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研究述评
2016-04-20翟恺
摘要: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状况。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状况严峻,社会学也处于持续发展时期。本文研究讨论西方的先进学科理念和近年来我国取得的发展,以期从社会学视角来解释环境问题乃至促进环境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理论阐释
二十世纪中叶后期以来,西方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范畴,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无限度使用和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具有复杂性、危害性、广泛性的社会现象。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尚待提高,工业发展的副产品——环境污染问题油然而生。
近十几年来,环境问题的恶化首先引起的是自然科学家的关注。其次引起了医学及心理学对于环境变化引起人类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视。相比之下,社会科学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起步最晚,但成为一个全新的尚待大力发展的领域并将有所建树。
一、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看似雷同,然而在学科视野下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概念。环境社会学起源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激发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20世纪70年代末,卡顿和邓拉普发表了环境社会学相关论文,奠定了环境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卡顿和邓拉普提出了“新生态范式”理论,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就此开始。卡顿(Cottna)和邓拉普(Dunlap)在1978年将环境社会学定义为“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他们认为,相比于公众环境态度的研究和关于社会阶层和环境衰退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研究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后者是环境社会学。把环境问题直接作为变量来研究是区别环境社会学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分野标志。
为什么要区别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首先,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不够宽泛,从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是无法满足的。其次,是否引入环境变量作为环境社会学和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的区别标志,能使得环境社会学与其他分支学科泾渭分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状况,这在环境社会学建立之初具有重大意义。
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论是环境社会学还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
美国第一代社会学家萨姆纳(Sumner)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便公开发文,担心地球的资源将会在未来不足以供养如此数量的人类生存发展。索罗金(Sorokin)于1940年代研究饥荒对于社会的影响,这与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人类几乎不受自然环境制约”的观点相悖。雷德(Reid)在1960年代出版了“自然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Nature)”,讨论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些成果都为环境社会学启蒙了思想,提供了发展动力。
上文提到,环境社会学的在美国的开始标志是卡顿和邓拉普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把人的行为作为变量,把环境作为常量,与他们倡导的把环境问题直接作为变量来研究有一定的出入。所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仍需专业化发展。
经过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发展,环境社会学开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986年,巴特尔指出:“环境社会学在当今的美国处于一个安逸的地位,已经发展成一个社会学的专门分支”。但目前的环境社会学发展,塞尔批评其缺乏想象力,且认为该领域的发展扔停滞于寻求自身定位的阶段。他认为环境社会学应该开展新的研究。卡顿和邓拉普认为由于全球环境变迁意味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将发生,但是环境与社会是互动的,环境社会学应该结合全球环境变迁的新现象开展研究。
笔者看来,环境社会学在西方的发展并不仅仅停滞于寻求自身定位的阶段,但也没有少数学者所持的盲目乐观态度,环境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一门成熟的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取向应当侧重于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式,以此为基础才能开展方向一致的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滞后,中国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目标重于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理念滞后以及政策制定不完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落实,旧的问题还未妥善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当前环境问题之严重,对社会发展运行和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较大影响甚至威胁。从我国国情来看,寻找与之相符的解决途径才是切实可行的思路。除了从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的传统视角关注环境问题,我们还应注重一些学者全新的理论视角。
有学者从环境问题的公平性来研究环境问题,旨在说明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着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存发展,而且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环境问题会对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全新的理论视角——环境公平。在此视角下看待环境问题,将会使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过程的优化,这更具有社会学视角。首先,该观点认为环境公平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权利去享受清洁的环境,第二层含义是指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责任和保护环境的义务相对等。其次,环境公平问题具有双重类型: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代际公平存在于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可以看作特殊意义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因为只有通过促进代内公平的实现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代际公平,所以看待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应区分为国际、地区和群体三层次。其中,群体层次包含了代内各群体之间以及代际群体之间的公平问题。以上三个层次,中国都具有环境不公问题。
还有学者以一国整体自然环境为单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该视角立足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往的国家安全观是单一的、注重本国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而该视角从多样化、多层次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全球共同安全转变,并极大地表现出了政治化、经济化、社会化和全球化新特征。能否解决国家环境安全间题,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能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于是国家环境安全才成为一个战略概念,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也由此成为国家安全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环境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型[J].江苏社会科学,2014.5
[3]李友梅、刘春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探索[J].上海大学学报,2003.1
[4]文军.国家环境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环境安全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1
[5]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观点[J].浙江学刊,2001.4
[6]王俊秀.环境社会学的出发[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公司,1994
作者简介:翟恺(1990-),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