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图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2016-04-22埃里克·韦纳
《幸福地图
——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作者:【美】埃里克·韦纳(Eric Weiner)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幸福与地理的关系,向来虚无缥缈,也捉摸不定。而埃里克·韦纳,这个自诩为牢骚满腹、有些忧郁的美国记者,却勇敢地踏上了为时一年的幸福之旅,并写下了这本哲学幽默旅行笔记《幸福地图——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立即进入《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记者精准的眼光、田野作业般的精神、细致入微的观察,外加点脱口秀演员的俏皮话儿,让这趟幸福之旅变得有趣,也有收获。
插画/赵嘉文(长沙市艺术实验学校)
试读章节
艾玛提着两个大手提箱,步伐矫健地上了楼。伦敦到印度的航班简直和噩梦一样,她在路上足足走了一整天,但她现在需要的不是睡眠,而是一支香烟,一杯咖啡,越快越好。苏里什迅速将这两样置办齐了。
艾玛是如假包换的幸福难民。在伦敦长大的她,五岁时就爱在餐馆拉扯印度女人身上穿着的纱丽,她学会的头几个单词,其中就有“印度”。
艾玛终于在二十五岁那年圆了自己的印度梦。她在德里下了飞机后,立刻跳上出租车,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印度大街的滚滚车流之中。人们大多讨厌印度的交通,一遇着堵车便手足无措。艾玛不会这样。她镇定自若地坐在出租车的后排座位上,一股深深的宁静感笼罩着她。她也许哭了,也可能没哭,她已经记不清了,但至少有一件事能够肯定:她到家了。
在咖啡因和尼古丁的双重刺激下,艾玛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之中。
“你最爱印度的什么?”我问她。
“我爱听汽车喇叭的嘟嘟声,爱黄包车,爱看妇女头上顶着瓦罐,爱听卖花生的吆喝,爱听寺庙的钟声。我还爱印度人的口音,太多太多了,说都说不完。总之,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我发现,在她列出的爱之清单上,声响占了多数。印度真可谓是耳朵的盛宴。不过,随着印度的发展,这一情况也许终将改变。繁荣的声音只会是单调无聊的。空调单一的轰鸣声,敲打键盘的嘀嗒声,哪里比得过露天市场的小贩悠扬的叫卖声,裁缝店的缝纫机“嗒嗒”的转动声。就算是发展中国家拥挤的马路上响个不停的喇叭奏鸣曲,都比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上的马达呼啸声动听得多。
艾玛在班加罗尔住过一阵子,她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苏里什和这伙朋友。如今艾玛已经搬回了伦敦,但还不时回印度看看。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谈话,这回的话题是印度地理。大家谈到自己的旧识,谈到社会关系,谈到六度空间理论[ 也称“小世界理论”, 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 ,认为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印度全国整整有十亿多人,可香提路一号的这班人却好像个个都认识。印度简直是一连串彼此相交的圆圈。
艾玛打开手提箱,我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手提箱里装着好几十个包,每个都平平整整装在塑料袋里。艾玛干的是箱包行业,她在自己的工作室完成设计工作,然后在香港和班加罗尔进行批量生产。我向她坦白了自己的恋包狂身份,艾玛顿时两眼放光,感觉像是毒品贩子找到了大客户。
我让艾玛分析一下我的爱包情结。如你所知,我家的藏包数量在一般人眼中绝对算不上正常,在心理医生看来也大体都是这个结论。“这——”她长吟一声,就好像医生碰上了疑难杂症,“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包就像是你的安全毯。而且包是用来装东西的。你对包的痴迷,其实是精神包袱在物质上的延伸。也就是说,你需要空间放置你的精神包袱。”
不错,真不错。
