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巷老街
2016-04-20
荣巷作为无锡工商文化的名片,早为人熟知。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旧故所在地。明正德始年,荣氏始迁于此。近600年历史的荣巷,虽经岁月风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
荣巷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给荣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使荣巷演变为街镇,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
如今,荣巷老街上尚存的清代到民国老建筑约有157幢,其中,建于1915年的公益小学内占地约400平方米的二层楼晴雨操场十分罕见。“荣巷近代建筑群”也于2002年10月被列入江苏省文保单位。
狭窄的青石路面,斑驳的民国旧楼门,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耸……走在这历经600年风雨的老街上,让人不经意间就想起了荣氏的兴旺。
峥嵘岁月稠
荣巷至今还有一条长约380米的老街、100多组近现代建筑群、几百个建筑单体。巷内多平房,院墙高高,露出饱经风雨的青砖。庭园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荣巷老街的建筑,近百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繁华不再。
当初的老街是开原路上的一条商业街。初修的开原路长约4500米,宽只有5米多;到了1917年,才拓宽到了9米。据说,为了协助荣氏兄弟拓宽道路,当时的乡董荣鄂生还自立榜样,带头将自己在荣巷老街街面上的五间平房拆去,以感动乡邻能自觉让路三尺。
荣巷老街是当时开原路上唯一一条各行各业齐全的街道,店铺林立,商贩如云,开有米行、肉墩头、药材店、布线店、酒店、面店、馄饨店、鱼摊头、纸马店、茶馆、花烛店、铁匠店、裁缝店、面筋店、中医堂、面饭店、老虎灶、邮局,等等,有数百家店铺,光剃头店就不下10家。每天凌晨开始,整条街就人头攒动,街道两旁摆满摊头,当地和附近的村民、山民和渔民的生活用品,都能从街上买到,可算是方圆几十里的商业中心。
如今,荣巷老街就深藏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长长的老街两侧都是低矮老房子。随着荣巷老街的拆迁再造,很多老店面临搬迁。
老街上的95号门牌剃头店,至今已近百年,开业之初的八面镜子虽斑斑驳驳,仍可照人。店里的剃头师傅说,剃头铺是老街上的传统行业,要一直流传下去。虽说现在有许多新式理发店,但街上的老人大多习惯上这里理发,他们更喜欢店里的旧时味道。
七报弄,荣汝楫举人府,位于荣巷街61号与65号之间,儒商荣阳春之后,先后有7人取得功名,由此入弄内报喜达7次之多,故而得名。紧邻七报弄的理发店,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八九十岁的老板身体仍十分健朗。延龄堂药店的后人,至今还传颂着“公用电话”的故事。那时,无锡城乡尚无公用电话,私家电话则用户寥寥。古道热肠的延龄堂经理范学礼为居民着想,给药店立了一个电话户头,并把电话机安装在店堂东壁的柜台上,任人借打或传呼电话而概不收费,被传为美谈。
原生态是老街灵魂所在。
作为荣巷的中心,老街东西两侧分别为荣巷东浜、西浜。在无锡,有“浜”字的地名总是与水有着渊源,比如老鸦浜、田基浜、周山浜,等等。很多时候,一个流传许久的地名就暗合着一段光彩熠熠的历史。这个“浜”字,历经岁月的洗练,犹在将荣巷老街的前世今生向人娓娓道来。
荣家两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习生涯,使荣氏兄弟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
1900年10月,荣氏兄弟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为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1903年,面粉厂独资经营后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订单便早被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是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期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旧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他们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至1922年,申新已有4家厂,产纱绽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其在20世纪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雄居工商界数十年,影响中国民族经济至深,是20世纪前50年民族实业家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的商业战场上,兄弟二人一起成功创业并功勋卓著的,似乎只有荣氏兄弟一例。鼎盛时期,荣氏拥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毛泽东说过,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富,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中国恐怕也没几家子。
荣氏兄弟故宅本在荣巷镇西浜头。1918年起,兄弟俩在荣巷西首新建宅第,原宅今已不存。新宅占地约3000平方米,包括门厅三间、“承德堂”三间、“嵌欺堂”一间、“修身为本堂”三间、书房一间、花厅三间、“承裕堂”三间等。在门厅前面,还有八字照墙一座,上刻“鸿禧”两字。现除八字照墙、“修身为本堂”已拆除和西花园全部新建了营房外,其余建筑基本完整地保存着。这组规模宏大的民族资本家住宅建筑,具有民国风格和江南特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荣德生历任新中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他曾为荣家的梅园撰写过一副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德生还为兄长荣宗敬(晚号锦园)在太湖边小箕山购地250亩,造了锦园。1955年9月,荣毅仁根据父亲生前遗愿,将梅园捐献给国家。
