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色楞格省曼达勒县MT KHATAN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的探讨
2016-04-21田麒曹健贾超杨秀俊
■田麒 曹健 贾超 杨秀俊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300170)
蒙古国色楞格省曼达勒县MT KHATAN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的探讨
■田麒 曹健 贾超 杨秀俊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300170)
蒙古MT KHATAN金矿区位于欧亚板块西伯利岩板块的中心部分,大陆中北部the North Khentei金成矿带上,成矿模式为构造-岩浆控矿,北东向走滑断层巴音郭楞(Bayangol)断层构成其北西边界。矿区内有三组断裂:NE向断裂、NW向断裂、NNE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贯穿整个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矿区围岩中见钾化、硅化;研究认为,对于成矿带上相似地质背景下寻找金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矿断裂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0 引言
矿区南距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约90km,有乌兰巴托到宗哈拉市的柏油路从矿区的西部、北部通过,车程约140km,行驶需3小时。矿区在崇哈拉市南东部,距离约38km,东距通赫勒村14km。矿区与曼达勒县、宗哈拉市均有草原便道相通,交通比较方便。
MT Khatan矿区交通位置图
MT KHATAN金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2013年,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受XX资源开发公司有限公司委托,对MT KHATAN金矿开展地质工作。本文即为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
矿区位置位于欧亚板块西伯利岩板块的中心部分,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起重大构造事件,其中以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影响最为显著。太古、元古时期以西伯利亚地核为核心,外来地体和微板块并不断拼接、焊接到西伯利亚地核上,形成最初的西伯利亚板块;古生代及早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受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不断发生增生,最终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缝合,形成现在的亚欧板块。加里东事件主要影响的是蒙古地体的北部,随后的海西事件在蒙古地体的中部和南部表现最为特征。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前寒武纪—早古生代的Kharaa系列片岩、泥盆纪的酸性火山碎屑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岩浆活动较弱,地表露头不好,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时间演化序列上,花岗岩沿控制闪长岩的同一构造带上盘后期侵入产出,为两期构造事件活动的产物,其严格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矿区位于the North Khentei金成矿带上,断裂构造广泛发育,the North Khentei金成矿带上的矿床多数严格受控于北东向的构造,矿化类型主要为金矿化,MT KHATAN金矿即为该类型矿床之一。
1 矿权调查区地质简述
1.1 地层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简单,在北西部出露岩性有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是矿区主要岩性,Kharaa系列片岩在矿区北东部零星出露。
MT KHATAN金矿地质简图(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2013)
Kharaa系列片岩:主要是一套原岩为深水沉积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经中级、中低级区域变质后形成的绿片岩、绢云母片岩。其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绿帘石及绿泥石,原生层理构造难以识别,片理发育。片岩组构特征详见图。
片岩组构图
泥盆纪中酸性火山岩: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节理裂隙及其发育,可见多组节理裂隙。北东走向、倾向相反的两组节理裂隙是成矿热液迁移、沉淀的主要通道;而南西走向、倾角近直立的节理可能是成矿后期的构造,对矿体有破坏作用。主要岩性有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风化面灰白色、晶屑凝灰结构,晶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含少量的长石;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出露很局限,呈夹层产在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中,风化面灰绿色,与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区别主要是其石英含量减少,长石含量增多。岩石组构详见图。
