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庄子生活时代以及相对快乐

2016-04-20郝鑫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以汪洋态肆的文字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庄子为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想。本文从庄子所处的时代出发,简述了庄子生活时代的“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从时代中选取了庄子最为注意的两个学派——儒家和墨家,对庄子影响最子的两个人——老子和惠施,分析其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并对庄子思想中相对快乐这一思想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庄子;时代;相对快乐

一、庄子生活的时代

用一般情形来说,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思想和学术都异常的活跃。儒家和墨家都已经成立,影响着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老子创立的传统似乎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派中就可以看出。被称为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时代,围绕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的思辨的智慧。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这些不同的思想之剑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庄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二、时代对庄子思想的影响

就庄子个人来说,先人遗留下来的和时代所产生的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固然很多,但真正为某个人所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来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发生了影响。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庄子最注意的学派,老子和惠施无疑是对庄子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一)儒家对庄子思想的影响。《齐物论》中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之是非”。以儒墨两家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是反映了那个时候两个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他们在庄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孔子自称称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仿照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说庄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人。庄子对于儒家的批评并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认为它不适合于当时的时代。在这个人道的社会,孔子徒弟并没有实现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的盲目追求,就好像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就注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算是明智的做法。

(二)墨家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热和墨家相比较,儒家大概算是温的。儒家时时刻刻想起的多数是自己,想着亲疏远近,墨子却是把别人跟自己一视同仁。墨家主张的是一种无分别的爱,跟儒家主张的有差等的爱是不同的。墨子主张把自己当作他人,把他人当作自己。于是对别人是爱,因为别人是自己;对自己则是摧残和虐待。墨家把生命放在一边去追求理想。这自然是火一般的热情,但未免太无情。一般人也不能承受这种高尚,墨子之道的不行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墨家比儒家更具理想的色彩。越理想意味着离现实越远,其对世俗人群的影响力也就越小。这可能是庄子很少具体的批评墨家的原因。

(三)老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响。老子对庄子的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很多思想史著作中,庄子都被认为是一个思想的主要继承和发展者。这种说法最早可以上溯到西汉初年,不管是司马迁的老庄同传,还是《淮南子》中的“老庄”并称,都反映了人们观念中老子和庄子的紧密联系。这是一种以两者思想上的共性为前提的联系。在具体讨论庄子的时候,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老子的存在。老子的道、他的无为、他的为道和为学、他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等等,在庄子中都有深刻的影响。

(四)惠施对庄子思想的影响。惠施是庄子一生的交游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庄子》书中既表现出对惠施无情的嘲讽,也有真诚的悼念。惠施是内七篇中提到的唯一和庄子对话的人物。惠施与庄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人的生命和外物的认识,庄子学派认为惠施的心是沉溺于外物之中的,而在庄子的世界中,外物永远只是次要的东西,人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反复强调的主张。虽然庄子没有明确谈到,但是可以看出庄子似乎很享受与惠施之间的辩论。对于庄子来说,也许辩论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揭示辩论并不仅仅是为了辩论的,而是通过辩论要表现的辩论的无用及名言的无谓。这也许是庄子最想表达的内容。

三、庄子思想中关于相对快乐的阐释

(一)庄子思想中至乐与相对快乐。《庄子》第一章《逍遥游》文字简单,却充满了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的思想是说,自由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多的了解。为达到快乐,第一步便是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为此人要能自由发挥天赋的才能。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达到相对快乐的途径是让他顺他的天性去生活,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相对快乐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需要依靠别的东西。一个人能够自由充分地发挥天赋的才能,便感觉到快乐,这是事实。但是,人这样做时,总要遇到许多阻力。举例来说,死亡使得人不再能够活动,还有各种疾病和老年来临,都使人无法充分活動。因此,人要自由充分发挥天赋才能却又不得不受到限制,由此所得的快乐只能是相对的快乐。

(二)庄子思想中关于死亡的阐释。《庄子》书中很多地方讨论到了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人们不快乐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死亡即将来临的恐惧和忧虑。可以消除这种恐惧和忧虑,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本性有一个正确的洞察。《庄子·养生主》篇有一个老子之死的故事,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唁,看到其他人十分悲痛,就加以批评说:“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是说,人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去增多人的感情,人忘记了从自然中已经得到的教诲。这就是违反自然法则所受的惩罚。夫子之来,有他出生的时机,夫子之去,是顺从自然的必由之路。懂得夫子的来去,都是适时、顺势,就不致为悲伤或快乐所干扰。吊唁死者而悲痛时,人在精神上受苦,是由于自己的感情,感情悲痛越深,受苦也越深。人对万事万物更多的理解,就能减少感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4]郭庆藩.庄子集释(1,2,3,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作者简介:郝鑫(1990.7—),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