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的哲学
2016-04-20杨金荣
杨金荣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匠人,是对手艺人的统称。他的特点是一个“专”字,意为专业、专心,但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
要做到专业与专心,其实是有规范程序的。大体上有两个指标:一是严格,从事心手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它有不同的规矩;二是水平,它的高低是通过不断地重复习之,而不是学之达到的。习,就是悟道。
但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以“专”家的身份在一些权威电视台“讲学”。电视台不专业,老百姓就更不专业。真正的专家,是专一到家,是大师,为常人不为也。比如老百姓站在1楼,“专家”是站在20楼的位置,但专业是在顶楼。从20楼到顶楼,是本质的变化。因为在楼顶,可以看到天与星星,是与天对话。
但真正的匠人是不讲话的,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标榜匠人精神,那是这种精神被误解了。不讲话并不代表匠人死板,他们是有所感的,把心中的想法通过手表达出来,就是得“意”忘形。可现在很多年轻人玩概念,认为用西方的设计再设计中国家具是时尚的,那是得意忘形。我是极力反对的。
概念害死人,引得人投机取巧。现在人们只识木材的名字,却不识木材的本性。同样一根木头,什么时候取材、对纹理的不同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器具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年限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何很多中国的工艺外国人学不去。
我曾对欧洲家具大师库卡波罗(KUKKAPURO)说:西方的艺术标准落后中国500年,你们的技术没有上升到艺术去。西方的标准是做100把椅子没有差别,而中国追求的是100把椅子各有不同,大同中也求小异。不同,就是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劳动。
西方的设计,只做了一半,到图纸就完了。而中国的图纸只是参考,设计是在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比机器更准的,就是精神。
真正的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家具大师吴学忠,他的作品在外面几乎见不到,那叫一个震撼。吴学忠去世后,曾有他的一个徒弟来找我,想继续学习。我指着一把官帽椅说,你先把吴老师的这把椅子仿出来我看看水平。一年半后,椅子仿好了,我还没坐,就说不一样,张力不够。他说不可能,吴老师这把椅子就是他做的。我一坐,说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如此。所以手工的艺术是有差距的,好的东西其实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从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做的作品,要从日用到艺术,艺术并不是指美术、画画,而是一个行业的最高境界。一把椅子,要讲5个舒服:肉体舒服、骨骼舒服、眼睛舒服、手舒服、可持续性舒服。可持续性,就是传承。父亲把椅子传给儿子,若是不符合下一代人的审美,儿子还会用吗?
这就是经典与时尚的区别。经典是经久时尚,需要具备各种要素;而时尚,是一时之尚。只有做到经典,才可以跳出匠气。我们说的匠气,其实就是没有出规矩,需要在规矩之上再创造,但不是乱造。接下来我想做一个“鼓励模仿”的活动,因为只有从模仿开始,才可以找准自我。
可现在社会上说要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了,我说那是弄反了,日本人都是向我们学习。
有次日本的皇宫木匠山木先生来访,在一张1平方米的桌上趴了约20分钟,细细地看桌子的工艺,最后他说:这个工艺我们过去、现在、未来也做不了。这是我发明的对料乱冰格上挠度踏足工艺,将小料用榫卯结构拼接而成,乱中有序,形成一个平面,但中间是鼓起来的。
你看,中国的工艺多么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