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隙中窥月 妙赏深情

2016-04-21龙永琼张楠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

龙永琼 张楠

摘 要:岭南园林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儒家文化,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其品题中,蕴含古代文人培养理想人格的修身之道,表现为园主人的品性自喻,园主人的读书意趣以及对子孙后代教育的重视;也表现了宗族之间的孝悌之情,既有对家族伦理规范的看重,也有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还有对文人文学唱和之趣的描绘,呈现了当时园林中文人相互唱和的盛况。

关键词:岭南园林;品题;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龙永琼(1994-),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园林美学;张楠(1993-),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园林美学。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3

园林,在中国古代,不仅是文人的生活起居所在,更是他们进行文化活动、得到审美愉悦的地方。中国各处园林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许多踪迹,岭南的四大名园也不例外,它们分别是广州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以及东莞的可园。园林以其精心设计的布局和山水景色,引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同时,文人的创作也为园林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其中一部分,就体现在园林的品题中。笔者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到岭南四大名园进行考察与记录,对四大名园的品题进行研究,发掘出蕴含在文人题写的园林品题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一、文人修身之道

修身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身,即以道德为目标,通过自己主观、自觉的努力,使得自己的性格、品格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出理想的人格,达到至善的境界。中国文人历来将修身看作是根本,《大学》中提到:“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大学》“八条目”中,修身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他行为的基础。从先秦开始,历代的儒学思想家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的理论,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等等,提出了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修身,是中国人讲人生哲理,讲做人之道的一种观念。岭南四大名园的主人对于修身也是十分重视,体现在其园林的品题之中,主要是以下三种:

一是园林主人的品性自喻,或用以自勉。可园中有一处名叫草草草堂,草堂中的对联为“草草原非草草 堂堂敢谓堂堂”。此堂堂名是可园主人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起的,张敬修自谓在军中“偶尔饥,草草俱膳;偶尔倦,草草成寐;晨而起,草草盥洗。洗毕,草草就道行之” [1],因为这段在军中的经历,所以张敬修将此堂命名为“草草草堂”。但以“草草”为堂名,张敬修是希望引以为戒。“草草”有粗略、轻率之义,张敬修认为一個人的品性与行为,都不应该草草轻率,“人宜戒焉”[2],所以“戒之而榜之以明堂,庶几乎馋鼎欹器之义欤” [3],这也正合堂中对联的上联“草草原非草草”,正是园主人自诫不可草率轻浮之意。以堂名与对联来自诫自勉,摒除杂念邪行,以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正是中国文人的修身自律之道。

而堂中对联的下联“堂堂敢谓堂堂”,便是园主人个人品性的自喻体现。张敬修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名将士,他一生戎马,立下许多战功,为自己的戎马生涯作结时,自认无愧为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人,所以有“堂堂敢谓堂堂”之语。在可园的正堂可堂的右前方有一小台,名为“滋树台”,这是一个种兰的台子,其名取自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句话在《离骚》中是作者用以比喻自我的美好品德的,园主在此也是用以自喻,表现自我的品性道德。这些品题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性,既是园主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作结,也是以此为诫,勉励自我,这既是园主完善人格,在修身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是园主继续进行修身、完善自我的基础。

