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文化交流的启示

2016-04-20李龙胜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民族交流

摘要:提起日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我们有着从远古以来,两千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不仅从古代到现代有着友好的文化交流高潮,也有着古代三次战争,和近代民族战争,现代的中日关系成为国际政治中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漫长的中日文化交流之中又带给我们那些启示,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文化交流

一、文化需要交流与借鉴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烙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优秀的文化能夠鼓舞人,以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感染人们,同时烘托出一片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中日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需要交流与借鉴,博采众长,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最后只能作茧自缚。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先天就有着共同的基因,中古时期,中日两国全面的文化交流对于日本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交流不仅仅是双面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借鉴,通过交流了解彼此的不足,交流如同一面镜子一样看见别人不足的同时,也要分析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彼此进步,因此中国需要和各国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学习。回想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不足,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们的弱点却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视野下。在交流的形式上要以一种主动的姿态面对各国,如今文化交流的活动越来越多。例如“孔子学院”的推广,正在由一国向多国迈进。这是我们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愿意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给多国,这体现了一种大国风度。在“孔子学院”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充分肯定了各国在文化上取得的优益成果,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彼此的真诚和互相了解,中古时期的中日交流成为交流学习的典范。

二、文化需要反思与创新

通过中日文化交流,我们更要懂得的是反思,因为在反思中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我们应该相别国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反思不只是一个想的过程,更需要将我们的心得付出实践活动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同时《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在漫长的中日交流中,日本学习到了更多的大陆文化,而且在这种大陆文化的影响下和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创造了日本的文字、茶道、神道教、服饰等等。文字是吉备真备根据汉字创制了平假名,茶道是陆羽学习茶文化创立的,和服更是深受三国中吴国的影响,日本的建筑至今仍然可以看见唐朝文化的影子。可以说日本社会受到了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我们却不同,究其原因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交易融合,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文化创新,这种文化创新比单纯的拿来主义更加重要,这是一种民族自觉意识的表现,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失去灵魂将受制于人。如日本的传统文化服饰和服一方面吸收了一切外来文化的特点,一方面使其日本的独特的风土、气候相适应,从多个角度来看均能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服上的色彩显示了日本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和服也成为日本人最喜欢的服饰之一。无论是节日上、庆典上都是日本的标准服饰,而我们的汉服、唐装却很少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这也是一种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现。总括来说,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办法。用历史学家田憙家的话来说,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是采取什么都吸收,而不是先问吸收什么呢的态度,结果,日本古代文化开出了灿烂的花朵。但是,这仅仅是一面,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比如,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天武朝以后,皇宫建筑作为举行公开仪式的场所太极殿,仿照中国宫殿瓦葺的建筑模式,而作为天皇日常生活的场所皇宫,则仍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将吸收来的中国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加以融合创新,实现了中国文化日本化[3]。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发展机会,充分吸收各国优秀文化,但我们绝不是拿来主义,也不要受制于人,我们要加以创新,创新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全民创造力的钥匙,创新的过程是非常坎坷的,但相信我们的进步或是一种阶梯式的上升,或是一种螺旋式的前进。日本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超越我们,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惊叹于日本的学习能力,更应该反思我们在近代以来我们的进步是否仅仅只跨越了一小步。日本的融合与创新能力,并赋予文化以本民族的内涵和本地域的特色,文化才被赋予了真正的生命力,在日本文化的真正发展中,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作用尤为关键,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如同一棵大树的叶子一般点缀日本大树的精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继承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应该如何继承并创新发展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是说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同样是在我们身边的韩国,同样在汲取大陆文化中成长,但是近日以来伴随愈演愈烈的韩剧,很多人都在深夜中等待韩剧的更新。这虽然在短期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但是长期以来这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蚀,我们在文化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我们必然失去文化的自主能力。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句话虽然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我们在争论的同时,仔细分析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灵魂丢失我们犹如一个木头人。日本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奇迹,但更有一个值得我们向日本学习的经验:固步自封只能自食恶果。

三、珍惜本民族的文化

日本民族热衷于自己的优秀文化,在日本人普通的生活中,对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都有着一种特殊的珍惜。在日本的京都,穿和服的女性购物打九折,并免费进入日本的公园;很多日本的古建筑,为了减少内部的装修和破坏,更多的装修是在外部;同时还有这明确的法律规定。我们在其中是否能得到反思,在光影璀璨的灯光中我们还能否找到属于我们的安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家永三郎总结中日交流史中指出:“积极移植大陆文化,但自古以来传统的民族文化并没有衰微,相反,将大陆文化的刺激,作为一种活力,促使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7世纪以来这种文化史发展的大趋势,即使到了8世纪,依然保持不变。”

四、总结

日本与我们有着从远古以来,两千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不仅从古代到现代有着友好的文化交流高潮,也有着古代三次战争,和近代民族战争,现代的中日关系成为国际政治中影响的重要因素。提起日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眼泪,还有刻骨铭心的惨痛回忆,而面对日本我们不要轻视,不要蔑视,更不要亲日和媚日,我们要冷静对待一切。如果翻阅西方、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历史著作,对古代日本的记述实在少的可怜,只有对天皇,大化改新,江户幕府有着记载,但从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东亚唯一取得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破了欧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笼罩在东方的黑夜,发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在东方各国民族带来了希望。我们要学习其中日本崛起的经验,保持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成分,不要有狭隘的民族情绪,尽管他曾带给我们伤痛,我们不要将这种民族情绪延续下去,民族间的仇视,不利于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更不利己。当然我们不要将历史忘却,忘记历史等于犯罪,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中日文化交流不仅是两国人民的愿望同时也符合了世界人民的希望。[3]在现今当代中国,我们身边的“韩流”、“日本动漫”、美国电影越来越多,我们身边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虽然有许多的宫廷剧本,但能真实的还原历史的又有多少,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樓梦》。翻拍出来的电视剧是这些名著的数十倍,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版本,中国的文化经典不仅只有这些,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不仅需要开阔的眼界,更需要创新的胆识。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漠视中国人民强烈的控诉,使中国人民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战争没有深刻反省的表现,2015年联合国教教科文组织网站于10月9日公布了2014—2015年度新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中国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这既是对我们民族心灵的安慰,也是在一种警示。只有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开拓未来,中日之间需要彼此的真诚。

参考文献:

[1]梁建明.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J].戏曲艺术.2007(03)

[2]李英武.丰富多彩双向互动——中日文化交流史探析[J].唐都学刊.2005(03)

[3]杜民喜.试述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J].北方论丛.1999(02)

[4]王运熙.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J].汕头大学学报.1990(02)

[5]牛晓玉.从《源氏物语》看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2)

[6]安淑英.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J].宁夏社会科学.2005(06)

[7]纪流河.中日文化价值观之比较[J].企业经济.2003(01)

作者简介:李龙胜(1992-)男,吉林辽源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民族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如此交流,太暖!
我们的民族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多元民族
文化交流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