火山岩组构图
第四系沉积物:沿沟谷或低凹地形分布,岩性为冲、洪积层,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等组成,厚0.5~20m不等。
1.2 构造
MT HATAN金矿区位于欧亚板块西伯利岩板块中北部的the North Khentei金成矿带上。矿区内有三组断裂:NE向断裂、NW向断裂、NNE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贯穿整个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可分三组:NE向断裂、NW向断裂、NNW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与NNW向断裂贯穿整个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
a北东向断层:
1)区域上的the Sujigtei断层(yeroogol断层的南西部)为代表,其控制了盖特苏尔特金矿,该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进入了矿区8523A采矿权区内。
2)5584X矿权区中平硐01、TC01中北东向裂隙
平硐01中两组裂隙发育,北东走向,其中一组产状305~310°∠50°;宽度5~10cm(见图a);另一组产状100-110°∠20-25°,宽度30~50cm(见图b)裂隙内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及热液交代置换围岩析出的硅质体。地表探槽TC01在点处见到平硐中倾角比较缓的一组裂隙,探槽中硅化发育,硅化带长度15m。
图北东向断层
b北北东向断层
该走向断层主要位于8523A采矿权区内,以地表的硅化带为代表,该硅化带分布在花岗岩与闪长岩接触带上,出露长度大于200米,宽度大于3米,钾化强烈。
c北西向断层:
该断层主要位于8874X矿权区内,其产状比较稳定、规模比较大,本次工作对此构造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察,以TC02处构造破碎带为代表:断层宽约1~1.5m,倾向230度,倾角72度、上下盘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与围岩一致,角砾大小不等,最大达到10cm,小的达到1mm,被后期硅质热液胶结,下盘酸性火山碎屑岩发生蚀变,见钾化、硅化,宽约各50cm。
1.3 岩浆岩
闪长岩
分布与矿区南东部,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岩石风化面蓝灰色,节理发育,节理产状:55°∠75°。侵入片岩,被花岗岩侵入。
花岗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南东部,呈条带状北东向伴随闪长岩展布,岩石风化面浅灰白色,新鲜面浅肉红色,从岩石特征来看普遍硅化。也是博洛金矿、盖特苏尔特金矿中心矿区的主要成矿围岩。
2 矿(化)体特征
2.1 矿体特征
1)Bear矿化点
图北西向破碎带
Bear矿化点位于5584X矿权区的西南部,共施工有一个民采平硐,长约30m;一条顺山脊纵向探槽和三条横向探槽,控制2组矿体。
平硐01中的两组矿体,走向为北东向,产状305~310°∠50°的一组(矿体02),宽度5~10cm,产状较陡,裂隙中的碎裂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及热液交代置换围岩的硅化,具一定的矿化。平硐中此组矿体均较薄(图b)。另一组产状100-110°∠20-25°的平缓(矿体01),宽多在30~50cm之间(图a)。裂隙内岩石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及硅化,其热液交代置换围岩析出的硅质体呈细脉状、网脉状,矿化蚀变好。
a产状较陡矿体(矿体02)
b产状平缓矿体(矿体01)
在平硐01较厚的裂隙矿层中连续拣块采样KD01-1,样厚0.6m,金品位为2.224克/吨。
在探槽TC01平缓裂隙,宽30-50cm处的蚀变裂隙岩石人工露头上,分别在两处连续拣块采样,共采样2件,其金品位有0.2克/吨。
综上,Bear矿点的01矿体,宽多在30~50cm之间。裂隙内岩石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及硅化,其热液交代置换围岩析出的硅质体呈细脉状、网脉状,矿化蚀变好,已形成薄层金矿体。其与地表探槽中的平缓裂隙蚀变层可能同层,局部矿化有差异。该矿点裂隙发育,均形成有不同厚度的金矿化蚀变层,找矿前景较好。
2)Monitoring矿(化)点
Monitoring矿(化)点位于8874X矿权区的西部。施工有一个民采平硐、数条横向和纵向探槽、一个钻孔(下图)。
横、纵向探槽
横向探槽北西壁破碎带
探槽中,断层破碎带上下盘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与围岩一致,角砾大小不等,最大达到10cm,小的达到1mm,被后期硅质热液胶结,使下盘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发生蚀变,从下至上钾化、硅化、破碎带依次排列。在Monitoring矿化点所揭露控制的断层破碎带钾化和硅化层中连续拣块采样1件,其金品位为0.6克/吨,有一定的矿化。该断层破碎带成矿地质较好,有一定找矿潜力。
2.2 矿石特征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及白云母、绢云母、萤石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鳞片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其次还有碎裂、压碎、似斑状、骸晶等结构。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网脉状和块状构造等。
2.3 围岩蚀变特征
