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假票房”,中国缺规矩
2016-04-20
环球时报 2016-04-20
本报记者 周洋
不久前《叶问3》虚高票房风波令外媒震惊,国产影片票房注水甚至成了“普遍现象”。在19日举行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金融创新的案例与边界”论坛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毫不讳言地谈及中国电影市场的乱象,“目前在热映的所有票房比较高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票房注水”。而除了《叶问3》涉及的虚假排场、票房及自购票房等问题,影院偷漏瞒报的顽疾依然存在。
“中国影院偷漏瞒报的现象非常严重。”李东介绍,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知名影院,工作人员都抢着上晚班,因为“听说晚上10点半停止售票后,所有人可以拉开钱匣子分钱”,“我认识的是场务经理每个月开的工资3200元,他非常兴奋跟我说实际每个月能拿到一万二以上”。
作为电影行业的票房监管部门,电影专项资金办并非无作为。据论坛主办方、“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介绍,电影票价的5%都会流向电影专项资金办的专项基金。专资办有一套市场监管的票务系统,票房注水、偷漏瞒报等票价异常情况都可以在系统中看到。不过专资办副主任李东也承认目前存在缺陷,“由于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成熟,所以无法进行处罚”。他还表示,未来要做独立的监管平台,争取实现实时结算,“观众交的电影票钱直接进入结算系统,甚至于未来无纸化运营时,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扫二维码,几点几号厅几座位都一目了然”,这样会有效规避偷漏瞒报等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要立好规矩,不能让资本无序地进入”,卢米埃影业总裁胡其鸣告诉《环球时报》,欧美方面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谷歌、脸谱等公司会理性地投资电影及相关产业,“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渠道,遵循规矩把钱导向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