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2016-04-23潘天遵高聚林苏治军于晓芳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赵宽厚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穗位茎秆农艺

潘天遵,高聚林,苏治军,于晓芳,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刘 剑,赵宽厚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玉米在种植面积上已经超过水稻的种植面积,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1],但是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已成为制约玉米育种发展主要限制因素[2-5]。种质资源是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基因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6]。杨爱国[7]等评价了27个玉米群体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孙广全[8-10]等人评价了20个群体的抗病、农艺性状、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因此,通过群体构建组配杂交组合,从中选育出优良的杂交组合,是解决我国种质资源基础狭窄问题有效方法和途径[11-12]。本研究对已组配杂交组合进行筛选,为我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早熟的21份自交系与德美亚Ⅰ号父本(♂)和德美亚Ⅰ号母本(♀)随机组配21个杂交组合作为供试材料,并标号为S1~S21。

1.2 试验设计

201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葫芦头村对21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土壤有机质含量23.49 g/kg,碱解氮65.38 mg/kg,速效磷 10.13 mg/kg,速效钾 95.20 mg/kg。随机区组设计,密度为12 000株/hm2,2行区、行长4 m、行距0.5 m,以德美亚Ⅰ号杂交种为对照(CK),试验设3次重复,其他管理同大田。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生育期:出苗期到成熟期天数。光合特性:灌浆期应用美国LI-COR公司产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采用开放式气路和内置光源,在同化CO21 500μmol m2/s光强条件下进行光合性能测定;选择晴朗无云天气 9:00~11:00 时,15:00~17:00 时,每小区取中间长势一致3株的穗位叶测量。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产的手持式SPAD-502型叶绿素仪器,多点测定穗位叶。叶面积指数(LAI):灌浆期取每个小区有代表性3株玉米,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单株绿叶面积,并计算LAI。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成熟期小区实收,采用日本PM-8188NEW谷物水分分析仪测定。苞叶数:成熟期每小区取3穗带回实验室数苞叶层数。收获期苞叶含水量:成熟期每小区取3穗带回实验室测苞叶鲜重和苞叶干重。茎秆力学特征测定:玉米成熟期,各小区选取长势一致3株测量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茎粗、第三节间穿刺强度、第三节折断力度。穗高系数=穗位高/株高茎粗: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玉米第三茎节间中间部位直径。茎秆穿刺强度:应用YYD-1型茎秆强度测定仪测定,将一定横断面积(1 mm2)的测头在茎秆节间中部垂直于茎秆方向匀速缓慢插入,读取穿透茎秆表皮的最大值即为穿刺强度(N/mm2)。茎秆折断力度:采用YYD-1型茎秆强度测定仪测定,将玉米茎秆放到支架台上,弧形探头贴住茎秆快速下压,计算机显示茎秆折断时的最大力度值即为茎秆折断力度(N)。

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及变异分析

由表1、表2可知,22个杂交组合的所测指标存在丰富的差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气孔导度(Gs),平均值为0.12,变异系数达26.05%,变幅为0.05~0.23 mol/(m2·s),气孔导度最大的组合为S1-19和S1-8,最小的为S1-1和S1-9;其次为蒸腾速率(Tr),平均值为4.36%,变异系数达16.04%,变幅为2.55~6.28 mmol/(m2·s),蒸腾速率最大的组合为S1-7,S1-5和S1-3,最小的组合为S1-20。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高系数>穗上叶片数>单株产量>苞叶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穗位高>生育期>LAI>百粒质量>茎粗>茎秆节间折断力度>收获时苞叶含水量>SPAD值>茎秆节间穿刺强度>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株高。

2.2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1个性状中除了穗上叶片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余20个性状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各个性状在各组合间均存在差异,可以进一步分析。将以下21个性状进行分类分析,第一类为宜机收的指标: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穗上叶片数、茎粗、茎秆节间穿刺强度、茎秆节间折断力、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收获时苞叶含水量、苞叶数和生育期;第二类为光合特性:SPAD值、Pn、Gs、Ci、Tr;第三类为产量构成因素:百粒质量、单株产量、穗粒数、出籽率。

