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对策
2016-04-21李庆爱刘彦华
李庆爱 刘彦华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农村儿童成长中一个较为重大且又棘手的问题,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更是刻不容缓。
1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问题
1.1 日常生活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一个问题。父母不在家,所以留守儿童通常被托付在爷爷奶奶家或者亲戚家照顾,即所谓的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年龄较大,家里还有农活,再加上隔代因素,平时会对孙子孙女缺乏管教或过分溺爱;若寄托在亲戚家,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好过分干预,也会使留守儿童缺乏必要教育。这样,留守儿童会因缺乏父母照顾,贪吃零食,不爱吃饭,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2 人身安全问题
儿童年龄小,防范意识较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有力监管,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摧残。一些留守儿童经常遭到同学、同村人的欺负,或发生诸如车祸、溺水、触电等意外。有些留守儿童还会因为想念父母而离家出走寻找父母,加大了留守儿童走失、被拐卖的可能性。
1.3 教育问题
爷爷奶奶年龄大,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而亲戚朋友无法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留守儿童严苛管教,导致无法督促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低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本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关爱,最终使留守儿童厌学、辍学。
1.4 品行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无法对孩子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点和帮助。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一些错误做法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易形成不良习惯和品行。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在农村也随之增多,由于农村网吧管理较为松懈,致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些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据大多数,特别是一些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经常会逃课上网,聚众闹事。
1.5 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及时的交流,并且长期处在“寄人篱下”的特殊环境里,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学有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而自己的父母却远在他乡,会感觉父母不关心自己,进而会产生自卑心理,长期下去,会变得失落,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也变得内向。而与之相反,有些留守儿童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既然父母不关心自己,便破罐子破摔,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因为逆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
2 问题解决对策
2.1 尽量实施学校寄宿制
在农村实施学校寄宿制,可以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专门的保育教师看管。例如,可以让儿童在午休时间得到较好的、充足的休息,晚上可以在教师辅导下完成作业,同时,留守儿童的早、中、晚饭也有了保障,营养跟得上,身体也变得健康。既照顾孩子生活,也保障孩子安全。
2.2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组织”
要大力宣扬“关爱留守儿童,提高人民素质”的思想,使留守儿童减少伤害,提高周围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以发挥共青团队的带头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意识,加大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
2.3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所以,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爱。班主任教师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方便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真实学习状况对症下药。教师要注意发现留守儿童的喜好,适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2.4 家长要及时与儿童、教师、监护人交流沟通
家长要多与教师和监护人交流,以便了解孩子最新情况。要在孩子需要时,给出合理的建议。给孩子形成一种“父母是爱自己”的心理暗示,这样,孩子便会重拾自信,努力提高自己,需要时就自然寻求父母帮助,同时也避免了叛逆期的儿童误入歧途。
2.5 学校加大投入心理健康机制
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固然重要,学校心理健康机制的建设也必不可少。要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以便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问题。学校还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如“夏令营”活动,让儿童在快乐玩耍中学知识,既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放松心情,更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