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
2016-04-20金增涛
摘要: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很多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结合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研究的工作实践和保护现状,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濒危的状况、濒危原因、保护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今后植物资源保护的方向,以期为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濒危原因
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占整个生物圈有机体的95%[1],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正在减少,大量的植物物种已经处在濒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威胁,与它有关的物种同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每灭绝一个物种,将会引起更多的物种陷入危机之中[2]。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这些种群主要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高山流石滩等植被类型中[3]。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多为植株矮小,呈垫状、莲座状、匍匐状,常被厚的绵毛、绒毛或腊质,根系发达、平展。其植株耐冷冻,干物质有效积累高,活性成分亦高[4]。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生长于青藏高原,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5]。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方面的研究。
1.濒危植物的概念
濒危植物是人类依据植物受危程度对保护植物进行的分类,这一分类可使人们对植物的受危程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保护植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际上一般将那些由于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使其生存繁衍受到威胁的物种称为受危种。按受危程度可分成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非详实种[6]。我国保护植物类型的标准是依据国际上通用标准,再结合我國保护植物受危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划分的,共4个类型:灭绝种、濒危种、渐危种、稀有种。
2.青藏高原的物种多样性
根据中国生物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进行数十次生物考察的结果,已知整个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侧坡)有维管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种数占中国维管植物总数的40%。若仅计海拔平均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那么维管植物有955种,分别占青藏高原总数的8%和全国总数的3.2%。初步统计,整个青藏高原有60余个特有维管植物屑。至于有多少特有种,尚无精确统计。
3.濒危原因
3.1生物学特性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南侧潮湿多雨、森林繁茂,海拔一般为3000~5000m。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东南部为500~1000mm,西北部为200mm。由于高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从而导致植被差异较大,物种分布悬殊。一般而言,东部和东南部植物资源丰富,依次向西北部递减,西北部植物物种资源少而单调。
3.2过度采挖、盗猎造成很多植物资源濒危
随着人口的倍增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从自然资源索取的手段也越来越贪婪和高效,使资源的再生的能力受到严重的损害。在高原北部高寒草原及其毗邻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中——如可可西里山地区,自80年代后期起,每年有成千上万淘金农民涌进该区掘地淘金,造成被翻挖的泥坑在沟谷两旁星罗棋布,数以万计。不仅破坏了原野地的自然景观,原始植被也被新土掩埋。另一方面,在淘金者所到之处,生活垃圾废品到处堆积污染环境,并留下一道道数十或上百公里长的车道,车道上植被荡然无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破坏。例如在西藏康西瓦谷地和斑公湖畔,原有的大片秀丽水柏技(Myricaria elegans Royle)已被砍伐殆尽,所剩无几。在许多地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enth.Ex Baker)和驼绒藜被大片连根挖掉,供作薪柴。
3.3 盲目发展牲畜头数,使草场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
青藏高原共有牧场150多万km2,近40多年来,家畜总头数增加将近2倍,造成严重超载,使大片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高原东部的苦尔盖牧场已出现沙化,面积由70年代的1100hm2扩展到80年代的2900多hm2以上。此外,牧民不断迁入高原北部无人区,带去大量家畜,对天然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在各种破坏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已知有些物种数量趋于减少,走向濒危。据初步统计(包括边缘山区),植物方面已知受威胁或濒危的有35种,如雨蕨(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Hook).Ching apud Tard.-Blot et C.Chr.)、巨柏(Cupressus gigantean Cheng et L.K.Fu)、全绿冬青(Ilex integra Thunb)、西藏八角莲(Dysosma tsayuensis Ying)、西藏梨头尖(Typhonium austrotibeticum H.Li)、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Maxim.)Botsch)、藏瓜(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藏豆(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和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Lu)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导致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者使其处于受威胁地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即植物在长期进化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繁衍的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产力、适应力的衰竭。由这一因素导致植物灭绝一般在有外力干扰条件下,可与植物新种的产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二是外界因素,即外界条件给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压力胁迫,形成不利于植物发展和繁殖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如天文、气象、地质、生物等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和人为灾害(如过度采伐、采收、刈割、放牧、开垦,以及人为火灾等灾害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多种自然灾害或环境灾害)。这些灾害往往能使植物生态受到威胁或大量灭绝,在致危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4.青藏高原濒危植物保护现状
青藏高原的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料积累,资源不清,变化难以掌握,使得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尚未形成全面的保护网络;虽然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但参加的活动很少,合作项目不多,主动性不够,使得现有的重点植物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更的不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5.保护对策
5.1加强立法,强化西藏植物资源保护意识
当前西藏资源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比较薄弱,野生植物资源乱采滥伐的状况比较严重,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植物资源保护的立法,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使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是解决植物资源保护的根本途径。除了贯彻执行《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法规外,还应根据藏药资源实际,制定《藏药资源保护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台、电台、宣传车、报刊、板报、领导电视讲话等,进行宣传,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全面推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5.2保护与开发并重
青藏高原的生物十分独特,高原上许多部分仍保持着当今地球上难得的原野地(Wilderness),不仅从科学和旅游的价值看应该好好加以保护,从经济价值看也有它的特殊意义,例如,天麻(Gastrodia elata)、贝母(Fritillari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多种雪莲(Saussurea spp.)等药用植物。高原上有数百种可作蜜源的野生植物,其中特别是菊科的风毛菊属(Saussurea),其养蜂价值极大,仅在西藏就有80余种,广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风毛菊泌蜜丰富,能生产大量优质商品蜜,是高原上价值很高的资源。
5.3加强濒危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研究
针对濒危植物资源底数不清和最新发展变化,系统调查濒危植物资源现状、濒危原因与发展趋势,编制濒危植物资源目录,为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调查的重点应为处于濒危境地的植物物种,调查内容包括资源现状(种类、分布范围、数量、质量、濒危原因、发展趋势、采取措施)和应用现状。
5.4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片)
通过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可使野生植物材资源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根据某些植物资源生物学特性、分布特点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在资源相对集中、有保护价值的地域,建立一些保护区。对一些生境特殊、价值高的濒危品种,可建立个别品种的保护地,使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5.5建立濒危植物物种种质资源库
通过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质资源库,可对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进行保存。美国在50年代就投巨资建种质资源库,抢救了大量珍稀种质,为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五期间,我国在浙江建立了第一个药用植物种质库,在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方面迈出了第一步[8]。青藏高原很多植物资源的保护可利用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实践证明,无论对濒危物种的保育或持续利用,都需要开展研究,没有研究,一切将束手无策,对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来说,更值得考虑这一点。大量的保护区建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正是基于这一点来制订其实施的办法。保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利用,而要做到真正的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保育和研究。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研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育和挽救濒危物种,意味着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通过保护生境,例如建立保护区,防关键的生态系统退化,同时也应在植物园、繁殖场、基因库来保存和有效管理、研究濒危物种。要弄清它们受威胁的程度,通过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组成和生态,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确定险入濒危的原因,以制定挽救措施。持续利用濒危物种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以及其它的方法进行开发,从而促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元刚,张文辉等.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5
[2]陈灵芝.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6
[3]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研究及开发战略.山东中医学院学报[J].1996,20(6):417
[4]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拉萨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G].2000,767
[5]李隆云,次仁巴珠,占堆.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08
[6]解焱,汪松.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J].生物多样性,1995,3(4):234~239
[7]刘务林.西藏自然保护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3
[8]李隆云.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J].中国中藥杂志,1991,16(7)
作者简介:金增涛(1980—),男,汉族,山东临清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