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士与柯达

2016-04-22

综艺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预判胶卷柯达

商业与市场,被技术颠覆的案例数不胜数,典型者莫过于感光胶片行业——现在拍照片,谁还用胶卷?但在记忆里,谁没有用过柯达和富士?

《商业周刊》最近刊登了柯达和富士的案例。受数码技术的颠覆,今天的柯达苦不堪言,自2013年宣布破产以来,年销售收入已从巅峰期的190亿美元下滑至20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也从14.5万名跌落至8000人……

但翻看富士胶片2014财年的财报,却是冰火两重天,该财年全集团营业额24926亿日元,比2000财年增加10523亿日元,增幅73.1%;利润1724亿日元,比2000财年增加227亿日元,增幅15.2%。

富士胶片做对了什么?

其一,是战略上的冷静预判。同样在1990年代就研制出可媲美胶卷相机的数码相机,柯达和富士都选择了没有及时进击数码相机市场,但其战略动机截然不同。柯达是希望通过技术垄断,进一步延长胶卷市场的红利,希望未来再主导数码时代的红利;富士则冷静的预判到,“数码相机的技术‘黑匣子其实很少,未来任何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元器件都可以组装生产,所以数码相机企业很难形成独有技术壁垒和差异化发展机会。”

其二,是对公司本质的深刻认知。“公司不是业务单元的组合,而是核心技术的组合”。不管胶卷业务收入占比多大,也就是个业务单元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沉淀:氧化还原控制、粒子形成、高精度涂层、功能聚合物、功能分子、生物工程、纳米分散技术、高精度成型……而这些核心技术就构成了决断转型之后富士胶片的新业务群落——健康护理、医疗系统、高性能材料、印刷、光电、数码影像。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富士胶片,已经比当年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单是在全球化妆品和营养品市场,富士胶片的专利授权和原料供应就无处不在。

所以,富士胶片成为与时俱进的正面案例,而柯达则在困守中艰难度日。

话题回到传媒行业,当我们在年复一年的讨论“传统媒体”遭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挑战时,情况难道比胶片厂商在数码影像时代的遭遇更糟?

事实上,传统媒体一直没有放弃转型的努力,只不过精力都放在了一轮轮的“工具追风”上。PC网站时代,讲各种“X网联动”;移动互联网时代,讲各种“融媒体矩阵”“公众号群落”;VR复兴,又在讲各种结合……其核心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试图将既有业务单元改造成“与时俱进”的新零件。可惜,种种尝试迄今没有成功者,也不可能有成功者。

真正的转型,是冷静审视自身的“核心技术组合”,或者说“有没有核心技术组合”?如果有,这些技术组合如何能够延展至新技术时代?如果没有,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从头开始建构起自身的核心技术组合?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非常残酷,但这就是现实。如果不能面对这个现实,未来就只能成为柯达,而非富士。

你要做富士,还是做柯达?

猜你喜欢

预判胶卷柯达
好的预判是羽毛球技术的成熟表现
镜子里的白胡须
柯达胶卷变胶囊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两家欧洲公司复产黑白胶卷
微博负面热点新闻预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