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龙刀裁细叶·剪纸
2016-04-21
元代诗人谢宗曾赋诗描绘走马灯中的剪纸图案:
“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
巧夺天工的剪纸图案,配上走马灯的转动,愈显栩栩如生。镂空纸艺的魅力,仿佛历史长河中的一汪细流,散发着它独有的艺术光辉。
中国剪纸传统的发展历程
西周时期,以“剪桐”为主。
剪桐指帝王以叶、草等材料制成特定形状,赐予被分封者,是一种接近剪纸的造型艺术。
魏晋时期,“剪彩为人”。
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佩戴头上,即后世所谓“人胜”,为一种信仰观念。
汉代,“剪幡”盛行。
用各色丝织品剪刻成小幡佩戴在头上,后世称为“剪彩为幡”,示迎春之意。
南北朝时期,功德纸花。
以彩纸剪成佛花等佛教纹饰,装点在寺庙中,吸引民众,传扬佛法。
隋朝,僧俗剪纸。
为南北朝功德纸花文化的延续,更采用高级质料剪成佛花,体现了当时佛教的突出地位。
唐代,御赐彩胜。
帝王将镂金、剪彩等艺术品赏赐给臣属。当时“人胜”剪纸已流传到国外。
宋代,剪纸艺人。
宋代时剪纸技术成就卓越,出现了以剪纸为生的民间手工艺人。
元代,风俗剪纸。
最具代表性的“祈晴和尚扫晴娘”形象的剪纸,表达了人民对晴天和雨天的盼望。
明代,灯扇装饰。
明代出现了图案比走马灯更为精巧繁复的“夹纱灯”,剪纸也广泛应用于扇面、瓷器等工艺。
清代,绝妙剪画。
清代剪纸艺术走向成熟,达到鼎盛,出现了整幅画卷般的“剪画”,人、事、物俱全。
贺岁·二月春风化指间
记忆中的年,是粗糙的双手贴上窗花,是朴实的笑脸映着门笺。浓浓的年味透过纸间镂空的缝隙,告诉每一个华夏儿女——新年到了。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年”的古老传说。“年”起初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食人的猛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会来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残害百姓。每当“年”出现前夕,人们就会离开村庄,上山避难。有一年,一位身穿红袄的孩童来到了村中,村民劝他一同上山躲避,他却微笑着拒绝了,只是点起红蜡烛,又用红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贴在门窗上。半夜时分,“年”来到村庄,见到红色的剪纸和身穿红袄的孩童,竟然吓得浑身颤抖,狼狈地逃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用红纸剪刻出神怪的形象贴在门窗上,守更待岁。这一风俗广为流传,便成为了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剪春幡本是早在汉代年间立春日的风俗,人们多以丝织品剪成小幡,佩戴在头上,也有女子佩戴以金银箔刻成的镂空图案为装饰的首饰,以示迎春之意。
清·姚兴泉 《龙眠杂忆时令类》:“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
春幡亦是门笺的前身,诗中的“门钱”即是“门笺”,也叫“罗门钱”。门笺形状类似旗幡,下端剪有流苏,多以红纸刻成。门笺图案多为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和吉祥文字,寓意辞旧迎新、祈福驱邪。不同地区门笺的形状与色彩也各不相同。
浙江南通地区的门笺又称为“堂喜笺”,幅面较大,画面复杂,有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山西太原地区的门笺则称为“花纸”,形如古代牙旗,以六色扎染成彩虹色,再剪出流苏和飘带,十分漂亮。在大年初一,人们串门拜年时,还会互相品评家中的剪纸。
唐·李商隐 《人日即事》:“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
装点春节的另一种剪纸,便是家家户户都不陌生的窗花。窗花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图案与形状比起门笺,显得更加灵活多样,色彩各异。民间常见“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也带来了美的享受。
明·瞿佑 《观影戏》:“灯火光中夜漏迟,风轮转竞奔驰,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月地花阶频出没,云窗露阁渐追随,一切变幻如春梦,线索重看傀儡戏。”
春节正月十五结束,亦称上元节,自宋元时代起,走马灯便是上元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将彩纸剪成的刀马人物等附于灯壳中的齿轮上,马灯转动时,剪纸人物便也随之旋转,追逐不停。明代的走马灯不但沿袭了这一精巧技术,更将纸剪刻成花鸟走兽之形,晕染浸蜡,以轻纱夹之,放在阳光灯火中,更加光明莹澈。明代的工匠将剪纸艺术更加灵活地应用在彩灯、折扇等装饰中,堪称别具一格。
