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6-04-22宋立红
宋立红
广东江门市人民医院营养科 江门 529000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宋立红
广东江门市人民医院营养科江门529000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4-2013-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早期的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则实施早期的肠外营养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2组营养及免疫情况、并发症情况及2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的Hb、Alb、PA、IgG及IgM水平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G水平略有上升,对照组则下降,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时与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其临床预后有较大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预后
如今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临床上合并吞咽障碍者的比例亦逐渐增多。有研究指出[1],脑卒中后若合并吞咽障碍,则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及脱水和窒息等相关并发症,不仅增大了治疗难度,同时还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进程。因此,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尽可能地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对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本文通过对比二者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以期寻找更适合此类并发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性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04-2013-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1)满足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大会确定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卒中;(3)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入院治疗;(4)合并吞咽障碍,经洼田饮水试验显示均处于Ⅲ级及以上。排除标准[3]:(1)短暂型脑缺血者;(2)有颅脑恶性肿瘤者;(3)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性障碍者;(4)有严重的消化道应激型溃疡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8~77岁,平均(68.4±2.7)岁;基础疾病:脑出血15例,脑梗死33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67.7±3.9)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观察组给予胃管鼻饲,通过荷兰的纽迪西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国药准字:H20010284)进行肠内营养的支持性治疗。热量需要依照20~30 kcal/(kg·d)的标准供应,其中第1天和第2天提供半量,维持输注速度在50~70 mL/h。而后检测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无,则逐渐增至全量,此时输注速度维持于100~125 mL/h。对照组则在患者入院的早期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治疗,视患者病情留置胃管,适当给予牛奶、肉汤、鸡蛋等营养物质,4~6次/d,200 mL/次。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节。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营养及免疫情况、并发症情况及2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水平。其中营养及免疫指标包含:(1)血红蛋白(Hb);(2)血清清蛋白(Alb);(3)前清蛋白(PA);(4)三酰甘油(TG);(5)免疫球蛋白G(IgG);(6)免疫球蛋白M(IgM)。
1.4评价标准[4]NIHSS评分标准:评分0~42分,分值越高代表神经受损症状越为严重。其中0~1分是正常亦或趋于正常;1~4分是轻微卒中;5~15分是中度卒中;15~20分是中重度卒中;>20分是重度卒中。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营养及免疫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的Hb、Alb、PA、IgG及IgM水平均有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G水平略有上升,但对照组则下降,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营养及免疫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2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总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比较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2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入院时与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临床上,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障碍后易产生各类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康复预后造成较大影响,且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带给家庭与社会较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5]。有报道指出[6],解决此种情况的主要措施即在治疗早期予以一定的营养支持。目前,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主要包含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等方式。
本研究发现,2组治疗后的Hb、Alb、PA、IgG及IgM水平均有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更小,差异显著。治疗后观察组的TG水平略有上升,但对照组则下降,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符合Lee等[7]的报道结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在早期时即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可预防机体内的电解质紊乱,加速胃肠黏膜生长,同时刺激患者黏液细胞更新,对患者胃肠黏膜具有的正常结构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这亦利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处于生态平衡,增加了免疫力,间接使神经功能获得康复[8]。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总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患者预后良好。符合董建等[9]的报道结果,原因可能在于肠内营养能够有效促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得到恢复,并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蛋白质的分解,又促使其含量合成,更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之免疫功能的改善,使得感染并发症等情况明显更少,缩短了康复时间,对患者更加利好。对于肠外营养,国外有报道指出[10],若实施2周,则可致使患者的肠黏膜发生萎缩,进而降低了肠黏膜细胞具有的绒毛高度,同时减少了蛋白质与DNA含量,使肠腔中内分泌性免疫因子显著下降。但肠内营养可较好地加速肠道吸收和排泄,帮助其功能尽快地恢复,同时避免了菌群移位及胃肠功能性衰竭。陈宇岚等[11]报道,肠内营养主要是持续性正氮平衡,相反,肠外营养则主要为负氮平衡。因此,实施肠内营养有着更佳的代谢效应,这也较好地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此外,笔者认为,脑卒中患者通常具有完整、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具备实施肠内营养的相关条件。因此,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满足患者机体正常所需的营养物质,对于电解质紊乱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为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有助于其临床症状的康复,确保机体营养供应,利于康复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4参考文献
[1]郑龙,杨兴国,李发华,等.进展性出血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904-905.
[2]Momosaki R,Abo M,Kakuda W,et al.Bilater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intensiv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for chronic stroke dysphagia: a case series study[J].Case Rep Neurol,2014,6(1):60-67.
[3]彭俊峰,李彦杰,李鸿章,等.针刺和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4):310-311.
[4]Somasundaram S,Henke C,Neumann-Haefelin T,et al.Dysphagia risk assessment in acute left-hemispher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4,37(3):217-222.
[5]霍阳,高智玉,高旭光,等.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40-242.
[6]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3):1 801-1 805.
[7]Lee JH,Kim SB,Lee KW,et al.Associating factors regarding nasogastric tube removal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J].Ann Rehabil Med,2014,38(1):6-12.
[8]Ribeiro PW,Cola PC,Gatto AR,et al.The incidence of dysphag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erebral reperfusion therapy post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6):1 524-1 528.
[9]董建,常红.卒中单元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流程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302-304.
[10]Li S,Ma Z,Tu S,et al.Altered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and white matter tract connectiv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4,28(3):260-272.
[11]陈宇岚.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3):219-221.
(收稿2015-03-25)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