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工业报道通俗起来
2016-04-21李洋
李洋
【摘 要】本文从如何把工业报道写得通俗易懂入手,结合采写实例,从“吃”透采访对象、让“人”成为报道主角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拉近工业报道与受众的距离,是一篇较好的基础理论论文,对指导当前的工业报道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报道 通俗 易懂 可读性 共鸣
工业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工业报道专业性很强,涉及到的多是一些产值、利税等枯燥生硬的专业问题,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形成“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情形。那么,如何把工业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拉近工业报道与受众的距离?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吃”透采访对象
这里提到的“吃”透采访对象,就是对采访对象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工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才可能在工业报道中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只有完全弄明白自己想要报道的内容,才能写得明白、说得明白,从而让受众听得明白。
以笔者采访鞍钢为例,鞍钢作为一个国内特大型老工业基地,不仅拥有大型铁矿山,同时还拥有选矿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钢铁主体单位以及焦化、耐火、机械、动力、运输、建设等辅助配套单位和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自动化公司等科研、设计单位。可以说,鞍钢无论是工艺流程,还是生产管理以及企业文化、人员配置都是十分复杂的,想把鞍钢的事情说清楚,就必须深入生产一线,在感观上认识鞍钢,在实践中了解鞍钢,掌握鞍钢炼焦、烧结球团、炼铁、炼钢、初轧、轧钢等上、下工序的相关知识,对各工序所配置的设备现状及各道工序中的主要技术措施都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知道的知识面应该尽量宽广。①正如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说:“记者写一篇报道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在博的基础上,然后专攻一两个方面。”在尽量“吃透”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自己懂了、通了,才能清楚、明了地告知受众,让受众了解、明白。
二、让“人”成为报道主角
由于工业报道中涉及的多是一些指标、任务、措施、进度、产值、利润等枯燥的专业内容,如果脱离了人的活动,只是简单地从工作角度进行报道,那么,工业报道就会变得干巴无味,让人望而止步。反之,②如果“以人为本”来采写工业新闻,就能够“以人见情,缘情叙事,因事明理,使人情事理和谐共生”,增加工业新闻的可读性。
因此,要多采写第一线实践者的工业活动,也只有他们以新闻人物的面貌出现在工业新闻里时,新闻才会有一定的“人情味”,才会见物也见人。笔者在报道一篇关于《鞍钢齐大山铁矿实施人才战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新闻时,避开了描述措施、产值等枯燥的“物”,而是选择采写了“一个只有32岁的年轻工程师”为报道主体。文章以“在鞍钢齐大山铁矿,唯一配有专车的人不是党委书记,也不是矿长,而是一个只有32岁的工程师那军”开篇,然后通过“那军配车前后工作方式及工作效率”的对比以及“矿里为那军配备专车,而几位矿领导集体坐通勤车”的对比描述,以及那军“感谢企业,要以最好的工作方式回报企业”等充满深情的话语,揭示了企业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全篇文章以那军这个人物为主体,有情有感,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
把工业新闻中从“工作角度”出发的做法,转变为多从“群众角度”着手,就会使工业新闻既为业内专家所接受,又为一般受众所喜闻乐见。
笔者通过采写鞍钢原第三炼钢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刘树江收藏鞍钢各个历史时期的纪念章这一喜好,通过刘树江讲述“通过收藏把鞍钢精神积攒下来,传给后人”以及“每看到一枚枚纪念章,就想起建国初期那些老师傅们,那时侯工厂条件相当艰苦……”等对过去的回忆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鞍钢会起到一个排头兵的作用”等对未来的憧憬,以人物为主体,充分反映了鞍钢五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鞍钢为共和国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报道中还穿插了“收藏这个东西吧,它有时候是一种缘分,给你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生动、风趣的人物语言,增添了新闻的可读性。
三、把枯燥的物“拟人化”
有些工业报道,必须把物作为主角时,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把报道的内容同百姓的日常生活挂钩,充分展示所报道的事实与百姓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样就可以把原本枯燥、生硬的物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例如,笔者曾报道过一篇关于“鞍钢矿业公司复垦绿化矿山”的消息,其中,是以这样的导语开篇的:“有人给皮肤美容,有人给汽车美容,如今,鞍矿公司大力开展复垦绿化工程,给矿山也做了一把美容。”在消息的主体中还有这样一句:“……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剥离岩石和选矿尾矿沙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大量耕地被严重‘毁容。”在这篇消息中,笔者把“给矿山复垦绿化”比喻成“给矿山做美容”,把“矿山周围环境被破坏”这一现象,比作“矿山遭到毁容”。通过“美容”和“毁容”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在增强了新闻趣味性的同时,让受众更加了解矿山复垦绿化的重要性。
四、“巧”用专业术语
工业报道和受众之间距离的远近,与报道中专业术语的堆砌程度密不可分。如果这些术语用得不好,只是简单罗列,就会使受众对工业报道敬而远之。然而,如果能够巧用这些术语,把要报道的内容表达得生动、通俗,就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笔者采写的《鞍钢有了“遥控火车”》这一消息中,涉及到“无线遥控微机控制内燃机车技术”,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笔者在报道过程中,就把这个术语通俗化,写成:“司机远离驾驶室,只要在地面上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控制盒遥控火车了……”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受众理解接受。
在巧用专业术语的同时,还要“活”用相关数字,在工业报道中常常离不开指标、效益、速度、质量等指数,数字用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工业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因此,③有人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数字用得好、用得活,也会使专业性很强的工业报道变得生动通俗,给受众留下清晰的概念。
例如,在笔者采写的《鞍钢最薄冷轧卷板问世》一段中,用了这样一句话: “2号下午,两卷厚度仅为0.25毫米的银白色冷轧卷板,在鞍钢新轧冷轧厂二号生产线下线,这两卷比扑克牌还要薄的冷轧卷板,是鞍钢目前可以轧制的最薄卷板……”在新闻《鞍钢初步具备纯净钢批量生产能力》中有这样一句:“海城一家客户用鞍钢一炼钢厂批量生产的纯净钢轧制的线材,已经拔出了直径为0.138毫米的钢丝,和头发丝粗细类似……”这两句话的前半句的“0.25毫米和0.138毫米”都是一个抽象数字,后半句则用“比扑克牌还要薄”以及“和头发丝粗细类似”对抽象数字进行了比喻,使之更便于被受众所接受。
一篇好的工业报道,在服务社会大众与专业人士时,应尽量巧用专业术语,注重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统一,选取与受众最为接近的角度报道工业新闻。
总之,工业报道与国家工业振兴、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其本身专业性强的特点,又很容易与受众产生距离。但只要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深入一线,贴近人物,多动脑、勤思考,就会使工业新闻变得通俗易懂,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苑立新.《现代经济新闻教程》,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81页。
[2]苑立新.《现代经济新闻教程》,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3页。
[3]白庆祥、刘乃仲.《新闻写作新教程》系列丛书之《数字新闻》,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23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