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截然,为突变关系。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其它类型蚀变有: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围岩蚀变受构造控制,可将工作区分为3个蚀变带:
钾化带:分布在岩体的核部,厚数十厘米,以钾长石交代斜长石为特征,
强硅化蚀变带:分布在钾化带的外部部,厚0.2-0.5米,蚀变带中矿物均受硅化影响转变为热液石英。该蚀变带可能为成矿期导矿断裂的分布部位。强硅化蚀变带与金矿化作用密切相关。
黄铁硅化蚀变带:分布于强硅化蚀变带的上、下盘,定向构造性构造不明显,蚀变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局部交织有绿帘绿泥石化,蚀变带内。蚀变带内蚀变作用强烈,显微镜下观察到原岩中斜长石、钾长石及石英等矿物已完全被交代,部分只保留了原矿物的轮廓。
2.4 成矿阶段
矿床成矿阶段可以分为两期:早期构造发育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
早期构造发育阶段:该阶段工作区内构造发育,形成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断裂,是成矿前期的主要导矿构造。其依据为在Monitoring矿(化)点的构造破碎带中可见断层角砾岩成分与围岩一致,角砾大小不等,最大达到10cm,小的达到1mm,
晚期硫化物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后期成矿热液沿着导矿裂隙贯入,与围岩发生物质成分置换,围岩发生蚀变,见钾化、硅化。
2.5 矿床成因浅析
总结该矿床蚀变与矿化关系,可得出以下初步认识:金矿化主要分布在强硅化蚀变带中。
成矿的基本规律是:在区域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北东向、北北东相和北西向的断裂,是良好的导矿通道,后期成矿热液沿着这些通道贯入,与围岩交代蚀变,形成的硅化带、黄铁化带和钾化带。
MT HATAN金矿严格受构造控制,是成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
3 找矿标志
3.1 构造标志
北东向断层控制盖特苏尔特金矿,该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进入该项目区8523A采矿权区;矿区的构造格架是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组成的网格状;规模大、品位高的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交汇部位。
3.2 矿化与蚀变标志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及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从矿体到外围蚀变带呈规律性分布、主成矿期蚀变为黄铁矿化及绢云母化为蚀变带中心,可形成蚀变型金矿石;钾化相伴绢云母化展布,也可携带金元素的迁移、置换;硅化及碳酸盐化为成矿后期低温热液接触蚀变;绿帘石化及绿泥石形成矿体蚀变带外围。
4 找矿方向及结论
1)本矿属于构造控矿模式,未来的工作方向应在沿着断裂、矿化带及矿脉延伸方向,进行工程验证,还有相当大的找矿前景;
2)硅化和地表褐铁矿化是本区找矿最为直观的找矿标志;
3)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在进一步工作中应注意围岩蚀变的程度。
[1]蒙古苏赫巴托尔省额尔敦查干县前巴音矿区钼矿详查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2010.2
[2]侯万荣,聂凤军,等.蒙古国查干苏布尔加大型铜一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地球学报,2010.6;307-320
[3]聂凤军,张万益,江思宏,刘妍. 2007. 内蒙古小东沟斑岩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1. 矿床地质,26(6):610 619.
[4]聂凤军,江思宏,赵省民,白大明,刘 妍,赵月明,王新亮,苏新旭.2002b.内蒙古流沙山金 (钼)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划分 [J].地质地球化学,30 (1):1~7
[5]王荃,刘雪亚,李锦轶. 1991. 中国内蒙古中部的古板块构造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2:1-15
[6]吴振寰,邬统旦,唐昌韩. 1993. 中国周边国家地质与矿产 [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 248.
[7]于玺卿,陈旺,李伟.2008内蒙古大苏计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地质与勘探.44(2):29 37.
[8]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95-112.
[9]方维萱,杨社锋,刘正桃,韦星林,张宝琛. 2007. 蒙古查干苏布尔~ fl(Tsagaan Suvarga)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含矿蚀变岩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中国稀土学报,25(1):85-94.
[10]赵春波,吕希华,吴国学.2010.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世界地质.29(2):235 239.
P6[文献码]B
1000-405X(2016)-6-158-3
田麒(),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金属矿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