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象征

2016-04-21程航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象征玫瑰隐喻

摘 要: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以爱尔兰诗人叶芝前期诗作《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为例来分析论述诗人笔下玫瑰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玫瑰;意象;隐喻;象征

作者简介:程航华,女,汉族,陜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引言:

作为一名后期象征主义大师,叶芝以其独有的、复杂的象征主义体系而被世人所熟知。在叶芝前期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象当属玫瑰,其特殊的象征性使得人们多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在叶芝笔下,玫瑰寄托了对毕生挚爱毛德·冈的无尽念想,寄托了太多太多……

一、意象、隐喻、象征三者间的关系

美国比较文学奠基者韦勒克(René Wellek)和文学评论家沃伦(Austin Warren)在《文学理论》第十五章中就把意象、隐喻、象征、神话这四组概念联系起来,分析论述了四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中对前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特殊联系及重要作用进行了重点剖析并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或再现不断重复,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作为背景的意象很容易具有象征性甚至会变成气氛、情调,进而被看做是对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表现或一个人意志的表现[1]。”并且韦勒克和沃伦还进一步指出:“在现代诗歌中,一般的过程是意象变隐喻,隐喻再变成象征[1]。”

(一)象征意象:

作为一名后期象征主义大师,叶芝诗歌的语境自然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语境构造,而且他也是第一位创设了自己象征主义体系的诗人。与后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者一样叶芝力求以意象及象征性语言暗示作品主题,从前期诗作中各种单一具体的意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叶芝诗歌的魅力正显于此,进而将自己推向了象征主义大师的宝座。他认为象征主义诗歌离不开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

此外,叶芝还拓展了诗歌中意象的功能范围,在其前期诗作中诗人多用各种自然意象建构自己那富有田园画卷般的象征体系,如:树林,玫瑰,柳树等已为中外研究者所熟知。在对叶芝前期作品进行宏观把握之后,经典的玫瑰意象的呈现方式及象征内涵显得尤为引人关注与思考。纵观诗人前期作品中的玫瑰意象,其象征内涵正是对毛德·冈的爱慕。

(二)隐喻意象:

隐喻是人们思维、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涉及概念的对比,以一个概念识解另一个概念。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 :3)隐喻与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诗歌中,如若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可以使得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美学意蕴。隐喻是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隐喻的转换也需要意象的渗入。我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到,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隐喻有不同的定义,但基本大意却都是一样的。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2]”

根据前文所提到的理论基础,显然隐喻与意象是密不可分的。意象通过隐喻或者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隐喻则可通过意象的转换展现出来。就隐喻本身而言,意象既是其表现对象,又是其主要来源。构成隐喻必须有本体和喻体的存在,(有时本体并不以显性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而喻体本身往往就是由一个意象来说明本体的。

(三)隐喻与象征:

隐喻与象征这两组概念实际上是具有相同之处的。首先两者在定义表述上很相似,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同样象征也是由本体和象征体两部分构成;其次,二者在构成方式上有着相同的结构特征。象征和隐喻均需借助暗示才能传情达意,二者认为各自的意义是暗示出来的;最后,两组概念的建构模式也是相同的,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象征的作用。因此,象征与隐喻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很明显。叶芝曾进一步指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就完美了[3]。

二、“玫瑰”意象的隐喻性与象征性

毛德·冈是爱尔兰女演员、爱国志士、新芬党创始人之一,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军官。在法兰西长大的毛德·冈一直过着上流名媛的生活,终日被各种社交活动所包围。那么后来她为什么会毅然决然的放弃这种名流生活呢?实际上,毛德·冈虽出身富裕家庭但她却对爱尔兰苦难的农民怀有同情心理,每当看到许多爱尔兰农民遭受压迫时她都十分心痛。因此出于对爱尔兰人民的同情,并由于受到爱尔兰独立运动主力的影响,毛德·冈便加入到了民族独立运动中。而在叶芝眼中,毛德冈对暴力越发的狂热是与她的美丽及其不相符的。

1889年1月30日,当叶芝第一次遇识毛德·冈时便被冈那绰约多姿的气质及仙姿玉色的面庞深深吸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诗歌里到处充满了冈的影子。然而毛德·冈将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上,她是一名热情的革命战士根本无法接受叶芝的爱。尽管如此,叶芝还是追随着冈加入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通过自己和同行们的文学创作给动荡的局势加上了文化秩序。

在“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中,如前面已经提到,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处都用一句“Red Rose, proud Rose,sad Rose of all my days!”因此基于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这三组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这里隐喻的本体为缪斯女神“毛德·冈”,喻体则是“玫瑰”,同隐喻一样,这里象征的本体仍为“毛德·冈”,象征体也同样是“玫瑰”。紧接着诗人在第一节连用 “come near …”表达了诗人想让毛德冈允许自己走进她,接受他追求的强烈愿望。“Come near, that no more blinded by man's fate,/I find under the boughs of love and hate,/In all poor foolish things that live a day, /Eternal beauty wandering on her way.”

而在第二节中,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毛德·冈的执着,在诗人生命逝去之前,他都会为冈吟唱爱尔兰和古代的诗歌。“Come near,come near,come near –Ah,leave me still/A little space for the rose-breath to fill!”这两句诗将叶芝对毛德·岗的复杂情感表露无遗:一方面,叶芝非常渴望“走近”那骄傲的红玫瑰,渴望得到她的感情,而另一方面,又对这份爱心生畏惧。

而在节末,“Come near;I would,before my time to go,/Sing of old Eire and the ancient way;/Red Rose,proud Rose,sad Rose of all my days.”诗人想借助这首诗示爱毛德·冈并想告诉她,天上的繁星都会有变老的一天,再美好的事物终会老去更何况是人类,别再犹豫了接受我的爱吧!

三、结语:

以上本文以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这四组概念在文学中的作用,主要根据前三者在诗歌创作中相互联系的观点,借用了“玫瑰”意象并做了深入分析,即以其前期诗歌《致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为例,结合叶芝的生平经历,浅析了这首诗做中的玫瑰意象,论述了玫瑰意象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美学特征。其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是明显的,叶芝前期诗歌中的玫瑰是美好爱情的化身,是对挚爱毛德·冈的爱慕。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2.

[2]Lakoff, 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6.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象征玫瑰隐喻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刺玫瑰
刺玫瑰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古代游牧民族绘画对中国画的贡献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