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在Jensen and Meckling[23](1976)所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是由社会力量引起的,并非外部法律强制形成的,它来源于委托代理双方的共同需求,目的在于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理性的代理人为了避免承担最终的代理成本,只要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便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需求。审计通过其鉴证作用,确保财务报告的可信度,约束代理人出具正确的财务报告,履行其承诺。因此,审计才能发挥其监督和鉴证的作用,约束管理层和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代理成本。
现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审计来源于委托代理关系,随着代理冲突的加剧,对审计的需求也越显著。Balachangon and Ramakriaman[24](1980)的研究发现,审计的出现就是要求经理人员按契约的要求来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抑制其具有偏见的行动动机。审计的动力也并不完全由股东们产生,正直诚实的经理人员希望通过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报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示其良好的经营绩效。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越低,则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冲突程度就会越高,企业资源接受审计的可能性就越大。以英国的92家小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越小,越有可能接受自愿性审计。Carey,et al[25](2000)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发现,董事会和管理层中非家族成员比例越大,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所占比例越大,越可能接受自愿审计。
(二)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的观点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价值性才是审计的本质功效。审计通过信号的传递功能达到配置财务资源、改善财务信息质量的作用。审计需求理论又可以具体分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聘请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可以向市场传递其财务报表具有可信性的信号,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换句话说,定期审计报告的发布证明了财务信息质量的可信度,这可以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可以缓解逆向选择的问题。信息系统理论是从整个市场的高度来认知审计的,该理论假定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均依赖于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但是他们又不具有判断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的能力,因而,就需要具有专业的鉴定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查和判断,并最终出具审计报告。
实证研究基于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审计传递的信息价值的有用性,研究发现,选择高声誉的审计师可以传递良好的信号,会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Beatty and Vercecchia[26](1989)研究发现IPO的公司可以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传递其具有良好的会计盈余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信号,降低抑价率,提高发行价格。另外,Francis and Wang[27](2008)的研究证明了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理论的可靠性,发现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以及更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八大”会计师事务所。
(三)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审计需求的前两个理论的侧重点在于推定信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在于审计的鉴证机制,即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发表审计意见,从而能在实质上降低甚至消除财务信息中存在错误或者舞弊的风险。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上,审计师的民事责任不断的扩大,投资者可以在审计失败后从审计师那里得到巨额的损失赔偿,于是,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便应运而生。审计保险理论是指审计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信息使用者对审计的本质需求来自于降低财务报告的信息风险,一是通过鉴证机制。即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二是保险机制。通过保险的方式将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保险人,这种方式并不能消除财务报告的信息风险,只不过通过风险转移降低了信息使用者自身的信息风险。
审计的保险理论需要达到两个前提条件:1.信息使用者具有向审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2.审计师具有相应的赔偿能力。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发挥作用存在以下几点制约:1.民事诉讼存在先决条件,股东提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诉讼有一定的前置条件,即先对上市公司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然后,股东才能依照生效的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书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信息使用者的权利;2.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存在最高责任限额,限额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实审计金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7〕12号)第十条明确规定:“对被审计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足以赔偿损失的,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不实审计金额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发现只有美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能够对审计的保险价值作出反应。
四、审计师声誉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审计需求理论
(一)整体分析框架
基于审计需求的基本理论以及本文对于审计师声誉的定义和衡量,整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并不适用。即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审计的需求应通过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来进行解释。在代理理论下,审计的目的是降低代理成本,缓解代理冲突,这也是委托代理双方的共同需求。理性的代理人为了避免承担最终的代理成本,只要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便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需要寻找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即存在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而在信息理论下,审计的需求来自于提升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信息含量,审计通过信号传递的功能达到有效配置财务资源并提升财务质量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有动机寻找高声誉的审计师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审计师声誉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行政监管,二是市场机制。经济的发展需要“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无形的手”是指市场机制,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市场竞争以及价格变化进行自发的调节,市场机制可以合理分配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形的手”是指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审计师声誉发挥作用同样需要“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会自发的形成对高声誉审计师的需要,从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发生合并行为,向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提升审计师声誉;而“有形的手”通过行政监管,惩戒违反注册会计师准则的行为,确保审计师按程序执行审计行为。
(二)基于不同视角下的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分析