表1 22个玉米杂交组合生育期、生理指标及变异分析

2.3 杂交组合主成分分析

2.3.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优良组合是由宜机收性能、光合特性和产量因素共同决定的,而指标的选择影响了宜机收性能、光合特性和产量因素。因此,对组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21个农艺性状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指标。现将21个测定指标定义为:X1为株高,X2为穗位高,X3为穗高系数,X4为穗上叶片数,X5为茎粗,X6为茎秆节间穿刺强度,X7为茎秆节间折断力度,X8为收获时籽粒含水量,X9为收获时苞叶含水量,X10为苞叶数,X11为生育期,X12为 SPAD 值,X13为 LAI,X14为 Pn,X15为Gs,X16为 Ci,X17为 Tr,X18为百粒质量,X19为单株产量,X20为穗粒数,X21为出籽率。

2.3.2 杂交组合主成分分析 对22个杂交组合测定的株高等2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累计贡献率≥85%具有代表性原则,提取了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其中第一个主

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最大,分别是5.131和24.435%,其次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特征值和贡献率分别为4.365、2.807、1.924、1.605、1.312、1.106 和 20.786% 、13.364% 、9.162% 、7.641%、6.246%、5.268%。

表2 2 2个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变异分析

其中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达24.435%、45.222%,对应的特征向量较大的性状为生育期、玉米节间穿刺强度、玉米节间折断力度、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和收获时苞叶含水量,这些指标与宜机收有关,称为宜机收因子;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2.807,贡献率13.364%,特征向量较大的性状为单株产量、穗粒数和穗上叶片数,称为产量因子;而第四主成分、第五主成分和第六主成分贡献主要集中在光合特性,特征向量较大的为Pn、Gs、Ci、茎粗、SPAD值、Tr和LAI,称为光合因子;而第七主成分的特征值1.106,贡献率5.268%,特征向量较大的性状为收获籽粒含水量和苞叶数,称为穗部因子。以上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6.903%,基本包含了所测指标的全部信息。

表3 22份杂交组合S1世代主成分载荷矩阵

2.3.3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S1世代杂交组合构建得分函数 由表3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21个农艺指标的特征向量值为Z(x)函数自变量X(i)系数,构建7个得分函数:

将S1世代杂交组合21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代入以上函数公式结果见表4。

表4 S1世代杂交组合函数值

2.3.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杂交组合综合评价 分别以7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7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为 0.244、0.208、0.134、0.092、0.076、0.063、0.053,以权重为函数系数,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公式:

F=0.244Z1+0.208Z2+0.134Z3+0.092Z4+0.076Z5+0.063Z6+0.053Z7(F为样本综合评价得分值),将表4中的函数值代入评价模型得表5。

由评估模型公式可以得出22份杂交组合综合得分,由表5可知,各个杂交组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CK得分为0.241,排名第10,其他杂交组合表现优于 CK 的依次为 S1-18>S1-4>S1-6>S1-12>S1-13>S1-14>S1-8>S1-19> S1-20,说明这 9 个杂交组合宜机收性能较好、光合性能高、产量高、综合性状好。而其余12个杂交组合综合性状表现均低于CK。

2.4 玉米优良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由表6可知,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优良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平均值与CK比较。结果为:生育期为106 d左右与CK(106 d)基本一致且均能正常成熟;光合特性的 Pn、Gs、Ci、Tr较 CK 分别提高了13.92%、16.67%、8.86%、0.92%,而SPAD值和LAI较CK分别降低了1.76%和1.01%;产量因素中百粒质量、穗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5.56%、0.61%、0.20个百分点、9.76%;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茎粗、收获籽粒含水量以及收获时苞叶含水量分别较CK提高了 8.59%、32.31%、21.21%、4.49%、4.42个百分点、0.16个百分点;茎秆节间穿刺强度和茎秆节间折断力较CK降低了6.05%和1.93%;而苞叶数与CK相等。尤其S1-8和S1-12综合性状较好。S1-8的21个农艺性状中15个农艺性状都优于CK的农艺性状,其中SPAD值、Pn、Gs、Ci、Tr、百粒质量、出籽率、单株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 6.77%、11.39%、25.00%、3.89% 、4.36%、6.67%、0.07个百分点、6.10%;而生育期、苞叶数、收获时苞叶含水量分别较CK低1 d、1片、2.37个百分点;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穗上叶片数与CK表现一致。S1-12的21个农艺性状中14个农艺性状都优于CK 的农艺性状,其中 LAI、Pn、Ci、Tr、茎粗、百粒质量、穗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7.09% 、18.10% 、1.93% 、12.16% 、3.38% 、10.16% 、4.33%、1.35个百分点、6.10%;而生育期、穗上叶片数、收获时苞叶含水量分别较CK低1 d、1片、2.77个百分点;穗高系数、苞叶数与CK表现一致。

