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工业文化的定义、起源与作用

2016-04-21文/孙

企业文明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业文化

文/孙 星



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工业文化的定义、起源与作用

文/孙 星

文化是思想、科技、社会进步的源泉。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在工业化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但总体来看,工业文化的研究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空白。

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文化的定义。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可从广义和狭义来区分。广义的工业文化是工业化社会的文化或者工业科技与产品支撑的文化,它具有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生产和活动紧密联系的。

本文从狭义的角度给出定义: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工业文化的分类。工业文化是一个多重复合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在分析工业文化结构时,依据不同,建立的体系范畴也不同。工业文化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如:

○从文化性质来分: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

○从历史角度分:有传统工业文化(手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

○从社会制度看,有封建社会工业文化、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社会主义工业文化;

○从来源看,有本土工业文化、外来工业文化;

○从产业领域看:石油工业文化、汽车工业文化、航空工业文化、钢铁文化、军工文化、采矿文化、制造文化;

○从消费领域来分:工业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影视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从宣传角度来分:会展文化、广告文化、出版文化;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

有一天,阮孚去会稽()游玩,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布袋。有客人问阮孚:“你手上的布袋子里装着什么宝贝呢?”

○从主体来分: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

当然,上述分类和涉及的概念有很多是交叉的,但这不影响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的架构。从文化性质来分,工业文化包括了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并以此建立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工业文化的体系架构

工业物质文化。工业物质文化包括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和由工业产品组成的工业系统。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包括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工业装备产品;工业系统包括工业生产线、工业建筑、工业园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

工业制度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宏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工业体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

工业精神文化。工业精神文化包括工业科技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价值观念和规范、文艺作品和历史典籍等。工业科技与技能包括工业科技、工艺生产技能、知识产权、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宣传展示活动包括工业旅游、工业博览会、工业展览会、技能大赛、产品广告宣传、品牌营销活动等;价值观念和规范包括工业精神、企业文化、经营哲学、行为准则;文艺作品和历史典籍包括工业影视剧、工业文学、工业演艺、工业文化艺术衍生品等。

工业文化的地位。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有学者认为还有信息社会),与之相对应,人类文化的进程也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包括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总体看,工业社会的文明、文化并不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终结,新的文明、文化形态在工业社会中孕育、生长,以至于形成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文化的起源。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初和其他野兽一样狩猎,直到农业和畜牧的出现,人类才进入辉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而正是由于作坊式的手工业发展,才出现了工业文化的萌芽。在农业社会,生产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以手工的方式,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为主,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社会变革和进步迟缓,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广东佛山和陕西南部的冶铁与锻铁业、云南的铜矿业、山东博山和北京的煤矿业、四川的井盐业、山西河东的池盐业、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石湾的制瓷业,等等。中国农业社会的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它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始终占相当比重。

在手工业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经营管理的制度、方法、理念、价值观以及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等等工业文化的要素,于是,工业文化的萌芽诞生了。

人类有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发展都是同步的。从13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到15世纪末,欧洲开辟了新航路,并出现了文艺复兴,它标志着人类一种新的文明与文化——即工业文明与文化的萌芽、产生以及深化。文艺复兴开始时本来是学术思想的运动,但是后来它变成了不仅是学术思想的运动,而且还是文化思想的运动,它对科学探索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意义深远。

工业文化的兴起。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在工业革命中,一个革新接着一个革新,一个发明接着一个发明,人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随之而来是人们的生活、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重新确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造就了新的文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各国先后都开始了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正常有序地发展,它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进行全方位地调整,不仅要求社会结构和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合理化。这具体表现为政治的透明和对经济自由的维护,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工业文化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出工业文化。18世纪中叶,英国人以自由竞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并广泛传播。英国在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成果。

法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晚50年左右。法国工业文化学习了英国自由竞争的主张,但法国人对农耕经济和农业文化的留恋较深,在价值观变革中夹杂着较多的农业文化理念。

德国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与工业生产方式配套的价值观变革,培育竞争意识和严谨作风,并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行全民义务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美国提倡自由竞争,但不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其自由竞争也不是以“金钱至上”为唯一目标,而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开展自由竞争。美国强调教育对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美国对农业的同情似乎是在效仿法国,但以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又是美国竭力推行的。美国的工业文化是结合自身国情摸索出来的,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创新。

日本的工业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日本效仿西方,大力学习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既吸纳西方注重技术和追求效率的文化,又保留日本传统文化中视企业为家庭的观念意识。

总之,200多年来,工业文化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文化。

孙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历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科技发展处处长、军工业务处处长。长期从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是我国工业文化理论的开拓者,是国家科技奖励、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部委及省市课题30 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专著3部。

发展工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为工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精神”是文化中精神动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精神”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和制造业所处的经济地位。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包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制度规则、合作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切构成了工业文化思想的内核。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三个层面。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其建设的核心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激发创造性。建设工业强国,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主导规则的制定。

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工业文化200多年的嬗变顺应了工业化的潮流,同时又反作用于工业化的发展。从自由竞争到绿色发展,从模仿抄袭到树立全面创新意识,从制度管理到以人为本,工业文化愈来愈直接地渗透于工业化过程中,成为工业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制度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环境与素养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构建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是因为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些行为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工业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提升。

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近些年,由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忽略了效益和质量,忽视了文化道德教育,放松了监管,导致社会面临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多种危机,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工程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工业文化决定工业产品,工业文化背后是社会文明。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通过宣传普及工业文化,可以弘扬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可以延续民族文化,增添工业产品的人文艺术内涵;通过推进工业设计工作,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责任编辑:陈海峰)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工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谁远谁近?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