今天已是小年时节,相信大家的家中,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年”的味道。各位不妨选择一些色彩鲜艳的吉祥剪纸贴在门窗上,装点温馨的家,也祝福大家新春吉祥,欢乐安康。
侠影·平民心亦慕英雄
中华延续了数千年的剪纸艺术,表现的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或是吉祥祈福的寓意。然而,崇德尚武的思想,早已扎根在百姓心中。那些戏剧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也纷纷化为一纸剪影,镌刻在艺术的篇章里。
石卵崩裂出石猴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猴年,美猴王当是新年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三打白骨精》这一剪纸作品,表现的是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追赶白骨精,而狡猾的白骨精躲进山中的情景。孙悟空两次识破白骨精的伪装,却被唐僧责怪肆意行凶,违反戒律。但孙悟空却没有遵从师父的训斥,而是如同一位正义而直率的少侠,信守着自己心中的坚持。
在人们心中,孙悟空永远是一个正直、勇武、忠诚、嫉恶如仇的化身,寄托着百姓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截江夺斗
说起三国演义,人们首先便会想到“桃园结义”的场景。除了群雄逐鹿的军事斗争,同袍之间的兄弟之情,也深深撼动人心。《截江夺斗》(又名《赵云夺阿斗》描绘了赵云识破孙权欲挟持刘备之子阿斗的计策,与张飞一同追上登舟欲行的孙尚香,保护阿斗,同回荆州的一幕。这幅剪纸不但体现出赵云过人的智慧,也体现出赵、张二人的侠肝义胆,为友拔刀,为国请命,在所不惜。
战甲银枪巾帼姿
《杨家将演义》穆桂英
穆桂英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她年轻时便武艺高强,不输男子;五十高龄时挂帅出征,大获全胜。她是一位女侠,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剪纸中的她,浓眉大眼,头插翎子,身披战袍,像是在飞身骑上战马,让人仿佛能听到她高亢明亮的歌声,看到她将一杆银枪舞出一片灿然光芒。
穆桂英的勇气、武功和胆识,不仅让中国女性的形象为之一新,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难以忘怀。
星河无边玄武魂
龟蛇图
相传太极宗师张三丰正是得见龟蛇相斗,方悟出太极之道。龟与蛇组合成的灵物名为玄武,区别于“青龙”、“白虎”、“朱雀”三灵,被称为“真武大帝”,是中国道教的象征。我国诸多武功起源于道教,玄武之灵对于武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中国武术享誉世界,国人对武术、对善武者的向往,远远不止体现在戏剧作品中。一幅《打太极拳》,描绘一位老人迎着和风旭日,舒缓地打着太极拳的场景。另有一位匠心妙手的侠友,也为《武侠版》送上了新春贺礼,十八般兵器,令人眼花缭乱。
中华巧艺与中华武学,都传承自数千年前的华夏文明。如今各有后辈发扬光大,文明之河,当如沧海之水,永不断绝。
相关链接
纸之溯源
“纸”为剪纸艺术的主体,我国亦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最初的“纸”以丝为原料,是一种纺织品。而真正意义上“纸”的雏形,从出土的古迹看来,应当产生于西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前,比蔡伦造纸要早一百五十余年。
由于早年纸价贵,无法普及,公元105年产生了用渔网、破布、树皮为加工原料的植物纤维纸。杰出发明家蔡伦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终集大成,实用而廉价的纸张也由此问世。
刀味剪趣
古时的剪刀称为“交刀”,据考证,剪刀在西汉初期也已出现,说明我国制造剪刀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中以江南一带的剪刀最为出名。唐代诗人李白曾留诗赞誉吴地剪刀:“吴刀剪裁缝舞衣,明装丽芙夺春晖。”
及至明清时期,杭州“张小泉”剪刀与北京“王麻子”剪刀齐头并进,成为当今家喻户晓的老字号。
剪纸与武学的牵牵绊绊
同为中国文明,剪纸与武学亦有原理互通之处。两者皆要求“天人合一”,剪纸要求艺术家将精神融入剪纸艺术品中,武学则要求习武者将心智融入刀法或剑法中。
在精神领域中,让人与自然产生情感交流,得到自然的启示,从而使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不仅是剪纸艺术的精髓,更是习武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剪纸的刀法,根据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有的均匀流畅,有的杂乱折叠;而习武者的刀法或剑法,依据其武功流派及武者的心性,亦有动静、快慢、刚柔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