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的瑰宝—“龙被”
2016-04-20郭雷鸣
摘要:龙被在黎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黎族宗教鬼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黎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理清龙被的起源、种类和世俗功能以及龙被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传承并发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龙被;世俗功能;传承问题;对策
一、“龙被”称呼的由来
龙被,又称“涯州被”,是黎族织贝中的一种,它融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为一体,是最能体现黎族传统纺织技术及审美特点的艺术珍品。据考证,“龙被”自古就有,只是在古籍中没有“龙被”的记载,缘由就是古代汉人远迁海南岛,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对它的记载运用不了合适的名称。“龙被”很有可能是宋、元、明古籍中的“黎幕、黎饰、黎单、鞍搭、黎锦”。宋代周去非的《领外代答》中记载:“幅极阔,不成端匹,联二幅可为卧单,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文炳然,联四幅可以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该文书几案者,名曰鞍搭。”而“涯州被”称呼的由来,据《黄通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十九年癸卯,“马援平定交趾,往来海南,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时珠崖墓义来归,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永平十七年有儋耳等部“慕义贡献”。当时海南因中央政府的抚定措施得当,双方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黎族织锦成为贡品,“涯州被”的说法也便由此得来。
二、龙被的分类
按照现在的说法“龙被”包括“大被”和“绣面龙被”,这是简单意义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龙被上面所织秀的图案,以及黎族地区不同支系的文化差所做的区分。传统意义上我们讲的“龙被”主要是指“绣面龙被”,也简单的之为“龙被”。“龙被”可以根据出产年代、材质、规格款式、风格,织秀图案进行划分,下面我们主要从规格款式和织绣图案两方面进行划分。
(一)按照规格款式进行分类
从形式来看,龙被可分为单联式、两联式(称“鞍搭”)、三联式、四联式和五联式,一般多为三联式,四联式几乎没有。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通常长200到300厘米,最长可达380厘米,宽110到140厘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以花卉纹为辅,这类龙被主要在哈黎和杞黎地区流行。五联幅是由五幅彩锦连缀而成,通常2到3米,宽1.1到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黎族称之为“鬼纹”。这种龙被是哈黎中的抱怀、哈应小支系的产物,是最古老的龙被之一。
(二)按照织绣图案进行分类
“龙被”的织绣图案丰富多彩,这既是生活的写实,又是黎族先民神灵观、世界观的体现。“龙被”的中心区域出现的图案包括植物、动物、神话人物、汉字和宗教道具。植物图案包括:灵芝、仙草、鲜果、莲花。动物图案包括:龙、凤、麒麟、白虎、狮子、仙鹤、鲤鱼、公鸡、玉兔,龟等。神话人物图案包括:黎族祖先、福星、寿星、禄星和八仙等。汉字图案包括:福、禄、寿、成语和对联等。除了中心区域,“龙被”的周边也纹绣着不同的图案,也可以分为植物、动物、自然、几何图形等。
三、龙被的世俗功能
“龙被”在现实中不仅是艺术珍品,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世俗功能。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喜事、白事还是宗教法事中都会用到“龙被”。
(一)喜事方面
举行婚礼的时候,在陵水地区的黎族,会用到红底的“龙被”,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在建新房的时候也会用到“龙被”,在黎族地区,刚建起的新房(传统黎族房屋),在横梁上一般会悬挂“龙被”,一般都会邀请家庭关系和睦融洽的亲朋或邻里街坊,这样象征着搬入新居后,家庭和和美美,不生争斗。
(二)白事方面
村里面长者过世的时候也会用到“龙被”。在停棺的时候,棺椁上面一般盖着三条“龙被”,中间那一条竖着,与逝者同向盖在上面,两头两条都横着下垂,搭在棺木上,这时候龙被一般反着盖在上面,绣体正对死者。在出殡的时候,龙被也会盖在棺木上,直到死者入土,才把龙被取回。
(三)宗教法事
村里道公做法事的时候也会用到“龙被”。黎族地区谁家有人生病会请道公做法,这时候在病人家里首先会挂起来一张龙被,挂龙被的同时会宰一头牛,寓意消灾祈福,敬畏神灵;这时候道公会把“龙被”披在身上或者用布条悬挂在腰间,起舞做法,为病人驱魔消病。这个习惯是从东方一带传过来的,之后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在琼中一带,道公做法的时候会在龙被上,用红漆点一些小点,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龙被”寓意吉祥,一般一些条件好的人会有,道公为了做法事,一般自己会放一些“龙被”,平时不用的时候则放在藤筐之中。
四、龙被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龙被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龙被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传承问题。一直到海南岛解放期间,黎族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信仰,龙被的制作及相关习俗也保存良好;直到文革期间,全国大力推行的“破四旧”,一方面是大量的破坏了织造龙被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销毁了许多龙被成品。尤其到了现代,一方面是由于起初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龙被的继续传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思想的进步,观念的开放,对传统意识造成的冲击,使得部分在世的龙被技艺掌握者后继无人,许多年轻人不愿继续从事这个繁琐的传统技艺,以至于现在出现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局面。
(二)解决龙被传承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引导人们的观念,积极的引导一批年轻人接受并传承黎锦传统技艺,解决传承的断代问题;从龙被的保护来看,政府保护应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应更加重视民间收藏,通过民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加以推广宣传,增强人们对濒危优秀传统技艺的重视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黎锦文化,让黎锦的瑰宝—龙被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罗文雄.崖州龙被艺术鉴赏[J].东南文化,2002,12:52-55.
[2]蔡于良.龙被艺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劉光前.海南黎族的龙被文化[J].寻根,2005,04:66-73.
作者简介:郭雷鸣(1990-),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历史学硕士,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黎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