五代群英谱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逝世后,家乡荣巷老街街道把荣毅仁的北京故居按原样迁回了荣巷老家。
如今,在荣毅仁纪念馆广场,牌楼上“荣氏古里”4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纪念馆的匾额闪闪发光。荣毅仁纪念馆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包含入口大厅、转盘楼、承馀堂、承德堂和荣毅仁故居等建筑。在荣氏旧居基础上修建的荣毅仁纪念馆,呈品字形状,以此展现此间主人高尚的品质。除了保存有民国建筑旧居外,在3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区内,还有着一处特殊建筑——荣毅仁的北京旧居四合院。这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就是原来荣毅仁在北京的旧居被整体“搬”到无锡,再依原样复建而成。四合院院内及房内设施依照荣毅仁北京故居的原样恢复,房内沙发、书柜、电脑、电视、桌椅等,均为荣毅仁用过的原件。正厅会客室十分简朴,除了一套旧布艺沙发,就只有东西两侧各一张旧书柜和正面立着的一台电视机。
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这一辈健在的已经不多,比较活跃的只有荣宗敬的幼子荣鸿庆,现任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
荣毅仁之子荣智健的同辈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都事业有成。荣智鑫的父亲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他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后被美国一家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一亿多港元。1975年,荣智鑫又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7年后,公司在香港上市。荣智美是荣智鑫的二姐,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荣智宽是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曾随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国访问。
从荣巷老街走出的名人不胜枚举。
荣光世,清代官吏。少时从师于族人作舟,为作舟及门四弟子之一。沉静少学,弱冠避乱于崇明,夜读恒至灯烬。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工部水司主事,自云“生平志不在温饱,得志,愿京官,不欲外任。外任,贪官不可为,廉吏不易为也”。有《兰言居遗稿》3卷行世。
荣俊业,清代三品官吏。精书画金石,后由幕而仕,历任山东临淄、堂邑等县知事,京师课吏馆总教习等职,受四品京堂衔。荣俊业旧居荣巷35号四开间四造进深,当地人称为“当里”,为荣氏巨商“十万红”荣秉之开设的“西泰典当”。
荣月泉,人称“电报大王”。民国七年(1918)起,任荣氏企业管理骨干,先后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厂、汉口福新面粉五厂、申新纺织四厂的经理和“三新”总公司五金材料部主任。曾赴欧美考察工作,洽订机器设备;并受上海总商会委托,去巴黎向我国出席和会的代表反映民意,要他们维护国权、争取解决列强对我国的不平等税则。
荣瑞馨,实业家。凭父祖之资,先后任上海鸿源纱厂代办,振华纱厂董事,泰和、怡和洋行买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族兄荣宗敬、荣德生合资,于无锡太保墩开设茂新面粉厂(初名保兴),是为无锡机制面粉之始。不久,又与张麟魁、叶盛斋等合办裕大祥钱庄。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荣氏兄弟合银27万两,于无锡西门太保墩创办振新纺织厂,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无锡两大纱厂之一。又倡办信义火险公司。
荣永达,少时家贫,经族人介绍,入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花号之一的上海广大花号习业,后成棉业巨子。
缱绻旧时光
老街上的老人对荣巷有着特殊的感情,以住在这里为荣。如今,老街的常住户有3000多户,街里的老人们会在共用的小型晾晒场活动,邻里关系密切,其乐融融。
由于不少原来的主人融入到城市生活或到外地谋生去,老街上不少空闲的房子租给了外地人居住和开店。与昔日的热闹相比,如今的荣巷倒多了几分古朴和安宁。这里没有了行色匆匆的人群,没有了混乱嘈杂的车辆,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没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是深厚凝重的历史,有的是默然无语的建筑群,有的是寂寞悠长的深巷……
老街家喻户晓的箍桶匠老陆是老住户之一。他经营的店面在老街67号,店门口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木制洗脚桶,俨然成了箍桶店的招牌。62岁的老陆做手工箍桶生意已经有40多年之久,精湛的手艺吸引了许多市民慕名前来。街坊邻居家里,如果木桶坏了,也都来找老陆维修。
别小看了这一个个木桶和马桶,做好也是不容易的。小到马桶,大到泡澡桶,都需要精细功夫,除了比例匀称以外,上面的盖子和桶圈都必须严丝合缝。至于桶上面打的金属箍,更能体现箍桶匠掌握圆度的本领,无论是铁箍还是铜箍,上、中、下三道直径尺寸都是固定的,大了不行,会掉下来的;太小也不行,时间一长箍圈就会炸的。
别看老陆这个小店破破烂烂的,生意还不错。他的生意全靠口碑相传、熟人介绍,老客户和回头客非常多,自然也不乏那些怀恋传统的新顾客。无锡人很讲究风俗,不敢懈怠:女儿出嫁,在给女儿办嫁妆时,许多人会到这里把马桶、果斗、盛米桶等全部备齐。
荣巷老矣,弯弯的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楼所包围,但不管岁月如何更迭,都掩不住这条老街的荣光。荣巷,这条有着600年历史的老街,宛如一条时间隧道,把人们带入旧日的时光。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