表5 主成分因子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

3 讨论

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用了较多数量性状,在众多的性状选择时,往往会考虑不周,给综合评价玉米育种工作带来一定困难[13]。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将多个指标问题转换较少新的指标[14],这种降维思想为综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5]。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也应用于玉米品种选育方面。何文铸等应用主成分分析从26份青贮玉米综合评价出4份品质、光合特性、农艺性状等综合性状好的青贮玉米资源[16]。刘长华等用主成分分析从80份加拿大玉米群体杂交选系中,筛选出了12份优良系[17-20]。本研究采用DPS7.05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早代群体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在材料的变异丰富和方差显著基础上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有 S1-18、S1-4、S1-6、S1-12、S1-13、S1-14、S1-8、S1-19、S1-20。这些优良组合综合指标表现较好,但是株高、穗位高、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收获时籽粒苞叶数稍高于CK。这可能是材料为群体改良早代群体的第一代,性状还不够稳定,还需要对其加以改良。

本研究中筛选出9个优良杂交组合,分别为S1-18、S1-4、S1-6、S1-12、S1-13、S1-14、S1-8、S1-19、S1-20。尤其S1-8和S1-12综合性状较好,这些优良的组合在育种方面具有利用价值,也为高代群体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

表6 优良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对比

参考文献:

[1]王富贵,闫文芝,王瑞莲,等.巴彦淖尔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3-5.

[2]Darzah L L, Zuber M S.Uited states farm maize germplasm base and commercial breedingstrategies[J].Crop Science,1986,26:1109-1114.

[3]张世煌,彭泽斌,李新海.玉米杂种优势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增刊):34-39.

[4]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26(5):557-564.

[5]冯 勇,赵瑞霞,苏二虎,等.优质高效青贮玉米品种选育途径与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专辑):32-35.

[6]孟繁盛,宁朝辉,张玉萍,等.内蒙古玉米农家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与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53-55.

[7]杨爱国,张世煌,李明顺,等.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9):1329-1337.

[8]王 霞,李新海,李明顺,等.二十个加拿大玉米群体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评价[J].作物杂志,2009(1):20-22.

[9]赵英男.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国内主要种质杂种优势关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

[10]王振华,赵英男,孙广全,等.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J].玉米科学,2011,19(3):47-50.

[11]刘志鹏,雍洪军,李 新,等.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J].玉米科学,2011,19(1):21-26.

[12]代秀云,于明彦,许明学,等.玉米种质改良问题探讨[J].玉米科学,2008,16(1):56-58.

[13]经 菊,郑常祥,陈柔屹,等.贵州玉米杂交组合的主成分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4-6.

[14]马立平.由多指标向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转化:主成分分析法[J].北京统计,2000,12(6):37-38.

[15]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何文铸,杨 勤,高 强,等.主成分分析对青贮玉米材料综合评价与筛选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3):26-29.

[17]刘长华,刘显君,李北齐,等.加拿大早熟群体杂交选系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J].玉米科学,2013,21(1):9-14.

[18]李健英,解 睿,李正莉,等.玉米核心种质及构建方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81-85.

[19]李素萍,安玉麟,李巧枝,等.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5.

[20]刘忠祥,寇思荣,何海军,等.155份玉米自交系的类群鉴定和主成分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31(6):19-23.

猜你喜欢

穗位茎秆农艺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14 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茶桑种质资源筛选与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个玉米品种产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