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2016-04-22魏海燕齐共健李卫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脑炎病毒性

魏海燕 朱 峰 姜 朕 齐共健 李卫华

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徐州 221006



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魏海燕朱峰姜朕齐共健李卫华△

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徐州221006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观察组,5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记录2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及A-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再分析比较观察组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轻型脑炎组与重型脑炎组、丙球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以及2组心肌酶谱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损害程度不同,病情严重者心肌酶水平越高。本组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丙球组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期间可将心肌酶活性作为判定病情与转归的重要指标,可根据患儿心肌酶活性值变化给予针对性治疗。

【关键字】小儿病毒性脑炎;血清心肌酶谱;相关性

病毒性脑炎为常见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常表现为颅内高压、感染中毒,甚至存在神经系统外症状[1]。本文分析病毒性脑炎时心肌酶谱变化,对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行心肌酶谱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10-2015-10我院治疗的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男28例,女30例,年龄2~14岁,平均(9.4±2.0)岁,病程1~5 d,平均(2.1±0.4)d;其中存在腮腺炎病史10例,存在孢疹病毒感染7例,BE病毒抗体阳性4例,存在腹泻史7例,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30例。其中34例存在障碍、抽搐、头颅CT低密度变化、脑电图广泛中-重度异常,为重度组;24例无意识障碍、抽搐、头颅、CT无异常表现、脑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为轻度组。然后随机将重度组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丙种球蛋白组(丙球组),各17例。再选择5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男27例,女31例,年龄2~13岁,平均(9.2±2.1)岁。2组在性别与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经无环鸟苷、头孢肟钠、退热镇静、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丙球组在以上基础上静滴300~400 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1次/d,连续3 d。

1.3检测方法入院后第1天与第7天抽取观察组2 mL清晨空腹血行心肌酶谱监测,并行心电图检查。入院7 d后复查心肌酶谱。全部心肌酶谱检测均经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心肌酶谱包括AST、LDH、CK、CK-MB以及α-HBDH等指标。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1周内热退,意识清醒,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有效:治疗1~2周热退,意识清醒,神经系统开始恢复;无效:治疗2周内未热退,意识不清醒无缓解。

1.5统计学方法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酶活性测定比较经相关性分析得,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CK-MB与α-HBDH、AST无相关性。各组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心肌酶活性测定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急性期比较,#P<0.05;与轻度组比较,△P<0.05

表2 常规组与丙球组心肌酶活性测定对比 ±s)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2常规治疗组与丙球组临床疗效比较常规治疗组中显效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58.8%;丙球组中显效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小儿神经科中小儿病毒性脑炎为较常见疾病,始终为临床界的研究重点。患儿通常会在机体感染与病毒直接感染后发生变态反应,进而神经组织出现炎症、水肿,甚至引发患儿体内供血不足[2]。病脑发作时,血液循环免疫复合物(IC)与IgM-IC增高,IgM-IC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使得血管内皮损伤,引发炎症反应[3-4]。AST、LDH、CK为胞浆酶,细胞损伤后AST、LDH、CK等会大量在神经元线粒体与胞浆中,脑组织损伤后这些酶释放到细胞间隙,扩散到脑脊液内,使受损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内,提高血液内活性。随着对该病研究深入,发现通过对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动态变化测定,可有效协助医生判定患儿的脑损伤程度与疗效[5]。AST、LDH、CK于机体各个器官内广泛存在,且心、肝、骨骼肌含量较高,在成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数小时后AST、LDH、CK均迅速升高,通常认为心肌细胞受损、坏死,心肌细胞内酶释放进血中导致,联合检测AST、LDH、CK可提高心肌梗死特异性诊断[6]。CK-MB在血清中含量较少,在心肌细胞中含量较多,当心肌细胞受损后,活性升高,可判定心肌损害及心肌受损程度的敏感性指标。本组研究发现,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CK-MB高于对照组,且与其他酶谱不存在相关性,表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损害,但并非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生心肌损伤可能由于毒素作用或病毒直接作用导致,表明在治疗期间应观察患儿心脏损害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营养心肌药物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肌酶性活性测定发现,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CK-MB与α-HBDH、AST无相关性。且丙球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期间可将心肌酶活性作为判定病情与转归的重要指标,可根据患儿心肌酶活性值变化给予针对性治疗。

4参考文献

[1]谢雪兰,许月红.儿童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意义[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12(2):100-102.

[2]陈冬梅,李素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14(5):107-108.

[3]李乐,孙云,谢振华.小儿支原体肺炎测定心肌酶谱的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2,11(2):130-132.

[4]叶国华,莫炳尧,曾伟斌.更昔洛韦治疗消融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12(2):120-122.

[5]李俭庆,朱凤莲,付桂玲.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32):102-103.

[6]王海燕,王禹孟,庆云.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单纯孢疹病毒行脑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12(10):107-108.

(收稿2015-06-09)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86-03

通讯作者:△李卫华,xzetyylwh@163.com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脑炎病毒性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一例布氏杆菌病并发重型森林脑炎的蒙西医结合护理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