由图2可知,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可以从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以及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进行分析。一方面,代理理论认为,代理关系的出现引发了对于独立审计的需求。当经理人同时又是企业的拥有者时,他既需要承担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又可以享受企业经营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但是,随着融资的产生、股权的分散,经理人不再是企业全部股权的拥有者,经理人也不必承担全部的责任。因而,也就产生了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经理人有可能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经理人的行为由于其股权的转移是可预期的,这也会降低他们对于企业的估价。因此,需要一项财务制度确保委托人和代理人正确履行受托责任,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财务会计便起到了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量化的作用,而审计则是对这种量化的数据进行鉴定的过程。
依据代理理论,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来自于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降低代理成本。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对于审计的需求来自于委托代理关系,来自于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而并非法律法规强制产生的。企业存在对审计师声誉的需求,即企业需要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行业专业化水平是审计师声誉的衡量标准之一。具有行业专业化水平的审计师具有独特的行业专业能力,能够针对特定的行业的审计证据,更好的设计审计程序,高效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则能够降低市场竞争成本,带来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通常情况下,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拥有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合规的审计流程以及系统化的培训程序,这都可以提升审计质量。审计师声誉具体发挥作用的路径是高声誉的审计师意味着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及行业专门化水平较高,可以更好的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控制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和会计信息准确性。
另一方面,基于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具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审计产生的原因。审计通过其鉴定作用,可以有效评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降低信息风险。投资者便可以根据财务报告的正确信息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发展前景以及是否值得投资等等。根据信息理论,审计的需求的最终方是企业的投资者,因为,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判断企业特征的基本标准,是投资者进行正确市场决策的前提,为了提升信息的准确度,降低财务报告造假的可能性,他们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信息理论的前提是外部投资者的决策依赖于财务信息,但是,又无法辨别财务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即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因此,需要第三方对财务报告进行鉴定,进而才能做出判断。
信息理论发挥作用的途径包括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审计的需求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希望外界了解其会计信息质量较高,因而,这类企业需要高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信息,缓解投资人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问题。信息系统论认为,审计师的需求来自于增强信息可信性的需要,企业需要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提供审计服务。因此,审计师声誉在信息理论下发挥作用的路径是高声誉的审计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具有一定的行业专长,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向外界传递企业积极的信号,表明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以及一定的准确性,相比于没有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企业,通过信号机制与其区分开来。
(三)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路径
审计师声誉发挥作用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1.审计师声誉不仅对完善审计市场的良好运行有决定性作用,还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客户与审计师二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关系的存在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处在于,职业道德高、声誉高的审计师意味着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及行业专门化水平较高,可以更好的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控制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升被审计客户财务报告质量和会计信息准确性,同时,向外界传递好企业积极的信号,从而带动资本市场诚信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坏处在于,如果审计师职业道德低、业务能力有限,就容易出现与“银广夏”类似的事件,即审计师与差公司沆瀣一气进行财务造假,从而导致独立性受损,损害公众利益,恶化市场环境。因此,审计师声誉的提高,不仅是对投资者负责,维护公众利益,更大程度上还会带动商业的发展,保证资本市场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2.审计师声誉可以通过事务所合并的形式,通过做大做强的方式,达到提升的目的,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审计师声誉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升审计师声誉。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一系列文件,全面启动了做大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应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特殊普通合伙制。鼓励执业质量优良、治理机制科学、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形式进行强强联合,发展成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在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做强做大过程中,十分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中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打造强有力的后台支持系统,实现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质统一。实现了事务所规模与声誉的同步提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和市场的认可。在2014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赶超安永华明列第四,这是继2013年中瑞岳华首次进入前四后,国内事务所在市场地位上的又一次跨越式前进。但是,快速发展的弊端也在审计质量上体现了出来,由于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内部控制程序的统一、人员培训制度的规范以及客户审计风险的合理把握,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并未体现出审计质量的提升,这是监管部门应当反思的。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审计需求理论的分析,考察在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和需求理论视角下的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发现在代理理论下,审计师声誉可以起到限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进一步提升财务报告质量,防止财务造假案发生的作用。而在审计需求理论的视角下,审计师声誉可以传递积极的信号,起到差异化作用,督促企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因而审计师声誉可以规范审计师行为,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发展。对于监管部门的意义有两点:第一,应调整现有的监管政策,督促市场真正重视审计师声誉的作用,使审计师声誉成为限制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内力”,而不是只靠行政处罚这种“外力”来制约财务造假,进一步推行诚信机制,使受处罚会计师在今后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使得审计师声誉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促进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提升;第二,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近年来,大所之间的合并不断发生,例如,2013年发生的中瑞岳华与国富浩华的合并,其事务所排名赶超“四大”,但其审计质量一直为业界所诟病,这也说明事务所的“做大做强”并未在“做大”的同时达到“做强”的目的。因而,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应该调整监管政策并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强调“做强”,下一阶段重点关注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改进,使得审计师声誉在会计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HAPIRO C. 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 1983,98(4): 659-679.
