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展望
2016-04-20吴涛赵明吴立珍杨晖张戈
吴涛 赵明 吴立珍 杨晖 张戈
摘要:海域动态监管系统是利用遥感、测量等多种手段对海域使用进行监视管控的重要系统之一。目前,国家、省、市三级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已日益完善,但作为最基层的县级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文章以连云港县(区)级为例,对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的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连云港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海域动态监管系统;遥感;测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65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8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0.092
1 建设背景
1.1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的重要业务系统,系统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等多种手段,实施对近岸海域开发活动的监视监测,及时为海洋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该系统从2006年开始建设,2009年启动业务化运行,至今已建立3个国家级业务中心、11个省和49个市级海域动态监管中心,成为我国海洋管理领域节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与行政管理结合最紧密的业务系统,为海域综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的意义
县级海洋主管部门是海域综合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大量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养殖用海审批、重点用海项目受理审查和监督管理等职能,管理责任重大。强化县级海域动态监管是国家海域动态监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省、市级动态监管机构的拓展和延伸。随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简政放权不断深化,县级承担的管理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县级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势在必行。
为推动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海域动态监控体系,切实加强海域使用全过程监管,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整体联动,国家海洋局于2014年全面启动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是落实“五个用海”要求、全面深化海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海洋管理科学决策、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连云港县级海域动态监管基本情况
自海域动态监管系统运行以来,连云港市海域动态监管工作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2007年,连云港市本级就启动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投资近400万元完成了监管中心的硬件建设,成立了独立编制的海域动态部门,确保了业务化运行的正常开展。在完成市级建设之后,2009年所辖连云区、灌云县和灌南县相继成立了具有专门人员编制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壮大和完善了市、县两级动态监管队伍,县、区级中心全部参照市级标准完成监管中心的硬件建设。通过硬件的不断完善、工作思路的不断创新、业绩成果的不断积累,连云港市在2009年、2012年、2014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海域动态系统运行优秀单位”。
2.1 工作现状
2009年连云港率先启动县级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完成了4个县、区级的海域动态监管三级业务机构。其中,3家为经编办批准单独成立的机构,新增编制12个;1家与区海监大队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各监管中心均配置了与测绘、海洋、计算机等专业相关的技术人员。
2.2 业务开展
县、区级有效地开展了统一配号、围填海计划台账、海域使用统计、县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业务,实现了与海域行政管理的紧密结合。同时开展区域用海项目投资效益评估,对科学制定围填海规划、适时适度调节近岸区域的用海方向和规模,为管理部门科学引导近海开发提供了决策参考。
3 连云港海域动态监管县级能力建设的重点
在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设计、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设备、统一软件、统一运行”的原则,以保持系统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建设。
3.1 常规监测能力建设
常规监测能力建设主要为满足县级海域空间资源监测、海域使用现状核查监测等常规监测业务开展。根据海域使用的实际情况,按照分类型、分区域的网格化模式,综合考虑各县区视频监控点布局,重点从海岛开发与利用、港口开发情况、区域用海规划实施情况、重点用海项目进展情况、侵蚀岸段变化五种类型,部署新的远程视频监控点,通过整合新建及已有的,实现对全市212公里海岸线的实时监视监测,并建立远程视频监控综合展示系统,国家、省、市、县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实时掌握辖区内各监控点信息,对各种违法用海事件及突发事件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3.2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为满足县级海域使用应急监测、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需要而配备相关设备,对县区中心配备海域动态监控指挥车。海域动态监控指挥车应至少配备车载视频采集系统、移动数据传输系统、车载视频会议系统等,并具备以下功能:
