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对江苏地区方言形成的影响

2016-04-20邱香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南北方言江苏

邱香

摘要:江苏方言复杂多样,方言之间差异明显。地理上的分隔始终是语言差异的最一般因素,但地理因素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江苏方言的形成,通过对割地方言和历史发展的共同比較确认不同方言之间的文化关联。考察方言的差异对于江苏不同方言区之间的文化认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江苏方言;南北差异;历史地理;地理环境

1、江苏的地理历史

江苏省东部沿海,中部位于长江、淮河下游,北接山东,南接上海、浙江,西临安徽。纬度30°46′—35°07′,经度为121°55′—116°22′,位居我国东南沿海中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区。地理位置与语言的分布和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江苏境内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四五千年前,全境分布着许多部落,当时的文化已相当发达,与中原地区文化并驾齐驱。

商代末期,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在江南建立,势力不断扩大,逐渐统治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今江苏省境内主要属吴国和楚国,原先境内的氏族部落,随着领土被吴楚吞并,其语言文化也逐步被同化。

秦时江苏分隶会稽、东海、九江、四水等郡。汉属吴、楚。汉武帝时属徐、扬二州。东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康(今南京)。唐时江苏境内相对较为安定,语言文学方面有相当成就。南宋时期南北对峙于淮泗,战争和人民的流徙加速了语言的融合与发展。明清时江苏范围与现代相当[1]。明清以来本省经济发达,崇尚学术,名家辈出,在语言文学和方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2、江苏地区方言的历史沿革

2.1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

江苏最早的人口纪录始于西汉平帝开始二年,当时人口270余万。唐玄宗天宝年间超过300万。西晋末年,五代时期和南宋初年,北方战乱,历史上出现两次自北向南人口迁徙,江苏人口增长较快。清代乾隆年间达3000万,道光年间突破4000万,居全国之首。

1853年至1868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和外国侵略者作战,江苏省为主战场,人民大量死亡或外逃,1874年人口锐减到1704万人。此后,江苏现代工业兴起,人口增长较快,1949年建国后,江苏人口增长更加迅速。人口迁进有利于语言的融合。

2.2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从商周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向东向南发展。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殷商之际诸侯国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相融合。周初,周向东吞并东夷,向南今江苏、安徽境内遇徐夷、淮夷,经800多年,到春秋时期被吴国征服,敌对双方多次互相攻伐,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东部接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楚国中心向东移,江淮地区的语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了。

两汉时期,楚语已扩大到长江下游,今江苏境内语言已被华夏方言同化,即后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侵,中原人南迁至江苏省境内,江南为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后来宋朝为躲避北边女真侵略,北人再度南迁至江淮之间。战争和人口变动使语言发展,江淮语言和吴方言逐步形成。

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迁于建康,并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人带来洛阳话并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2]。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

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为官话并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的地位。

2.3江苏地区方言的种类

江苏方言主要受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影响。错综复杂、南北差异大,这是江苏方言的主要特征。

2.3.1吴方言

吴方言主要影响江南地区,其核心分布区是苏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三市[3]。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的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之间横亘着重要分水岭茅山山脉,因此也可以说茅山是这两种方言的分界线。

2.3.2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主要包括南京、通泰和海泗等小片。南京小片方言易懂,是最接近北方方言的江淮方言。通泰小片即南通和泰州,由于本片成陆较晚,在古代又是交通闭塞之地,所以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最为复杂难懂。海泗小片位于淮河以北,很多发音和一般的江淮方言不同,是江淮方言向北方方言的过渡区。江淮方言其内部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方言区,人们彼此也不能很顺利的进行语言交流。

2.3.3北方言

北方方言在江苏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以东陇海线南北区域。包括徐州、赣榆、宿迁、沭阳等地。

3、自然环境对江苏地区方言的影响

3.1地形条件

江苏平原面积辽阔,地势低平,河网稠密。这些因素有利于历史上的人口南北迁徙,并定居于此。江苏既有水乡泽国,又有山川江海,既有清和柔美,又有壮阔浑厚。吴音的婉转、北音的凝重,南北汇聚在此相融,丰富多彩。

3.2区位条件

江苏东部沿海,中部位于长江、淮河的下游,北接山东,南连上海、浙江,西邻安徽,滨海扼江,位居中部。

人们以长江为界线把汉语方言分为“南方汉语”和“北方汉语”。江南为南方汉语区,江北为北方汉语区。这一界线本身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因为对于不同的方言来说,其间的界线未必是截然的“线”的概念,而常常是一个沿其领域延伸的狭长的“面”的概念,界线附近会有或大或小的中间地带。江苏恰是处于这一过渡面上,方言种类多样。

3.3两大水系的影响

在古代,山脉、河流阻隔了人们的交流,人们在各自的生活区域内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语言,这些山、河也就成了方言的分界线。长江、淮河,把省境分为三块。在历史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成为了人们南北迁徙的天然屏障。

大体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淮河以北是北方方言。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地区,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中部,全省遂成三大方言区。

4、交通的交汇促进文化的交流

4.1长江水运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江苏金三角“苏锡常”代表了江苏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来自江苏中部、北部以及安徽、江西的大量劳动力,人们在此汇聚交流、流动增强了吴方言的影响。

4.2京杭大运河

江淮方言以淮东运河为中心,依次向南北方向延伸。在古代又是交通闭塞之地,对外交往有限,运河为江淮人民在经济交流上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方言的交流。所以,江淮方言最为复杂难懂。

4.3铁路网络

北方方言的在江苏的范围较小,主要是徐州。以东陇海线为轴,向南北扩散,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被陇海线穿过,交通便利,便于南北交流。

5、对江苏方言研究的意义

方言是人们在一个地域长期生活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一个地域与另一个地域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文化需要多样化,需要互动和竞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经久不衰。

江苏地区方言种类多样,北方言接近普通话,但是南方方言生涩难懂,很多方言文字拼音拼不出来,这给社会交流造成极大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融合的今天,江苏省是全国经济的前沿,对江苏地区方言的研究有利于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方言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M].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96-153頁

[2]刘沛林.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关系[J].衡阳师专学院报(社科版),1995年4月.

[3]张广宇.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J].中国语文,1994年6月,409-418.

[4]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J].暨南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月,139-148.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木铎出版社,1982.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1-22页.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5页.

猜你喜欢

南北方言江苏
方严的方言
数读江苏
方言
数独江苏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数读江苏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江苏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