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让一个老品牌栏目常办常新的
2016-04-21王志多王亦楠
王志多 王亦楠
【摘 要】杂志封底“艺术欣赏”,是一个老品牌栏目,经过我们探索和努力,使它在形式与内容上均有了新的突破,从中让老品牌栏目实现与时俱进、常办常新。
【关键词】求新 求变 求深 求素 求特
《辽宁青年》封底”艺术欣赏”(原名名画欣赏),是一个老的品牌栏目,怎样让一个老品牌栏目常办常新,办出特色、与时俱进?经过我们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让这个老栏目,在“求新、求变、求深、求素、求特”中,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们的广泛赞扬与好评。
吐故纳新 历久弥坚
《辽宁青年》从上世纪70年代复刊,就在全国期刊界首次在封底开设“名画欣赏”栏目,刊登名画,供读者欣赏。当年,此栏目曾为《辽宁青年》发行达370万份立下汗马功劳。
跨入新世纪、进入互联网时代,面对读者对这个栏目的依存感在逐渐降低,我们开始思考将如何去改善和提高这个老品牌栏目的吸引力,让它重新焕发魅力和影响力。通过跟广大读者、画家以及一些艺术工作者沟通、征求意见,加上办刊人的思考,我们渐渐找准了改变提高这个老品牌栏目的视角和突破口——
网络速读与读图使然,在不乏名画传播与欣赏的今天,却十分缺乏另一种品质阅读,那就是对优秀画作缺少独家的、有独特感受力量的文字和赏析文章。如果我们在选登画作的同时,又能配发一篇有思想性、有哲学性、有审美力量、有独家感悟力的赏析文章,一定能弥补这个栏目原来风格单调、形式乏变、内容缺乏渗透力、延展力等诸多缺点与不足,从而确保《辽宁青年》封底“名画欣赏”栏目有新的突破、新的“颜值”。有了这个认识和想法,我们开始大胆地在这个栏目的组稿策划与编辑制作中,贯穿“五求”——
求新:作者新、画作题材新、表现视角新、美术语言新;求变:为画作配发有含金量的画评短文;求深:画作与画评均力求深度、深味、深意,平易之中见功力,宁缺毋滥;求素:文与画简致、唯雅、素术、禁庸;文辞和画作设色语言,原则上排斥大红大紫;求特:版式风格和形式求别致、求特色,让编辑制作思维与众不同。
“五求”精神的贯彻与探索,改变了这个老牌栏目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面孔,让这个牌栏成为今天广大青年走近艺术、走近美学、走近唯美殿堂的一座桥梁与纽带,并让它成为城乡普通青年进行美术普及与教育的、无需交付学费的公益学堂。
丹青背后 功夫诗外
体现栏目新面孔、新想法、新定位、新思路,首先由美术编辑和对艺术有较深学养的领导亲自操刀引领,选发画作并撰写精致赏析文章。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一开始撰写画作赏析文章,我们就把它定得很有个性与品位。要求所撰写的文字,不能重复画家的画面“语言”,要求“文章既要依画作而出,又要远离画作而立。要穿过画面谈人文,写感触、感悟”。对其做法总结的较具经典的一句要求是:要“道出丹青背后的声音”。
几期封底“名画欣赏”栏目如约而至,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面孔和风格,大家好评如潮,认为这个老品牌栏目,与时俱进,办出了深度。特别是每期配合画作而特别定制的赏析文章,它俨然就是一个兼蓄讲艺术、讲诗意、讲生命感悟、讲人文终极关怀、讲哲学与审美情趣的大课堂。特色就是生命力,抛砖引玉,引来了美术评论家及各地美术作者联袂踊跃投稿。他们中间不乏黄永玉等众多著名画家、知名作者、美术评论家,甚至是宗教界的艺术思想大师。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网络时代,唯美高雅的精神产品,仍然有市场和读者。洒脱无羁、恣意放纵的定位与个性化风格,让很多作者感到给“‘名画欣赏栏目投稿上瘾,其旁逸斜出,独尽文心,阳春白雪,怡然自得,赏之解渴”!
一时间,通过我们栏目QQ信箱的来稿量,数以百计;用普通书信形式的来稿,也“门庭若市”,好的画作和成色俱佳的赏析文字,排成长队等待发表。
微调名字 再呈乾坤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许多美术学院的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和摄影系的师生,均被《辽宁青年》“名画欣赏”栏目的“风景”所吸引,纷纷要求《辽宁青年》向全国各高校美院和艺术评论专业的广大师生征稿,希望通过《辽宁青年》这个栏目平台,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为培养新的画家、摄影家、艺术家及美术评论家服务。另外,还有大批很有潜质、但尚未成名成家的美术工作者和业余青年画家、摄影家,同样要求能让自己的优秀作品,有机会登上《辽宁青年》。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栏目需要面貌稳定,不能常改动,但是固本求变宜可。
众望之下,我们果断地把原来《辽宁青年》封底栏目的名称,由“名画欣赏”改为“艺术欣赏”。这样一改,使书画摄影作品马上可以集聚一堂,使这个栏目顷刻之间便拥有了新气象、新活力、新表现形式、新作者群,人脉骤增,也顿时走出名家名作的“小天地”,走进更加广阔的青年书画家,美术、摄影家和评论作者的大世界,开拓了老牌栏目的新视野、新受众,使它在美的表达上更加多样化、多元化。而这一微调,也为继而办好这个名栏目,培养和吸纳了更多更好的作者队伍。
实践证明,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求异,是老品牌栏目保鲜、常办常新的关键。固步自封、沉浸于历史光环中的沾沾自喜,是办刊人的大忌!当然,白玉有瑕。目前《辽宁青年》“艺术欣赏”栏目,在书画、摄影及美评选登上,策划和编辑倾向性问题还有待提升,选登作品如能与四时的节气环境、人文背景、时事氛围等因素更贴合、灵动一些,体现青年杂志的应变性情,那么它会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辽宁青年杂志社 本溪日报社)
【参考文献】
崔宁.《传播主体实现本体知识建构与思维创新的认知机制》【J】《现代传媒》.2013年第5期第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