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世界:心灵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2016-04-21张珊珊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复调感受主题

张珊珊

摘 要:复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小说的主人公突破了一直以来的客体地位,以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表达成为当之无愧的主体,并得以与自己的创作者并肩而立。而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复调式的书写,本着“文献文学”的创作宗旨,追求超越时间和阶级的“真实”,通过讲话者的感受(而不是故事)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勇气。

关键词:复调;心灵;主题;感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一、复调小说连缀成文的方式:共同的主题

巴赫金在《诗学与访谈》中这样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1]也就是说,在复调小说中这些众说纷纭的主人公被联系起来的方式也不再是传统小说中的所谓线索或者情节,而是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事件。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在此原则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有着不同主题的作品。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独白型创作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此思想指导下,常常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做出有失偏颇的解读。而实际上,之所以复调小说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首创,正是因为他变传统的独白型为多色调。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材料中极难调和的成分,是分成为几个世界的,分属于几个充分平等的意识……结合成为高层次的统一体,不妨说是第二层次的,亦即复调小说的统一体。[2]

二、主人公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在这样的“多声部”作品中,各个属于不同世界的主人公,形成了对话的关系,可以对他们共同的主题表达自己独有的、甚至是迥异的人生感受,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渗透着对话性的社会形态。正如《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每个主人公都是从一个特别的侧面看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同样是政府人员,《昂贵的萨拉米香肠》中的党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只顾着让自己和小女儿尽一切可能规避辐射却在表面上不动声色,仍然出席了劳动节游行;《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其他人》中主人公所见到的政府人员偷偷服用碘剂、将子女送走、建立自己的严格的食物来源系统,却拒绝给民众发放多得数不清的防毒面具,理由竟是“不然会引起恐慌……他们会离开这里。”在这两篇文章中,上位者的自私与逃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政策》中,这位共产党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却发出了“我是我们时代的产物。我不是罪人”的沉痛呐喊,其对共产主义的追随和痛失亲人的无奈,让读者扼腕唏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相较于独白型,复调小说更善于从多视角、多侧面感知整个主题,从而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我们对某一形象产生脸谱化、公式化的片面认识。

而与政府官员相对应的则是平民阶层。在《指示》中,主人公甚至有了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民众收到政府的“可以安全食用沙拉——生菜、洋葱、西红柿、小黄瓜——统统都可以吃”的通知,政府还“试图说服人民留下来……采收那些马铃薯”,甚至有青年为了五十卢布而在高温下运送被污染的土……面对这些事实真相,读者不禁掩卷深思,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平民的愚昧、对科技的无知,更从平民视角的“愚忠”和對政府的无条件信任中反衬出上位者的良心泯灭——国家的安定如果要靠愚弄人民并且牺牲他们的生命来获得,那这样的“安定”意义何在?这样的“国家”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多声部性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以上这些主人公的叙述在各自内部既是完整的整体,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独立的人物内心世界,又作为作品的一节,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构成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一部分。

通过这两组对比:政府官员内部视角以及官员和平民视角的“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阿列克谢耶维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元化社会,且相对于独白型的哲理叙述,更能使读者对他们展现的共同主题有一个更深入和立体的认识。

三、描述对象是“感受”

在复调小说中,其现实主义的基础不是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体验”,或者说是感受。正如卢那察尔斯基的强调:“在小说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切‘声音,都是一种‘信念,或者是‘看待世界的观点。”[3]此外,基尔波京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描述时使用的“心灵史”一词,也充分表现了他对描述对象是心理感受的承认。[4]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本人也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后记中这样说到:“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我会试着找出这些感受,收集这些感受,并将其仔细保护起来。”[5]她的复调小说几乎没有作者的描述,反而更侧重对感受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探索,她让读者在一颗颗跳动的、活生生的心中去认识战争、认识切尔诺贝利。正如她所说:“如果把过去看成是我们的档案,那么我们就是在档案中由于疼痛而喊叫、发疯的人。”她从若干的微观角度出发,力求用或迥异、或类似的感受去构建一个宏观的场面,却极少进行主观介入。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世界里,心灵是她认识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诗学与访谈》巴赫金,河北教育出版社.

[2]《诗学与访谈》巴赫金,河北教育出版社.

[3]《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卢那察尔斯基,《新世界》杂志1929年第10期.

[4]《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基尔波京,苏联作家出版社.

[5]《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阿列克谢耶维奇,花城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复调感受主题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宗教音乐人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