二是表现园主的读书意趣。文人修身的途径有很多种,而读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从书中学习先贤修身的方法以完善自我,是文人的修身方法。因此,读书也成为了文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四大名园的品题中也有体现出来。余荫山房中的深柳堂,堂名取自唐朝诗人刘昚虚《阙题》中的“深柳读书堂”一句,既指明这堂是读书所用,又以深柳二字刻画出此堂周围环境,勾勒出一个适宜读书的清幽之地。与深柳堂相距不远的卧瓢庐,庐中的对联“雅号卧瓢堪小憩 柳荫深处诵书声”,此联上下两句,一句是描写卧瓢庐,介绍卧瓢庐的名称与用处,另一句则与卧瓢庐相距不远的深柳堂遥相呼应,将读书这件事情,蕴藏于品题之中。而可园之中,也有这类品题。在可园的香光阁中悬有对联“雨鱼(馀)窗竹图书润 风过瓶梅笔砚香”,虽然有风吹雨扰,但室内的人并不受风雨的影响,仍沉浸在书中,风雨所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读书的意趣,下雨使得窗外的翠竹和书页变得滋润,而风刮过室内的梅花,则使得笔砚都带上了香气。三是劝诫子孙,表现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除了重视自己的修身,文人对于子孙的成长和教育也是格外关注的,希望子孙也遵循修身自律之道,进行人格的完善。这在园林的品题中也有体现。许多园林中有供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如清晖园有惜阴书屋,惜阴即珍惜光阴,表达了对子孙后辈的期望和勉励,希望他们珍惜时光,读书修身。还有真砚斋这一处,也是当时居住在清晖园中的龙家子孙读书的地方,真砚二字,既是勉励子孙,也是希望他们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除了供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园林中有一些地方的品题也表现了园主对于教育、知识的重视。如梁园客堂的正堂有一副对联,题为“多买异书赢置产 饱看怪石当游山”,此联上句,园主人愿意购置书籍,认为胜于置办产业,即体现了梁园主人对于知识的重视。清晖园中有一处馆阁,叫做笔生花馆,馆名来源于《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梦笔头生花”的故事,是写李白少年时曾梦见自己的毛笔笔头开出花朵,从此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这里使用这一典故,既是希望可以像李白一样,妙笔生花,才华横溢,也是以李白少年时候刻苦读书的典故来勉励自己,勉励儿孙,同样体现了园主对于后辈的期望和对于知识、教育的重视。可园中也有类似的品题,如拜月亭中的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 砚田无税子孙耕”,前一句是讲兄弟间和睦友爱之情,后一句是对儿孙刻苦读书的勉励,来源于笔耕砚田这一成语,虽然笔墨纸砚这些读书之事不像耕田一样需要收税,但子孙仍需像耕田一样,勤勤恳恳地耕作于笔砚之间,告诫儿孙要读书明理,要勤奋治学,这样才能出人头地。在梁园的个轩这一建筑中有一门联“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兰玉尽能诗”,个轩是连接梁园的群星草堂和汾江草庐这两大主体建筑的中介建筑,修建于两者之间,所以门联前一句“两处园林都入画”便是称赞梁园的两大主体建筑的优美景色。

二、宗族关怀之情

宗法制是维护西周时期社会稳定非常重要等级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这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孔子的儒学兴于“礼崩乐坏”时期,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因此,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宗法的观点相当重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宗法制度更多显现为宗族间的关怀之情,孝悌之情,既是同辈的兄弟之间的互尊互爱,也有长辈对晚辈谆谆教诲的关爱之情,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整个宗族间相处和睦,有礼有序。

通过分析,四大名园的品题中存在不少体现希冀兄弟之间能和睦关爱、长幼之间有礼有序、并劝诫子孙的楹联和匾额。

在梁园的“刺史家庙”有对联:“积阴德遗子孙宪章司马,敦孝友和兄弟祖述君陈”。所表达的正是对于家族、子孙的伦理关怀,看重孝悌和睦等家族伦理规范。“宪”,是效仿之意,“章”有彰显的意思,而“祖”和“述”分别是“效仿”、“遵循”之意;“司马”、“君陈”则借用了《司马光家训》和《尚书·君陈》,寄托着“劝诫子孙”、“和睦亲友兄弟”的内涵。此联既是告诫后人要造福子孙,同时也是劝诫后人和睦亲族,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相处。再如秋爽斋对联:“垂老弟兄同癖石,忘形叔侄互裁诗”很明显,联中的弟兄间、叔侄间不分你我,一起赏玩奇珍怪石,以“石”为题,共同探讨吟诗之趣,这弟兄叔侄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志趣相投,彰显的就是家族叔伯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除了劝诫后人要和睦亲族,梁园品题中还有不少蕴含着对子孙美好寄托的深意。其中,雀廊有匾额:“兰桂腾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中有言:“今世之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卢文弨补注:“兰、桂,皆有异香。以喻怀才抱德之士,耻为若人之所为也。”匾额以“兰桂”为媒介,寄予着后代能够怀才抱德之意,当中回味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深沉之寄托。其中对联:“忠义名家传世德,梅花水部颂先芬”则同样表达了对子弟寄予期盼,“传世德”、“颂先芬”是希望子弟们能够继承家族一直传承下来的美好德行和优秀传统,将“忠义名家”的传统一直发扬光大,为整个宗族争光。

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中“余荫”之意也正正是蕴含着纪念祖先的德荫,并祈望子孙可以永泽先祖福荫的内涵,体现着儒家中的纪念先祖关怀子孙的宗族观念。