我还认识了禅铎,一个住在一楼的矮胖子。他顶着一颗又大又光的圆脑袋,身穿一件绿色无领长袖衬衫,衬衫下摆一直拖到膝盖。这副尊容让我联想到一个友善的火星人。禅铎是一个文化地理学者,在我看来这是份再好不过的工作。他在美国住了十八年,期间在韦科、得克萨斯、法戈以及北达科他等地都住过一阵,以至于现在一听到“法戈”这词,他便会颤抖不已。禅铎还喜欢看《宋飞传》,还养成了每天早晨八点半以前一定要出门的习惯——去任何地方都行,总之不要呆在家里。“我只在去年一年才能安心睡个午觉。”禅铎说。
1.2 方法 ①按年度和医疗机构类型分别统计HIV抗体检测量;②按报告地和终审日期筛选2012年和2016年报告的HIV感染者传染病报告卡和随访表;③晚发现定义:报告时诊断为艾滋病病人或报告时为艾滋病感染者且一年内转为艾滋病病人[4]。
我突然想静一静,于是来到了天台。听说要想了解印度,只需随便找个街角站着,然后转上个三百六十度,人性的善与恶、荒诞与庄重、猥琐与崇高便一览无余。而在香提路一号,连转圈都免了。只需站在天台上,便能将一切尽收眼底。
从一个方向望去,是一片贫民区。那些铁皮屋顶杂乱无章地排列着,乍一看还以为是垃圾场。凑近了细看,才知道是住人的屋。另一个方向却立着一栋闪闪发光的玻璃大楼,那是思科系统公司的办公大楼。
前面说过,印度万物都是某种征兆,招牌也是如此。马路对面挂着一块卓越公司的招牌。我不知道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也许是个软件公司,但我喜欢它的名字。
我回到屋里,人们的谈话俨然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艾玛正在喝第五杯咖啡,抽第七根烟。她的眼睛越瞪越大,语速也越来越快。突然,灯灭了,吊扇也停了下来。我的汗几乎在同时冒了出来,大家却还没有停的意思。
我让艾玛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
“我是五分,不,应该是四分,也许是三点五。”
“我本来可以过得更幸福些,但恐惧却在内心蠢蠢欲动,消磨了我的自信。我年轻的时候曾是个画家,虽然一无所有,却幸福无比。”
研究者发现,在人的一生之中,幸福感呈现一条 U 型曲线。人在年轻和年老之时,幸福感达到顶峰,而艾玛现在正处于曲线最低端的情绪低潮期。我不敢把这些话告诉她,唯恐她的幸福指数会因此降得更低。
……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埃里克·韦纳为了寻找幸福而不断前行。或许,从这本书开始,你也将踏上寻找幸福的旅途。“何谓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加入十几岁学生QQ群:284949290。寻找最幸福路途也许曲折,但希望与《十几岁》同行的你们没有迷路。)
读后感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论世界如何喧嚣杂乱,都阻挡不了我们寻觅幸福的脚步。反复咀嚼文字,你会发现那不经意间透露的深意。认真品味生活,你会惊喜于那一点点的小确幸。幸福,本就不是拘泥的,睁开眼睛,迈开步伐,敞开心扉,幸福就在人生的旅途中。
——冯昕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1613 班)
作为一个去过印度的人,我眼中的印度是这样一幅景象:牲口自由地行走,完全不惧人群,一只老牛在恒河边静静地晒着太阳,仿佛它才是这里的主角。这里的人都赤条着行走,给我一种既贫穷又安逸的感觉。可是偏偏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持有最恒久的信仰。正应了作者在印度感悟到的幸福之义——“幸福是一种矛盾”。
——刘寒月(湖师大附中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
矛盾是一个涉及哲学范畴的词语,它似乎与我们遥不可及,而作者却用他自身的体验来诠释“矛盾”的幸福:在印度,你可以抛去内心的浮华,感受体内血液的流动,与环境融为一体。带着这份纯净,你又投身于世俗生活。而印度的本地人呢,对他们来说,矛盾是幸福,幸福是生活。
——蒋林航(长沙市一中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
用不足世界百分之十的GDP撑起了十几亿人的幸福感,这难道不让人深思吗?或许,那种只有在印度才能发现的“静修”,以及印度落后经济造成的贫困,让人们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而不妄求,欲望少便易满足。亲切的自然,充满温情的眼睛,超越人类权钱崇拜的信仰……这本书就像是“无形的手,有形的怀抱”将你从干涸的心田,拉向幸福海洋。
—— 欧阳艾嵘(长沙市明德中学K38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