3.2.1 外业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车顶摄像云台对车辆周围360°环境的实时监测,采集海域监测高清视频。
3.2.2 数据处理与管理。在监测现场可通过海域动态专网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辅助现场办公。
3.2.3 移动数据传输。利用3G/4G设备和无线基站接入终端,将现场与海域主控室的视频、图像、语音等进行双向传输。
3.2.4 车载视频会议传输。通过应急指挥监控平台,可与主控室实时召开视频会议。
3.2.5 综合应急指挥与保障。实现对外业监测设备和人员作业的保障,并可作为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
3.3 信息处理能力建设
为满足监测数据处理、制图、监视监测成果编制、海域使用权证书统一配号、证书打印、扫描、上传等日常办公等,各县级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配备海域动态监管业务应用软件和通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
3.4 基础数据体系建设
基础数据体系建设旨在为满足海域使用行政审批、辅助决策、专题评价成果制作等需要而开展的海域管理背景信息库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3.4.1 基础数据建设。主要包括海域使用权属核查、公共用海调查、海域资源环境数据库、涉海规划数据库和海域基础地理库建设五方面内容,由省、市、县三级海域管理部门共同开展。主要利用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数据整理模块,补充录入权属数据并核查更新问题数据,统一转换坐标系;收集整理各类公共用海数据,建设并提交公共用海数据库;配合国家业务中心建设海域资源环境、涉海规划和海域基础地理本底数据库。另外,将全部围填海竣工验收项目从项目批复、立项、施工过程的监测报告、竣工海籍测量报告等纸质和电子版进行单宗归档,为海域使用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依据。
3.4.2 精细化监测数据处理。由省级统一组织各县级对全省的区域用海规划、重点用海项目、海域使用情况等开展海域三维全景数据采集,通过三维推扫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建立三维全景业务平台,对重点区域进行三维全景直观展示;通过海域无人机对区域用海规划、重点用海项目等开展航拍并进行数据处理,直观展现区域用海、重点用海开发利用情况。
3.4.3 成果数据分析挖掘。为充分发挥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运行中数据的效用,各县级中心通过挖掘和加工监测数据,编制分析研究报告,逐步提升县级分析评价水平,为海域管理部门决策参考提供依据。重点是开展区域用海、围填海项目效益评估监测,重点对围填情况、企业进驻情况、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监测及数据分析;分析提取全省各县级海域使用统计情况、海域使用现状等数据,编制海域分析评价报告;利用无人机、地面监测、远程视频监控等监控手段对疑点疑区进行提取与分析,形成相关分析报告。
3.5 专线传输网络建设
为满足县级海域专网数据传输与网络信息安全,购置相关网络交换机、下一代防火墙、线路加密设备、网络终端准入、病毒防护软件等设备,完善升级海域动态网络专线。同时,为实现近岸海域动态专网无线信号的有效覆盖,满足移动监测需要,可新建相关无线通信基站。
3.6 省、市配套运行保障环境能力建设
为确保县级系统建设能够与现有国家、省、市系统的有机衔接,在省、市两级节点开展监视监测、网络通信、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等设备的补充、升级以及机房运行环境的保障建设,并委托开展系统软件开发、硬件设备集成、基础数据建设技术服务,开展全省的系统总集成,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监测数据的上下联动和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
3.6.1 网络环境保障。省、市级为保障各县级节点用户能够快速、高效、实时访问调用省、市节点相关应用软件系统,同时满足国家配发省、市节点相关IT硬件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省、市节点需要优化改造现有机房配套设施,规范机房物理环境,添加机房不间断电源系统、消防系统、监控安防等系统。通过改造,扩大机房使用空间,改善能耗效率,增强对机房环境的管控能力,保障全省各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系统高效、可靠、稳定运行。
3.6.2 业务平台保障。为保证全省海域动态监管系统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保障全省县级能力建设中所形成大量的海域动态监测数据、卫星、航空遥感监测数据、远程视频监控数据等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省整合已有的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数据中心、海岛三维展示系统、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平台等,打造江苏省海洋综合管控系统,实现统一平台、统一界面、单点登录、二三维联动,并深入挖掘已有的海域数据、监视监测数据、岸线数据等,增加围填强度、岸线占有率等分析模块、海域使用管理等业务模块,减少人工计算的复杂性,为管理部门科学编制规划、分配用海指标、科学决策等提供依据;完成重点区域、海岛的三维实景展示,为江苏省海域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4 结语
海域动态县级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将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延伸到县级,深化县级海域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同时构建海域管理信息化、申请审批网络化、工作交流视频化以及决策分析科学化的综合业务平台,势必大幅提升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水平,为海洋主管部门的决策与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吴涛(1981-),男,江苏南京人,连云港市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工程师(中级),硕士,研究方向:海洋综合管理。
(责任编辑:小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