在可园中,有一拜月亭,也称“麻石亭”,拜月亭有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荆树有花兄弟乐”中颇有典故。据南朝梁吴均《续吴谐记》载:汉代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决定把院中的紫荆树也分三段,各家一份。第二天砍树时,紫荆已枯死。田真见此情景,对两个弟弟说,树听说分为三段,自己枯死,我们真不如树呵,说完悲不自胜。三个决定不再分家,而紫荆树居然又复活了。故后人以“紫荆”比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

三、文人唱和之趣

文人集合为群体,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文学活动,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诗可以群,其中便蕴含着文人群居切磋这一现象;而文人群集进行文学活动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士阶层产生的时候。文人聚会写诗联句,在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唱和的同时,既有了感情的宣泄,并进而起到娱乐的作用,这便是文人群集唱和的基本目的。同时文人们也在唱和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对心灵进行净化,摆脱了俗世的烦恼,构建起诗化的人格。园林则以其精美的布局、精致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气息,为文人提供了娱乐与净化心灵的场所,成为了许多文人群集在一起,进行文学活动的地方,如西汉时期,梁孝王在菟园之中云集枚乘、庄忌、司马相如等文人雅士,宴饮唱和;西晋时期石崇在自己的金谷园中,时常设宴,与潘岳、左思、陆机等当时著名的文人饮酒赋诗;东晋时期,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等齊聚兰亭,流觞赋诗,这些都是较早的文人群聚园林进行文学活动的例子。在梁园,梁氏家族中的人就经常在其中群聚,互相唱和。在梁园秋爽轩前,便有这样一副对联“垂老弟兄同癖石 忘形叔侄互裁诗”,秋爽轩前摆放有梁九图收藏的十二块造型奇异的黄石,梁九华和梁九图两兄弟喜好赏石,对联的上句便是描写兄弟赏石这一场景。而在秋爽轩中,梁氏族人不仅群聚赏石,更在此以石为题互相裁诗作辞,其中以梁蔼如与梁九华、梁九图等梁氏子侄为中心,所以称作“忘形叔侄互裁诗”。梁氏家族不仅在家族内部有这样的文学活动,更与其他文人相互往来,同在梁园之中群集唱和。除了梁园,在余荫山房的前廊也有这样一副柱联“鸿爪为谁忙 忍抛故里园林 春花几度 秋花几度 蜗居容我寄 愿集名流笠屐 旧雨同来 今雨同来”,前一句是园主自述心怀,离家在朝为官,数年过去,一直对故乡都非常想念。后一句则是园主表明心愿,如今回到故乡,回到园林里,找到一处可以寄托自身的地方,并且希望可以邀集许多朋友,名人雅士也好,穿蓑戴笠的农夫也好,一起到这里应酬唱和,雅俗同乐,忘却世情。在余荫山房其他地方,也有体现类似情怀的诗文。在余荫山房的后苑月洞上,有这样一幅门联“南山胜迹留古道 东苑名流绕青階”,前一句是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表明园主的隐居之心,后一句则是引用西汉梁孝王的典故,梁孝王在自己的封地梁国,依托自然山水景色,修建了一个大花园,称为东苑,也就是著名的菟园、梁园,当时在东苑之中云集了天下的文人雅士,枚乘、庄忌以及后来名动天下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都是梁孝王的座上宾,他们在东苑之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清晖园中,也有关于文人群体活动的品题。在清晖园有一处花岩亭,这个亭子在清晖园主体建筑的旁边,有假山怪石环绕周围,并种植有许多花草树木,是赏石观花,听风观月的好去处。亭中亭柱上有这样一幅柱联“萝月弹琴松风握尘 蕉窗读画竹径谈诗”,描写的是在花岩亭中人们活动的景象,在藤萝间的月光下抚琴弹奏,晚风缠绕着松树,掀起的松风带起一片尘埃;在蕉树围绕的窗边赏画,在曲折幽深的竹径论诗说才。文人在园林中的群体活动,不仅文人之间相互交流,促进了诗文的创作,更为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和文学内涵,许多园林的品题都是出自与园主交好的文人之手,园主的建筑与文人的活动共同创造了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园林。

注释:

[1]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2]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3]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
借助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创新路径可行性研究
——兼谈欧美游客儒家文化认知状况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一)
博物馆儒家文化传播研究
走出“无意义”的思想困境——基于儒家文化资源与劳动治疗路径的思考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传统行政人格的生成机理——基于儒家文化的社会化视角
论传统儒家文化对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