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研究及对重庆主城区规划的建议

2016-04-20谭琦川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

谭琦川

摘要: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意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以此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尺度。本文是基于该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首先是对城市意象这一概念进行剖析并着重提炼和设计城市意象五大元素;再结合本地实际,对重庆主城区的城市意象元素给予简要评价,从而为城市规划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市意象;意象元素;城市规划;重庆主城区

引言

凯文·林奇于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是对以往主流的城市规划理念的一次重要批判,即对城市规划以统治者、规划者为核心,不顾市民情感的驳斥。林奇在该书中明确指出:“城市的‘可读性建立在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上”“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1]。这种理论突出了人在城市中的重要性,所有的城市规划都应该建立在人能够清晰、合理感知的前提下,否则各种规划建设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研究使得“意象”一词得到了普遍关注,从而引发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意象的研究热潮[2]。

1.城市意象构成要素的分析与设计

1.1线状要素——道路与边界

1.1.1道路规划中的意象强烈点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对如何设计道路中的意象强烈点做出了明确的阐述,总结如下:

一,交通要道中的阻碍通过使道路结构变得清晰而加强意象;二,街道特殊的用途和使用功能能让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典型的空间特征,例如相邻街道宽窄对比的强烈反差,有助于强化道路的意象;四,道路两旁的垂直空间分布同样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1.1.2边界的设计理念

边界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着参照和对比作用,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当边界不连续或不封闭时,有必要在它的两端设立明确地界标,和能使其完整、定位明确的参照点。另外,要提高边界的可见度,可以将交通,餐饮及配套的娱乐设施引入诸如滨水地区的边界,由此提高边界的可达性和使用程度。

1.2点状要素——节点与标志物

1.2.1节点意象的强化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1],枢纽道路的汇聚处和区域的集中焦点就是典型的节点。但节点与其他普通场所的最重要区别在于,节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强化节点意象的方式可做如下归纳:一,增加功能使用的强度;二,为节点规划一个鲜明且围合的边界;三,节点中布置一两个能成为视线焦点的标志物;四,节点本身具有连贯的空间形态。

1.2.2标志物的选取和设立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但与节点有明显区别的是,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1]。在选取标志物时,该元素要么能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要么能在空间上占据突出位置。具体设计过程应考虑到以下方面:一,控制标志物周围的空间关系,如对周围的所有建筑限制高度;二,标志物自身应具有清晰的几何形态;三,标志物在细节上充满质感。

1.3面状要素——区域

笔者对于区域的设计理念有如下概括:一,保持空间内各种组成元素的连续性,即构建相似的空间特征以及建筑形式和特征,有着文化底蕴的古镇在方面就有很强的统一性;二,为区域构建一个围合而特征鲜明的边界,可以增强其独立性和可识别性;三,在区域内部进行有规律地组织,可以以一个节点为中心呈辐射状规划,也可以通过内部的道路结构进行整体布局。

2.简述重庆主城区意象元素及规划建议

2.1重庆主城区意象元素的分析

重庆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式山地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风貌不断演变,已有的城市意象正在丧失。考虑到重庆的城市发展现状,现将五要素具体归纳为以下类别:路桥与交通节点;山脉与河流;广场与步行街;标志性建筑和公共绿地。

重庆在直辖之后,城市建设迅速,交通配套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长江和嘉陵江上的二十余座特大型桥梁和其长度、宽度、建造方式的各项“之最”,使得道路元素成为重庆市民最为强烈的意象点;但由于主干道缺乏特点且纷繁复杂,导致印象品质较低。

南山、歌乐山、长江和嘉陵江等自然因素形成的边界具有极强的可意象性,但总体印象品质不高可以归结为环境保护较差,即山不绿,水不清。

重庆主城的商圈中心多表现为步行街的形式,现代化的建设与国际名牌的大量入驻使得步行街无论是从节点意象还是区域意象的角度上讲都相当出色。然而除解放碑步行街有着较强历史底蕴的“碑状”标志物外,其他商圈中心都缺乏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典型标志物。

重庆还位居全国第四大摩天楼城市,然而这一现状的背后是标志性建筑缺失,众多的高楼缺乏特色,难以识别且极为雷同,导致这些建筑虽然在空间分布上极为惹眼,可意象性却较差。

2.2基于意象理论对重庆主城区规划的建议

2.2.1道路方面。重庆主城的交通要道纷繁复杂,方向性和可识别性较差,建议规划两条贯穿南北和东西走向的枢纽道路,并以其为中心辐射建造一系列配套的环形要道,将几个城区有结构关联地串接起来。最后还应提高道路的整体设计水平,加强道路周边的环境整治与综合管理[2],特别重视道路周边绿化带的布置。

2.2.2边界方面。着重加强自然边界,即河流(长江和嘉陵江)与山地(南山和歌乐山等)的生态保护,如控制滨江路段的商业过度扩张,多布局一些滨水绿地;并提高边界地区的使用率,如安置一些亲水性和娱乐性的设施,还可以在沿江两岸巧妙布置对景节点,形成动态的观景路线,以此在提高边界的可意象性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

2.2.3区域和节点方面。重庆主城商圈中心的步行街往往呈现商业元素过多而休闲元素过少的现状,具体表现就是建筑密集,绿地极少。因此笔者建议在规划新的CBD时,如两江新区,应在步行街注入更多的自然元素,比如铺设草地和新建小型的人工湖;而对于已经成型,实施大规模改造难度较大的主要商圈,应加强空间的利用率,紧凑地布置一些花坛等装饰物。

2.2.4标志物方面。作为标志物的公共建筑并不一定要在空间垂直分布上吸引眼球,有時候安置的位置和自身的特点更重要。一方面应加强对标志物选址的考虑,另一方面应着力提高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2]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5):803-813.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探索
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及影响
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结合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
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
基于BIM的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规划微环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