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链家金融事件的几点思考

2016-04-21廖俊平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链家关注度管控

廖俊平

2月23日,新闻媒体曝出链家集团上海子公司与部分客户存在交易纠纷,致使客户承担巨额资金风险。

本刊的截稿日期一般是上月20日,所以在2月23日看到媒体报道的时候,笔者刚把3月份的专栏文章发给杂志社,没能来得及在专栏中及时评论这个事件。

一方面,月刊的时效性不如报纸,但另一方面,恰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尘埃落定,回头审视事件经过,“远观”和静思能带来另外的收获。

这个事件的细节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一个星期之内已经基本上由媒体披露得很充分,这里不赘述,也不拟就细节进行探讨,只讨论一些“题外”的话。

一是媒体的关注度。拿这次事件和之前的一些事件做个对比,这次媒体对链家的“攻击火力”非常猛烈,这很容易理解,回顾过往类似的事件,越是大公司、跨地域的公司,媒体越关注;地区性的小公司出了问题,最多也就是当地媒体关注。

二是公众的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关注度,也会对公众关注度起导向作用,但二者毕竟还是不同。其实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公众对这次事件的关注度并不高,道理很简单:公众认为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乃至自己身边的概率并不大。

三是业界关注度。其实,自2014年以来,链家在全国的扩张给小型经纪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紧迫感,但小公司对链家的反感程度远不如对另一家著名公司的反感乃至抵制程度。这次上海链家事件发生之后,业内基本上都了解内情:链家在上海收购了一家当地的公司,以这家公司为母体,又持续收购了多家小公司和门店,这样的公司出现问题,本质上和链家的“老底子”队伍出问题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可以说是链家的管控体系还未能在新公司得到全面贯彻执行。而且,这次事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行为(为客户提供贷款)已经查明是公司员工的个人行为。不过毫无疑问,员工个人行为也和公司管控不力有关,涉事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都是值得质疑的。

正因为如此,这次事件之后,在业内并未引发同行的同声声讨,反倒是有同行站出来反问:业内人士都该踩上一脚吗?

最后说说链家对这次事件的应对,应该说还是颇为得体的,特别是高层,基本的态度就是不辩解,有错就改。在危机发生时,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而且,这不仅反映了这家公司应对危机的处理手法,还能够从中看出他们的确是希望做一家“好公司”。手法只是表象,深层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理念才是关键。我们希望链家能够继续坚持走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改进客户体验之路,并且带动整个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71231008)的支持。

王春敏/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链家关注度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巨怪”链家牺牲毛利率疯狂扩张 万科30亿买张合作券是否值得
暴力老妈
失控还是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