[2] KLEIN B,LEFFLER K B.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89(4):615-641.
[3] 王帆,张龙平.审计师声誉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2,(11):74-78.
[4] DEANGELO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3(3):183-199.
[5] TEOH S W,WONG T J. Perceived Auditor Quality and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68(2): 346-366.
[6] FRANCIS J,MAYDEW E ,SPARKS H.The Role of Big 6 Auditors in the Crediblereporting of Accrual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9,19 (2): 17-34.
[7] PITTMANJ, FORTIN S. Auditor Choice and the Cost of Debt Capital Fornewly Public Firm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7 (1): 113-136.
[8] LIN Z JUN, LIU MING , WANG ZHE MIN . Market Implications of the Audit Quality andAuditor Switches: Evidence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9,20(1):35-79.
[9] WEBER J, WILLENBORG M, ZHANG J. Does Auditor Reputation Matter? The case of KPMG Germany and ComROAD A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46(4): 941-972.
[10] NUMATA S , TAKEDA F.Stock Market Reactions to Audit Failure in Japan: The Case of KaneboandChuoAoya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0, 45 (2): 175-199.
[11] 方军雄.转型经济中声誉机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12):16-27.
[12] 朱红军,何贤杰,孙跃,等.市场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吗?——基于“科龙电器事件”的经验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8,(4):44-52.
[13] WILSON J R, THOMAS E,GRIMlUND R A.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n Auditor's Reputation [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0, 9(2): 43-59.
[14] DAVIS L R, SIMOND T. The Impact of SEC Disciplinary Actions on Audit Fees [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9, 11(1):58-69.
[15] FIRTH MICHAEL.Auditor Reputation: The Impact of Critical Reports Issued by Government Inspector [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3):374-387.
[16] CHING-LUNG CHEN, GILIi YEN, FU-HSING CHANG. Strategic Auditor Switch And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empirical Findings Fromthe TSE-listed Firms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19(1):59-72.
[17] 王兵,辛清泉,杨德明.审计师声誉影响股票定价吗——来自IPO定价市场化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9,(11):73-82.
[18]刘峰,赵景文,涂国前,等.审计师聘约权安排重要吗?——审计师声誉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10,(12):49-56.
[19] 王兵,李晶,苏文兵,等.行政处罚能改进审计质量吗?——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1,(12):86-92.
[20] 吴溪,监管处罚中的“重师轻所”及其后果: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8):23-32.
[21] 刘笑霞,李明辉.行政处罚能提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中国证监会2008-2010年行政处罚案的经验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6):27-33.
[22] WATTS R L,ZIMMRMAN J L.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3.
[23] JENSEN M,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305-360.
[24] BALACHANDRAN V, RAMAKRISHNAN T. Internal Control and External Auditing for Incentive Compensation Schedul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18(5):140-171.
[25] CAREY P, SIMNETT R, TANEWSKJ G. Voluntary Demand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ing by Family Business[J]. Auditing : 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 2000, 19:37-52.
[26] BEATTY R, VERRECCHIA R. The Effect of a Mandated Accounting Change on the Capitalization Proces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89, 5(2):472-493.
[27] FRANCIS J, WANG D. The Joint Effect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Big 4 Audits on Earnings Quality around World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25(1):157-191.
(责任编辑:张雅秋)
The Mechanism of Auditor Reputation: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t demand
XU Zhao, ZHANG L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quality of audit service, auditor reputation is the social public and stakeholders' general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auditor. With the two basic theories of audit demand, the agenc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path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uditor reput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udit demand stimulates the market's attention on the 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at high auditor reputation can limit opportunistic behavior and reduce the risk of frauds in financial report.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stitutional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can promote auditor reputation, which not only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audit market,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apital market.
Key words:auditor reputation; audit demand; agency theory; inform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6)02-0071-09
作者简介:许钊,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独立审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15BGL05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审计师声誉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行政监管和市场竞争的视角”(2015YJS063)。
收稿日期:2015-06-08
张立民,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国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