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生活中的“职业匠人”
2016-04-20杭间
杭间
有一天,我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楼下突然人声鼎沸。俯身看去,只见马路边上兜售河北邯郸出口转内销瓷器的老乡,正蹬着板车飞跑,几个从西南省份来的、穿着苗族盛装的妇女,惊惶失措,手中准备成交的银饰叮当作响。因为“工商”来了。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传统手艺在现代的遭遇—千百年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古制遗风,在短短一两百年间,遭到了现代经济的拒绝与改变。
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与“匠”打交道。但当今社会,小贩被追赶而奔走的身影,就是传统手工艺在大时代变更下的一个缩影。“匠”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甚至可以依靠一只手机来完成日常的衣食住行。这种虚拟的“云”生活到底要不要落地、与实际相结合?我认为是必要的。从人的本身来说,我们的身体、心智、情感,和几千年前的古人并无本质区别。比如我,年轻时热衷五花八门的电器,但韶华退去,却更加沉醉于把玩温润美玉时所感受到的隽永静好,与古人的意趣怦然相通。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会唤醒我们身体里的一种文化传承基因,我们的内心需要“匠”来进行寄托和安慰。所以,今天对于匠人、匠心的提倡也由此而来。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拥入了手艺人这个行列,其中也不乏许多“职业匠人”。他们钻研手艺,或许并不是精神上的修养与补充,而是一种职业化、商业化的选择。担忧也正缘于此。
探究中国的工艺在当今越来越衰退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大部分手艺人还在为生计奔波。我接触到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他们虽然受到国家非遗政策的保护,但是补贴也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促成这些传承人安心地进行工艺传承。对于许多“职业匠人”而言,也是如此。为生计所迫,就很难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这种工艺的喜爱。做传统工艺的,只传承了外在的形,而忽略了这门手艺的传统文化内涵。做现代工艺的,多数也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感性地理解手艺有趣的地方,很难抓住其中精髓。
但另一方面,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这批“职业匠人”身上却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有人恪守传统,认为传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有人追求创新,将古老的技艺和现代的设计、时尚、生活相结合,运用传统的技术、材料,做出新的、适应现代生活的物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也开始从子承父业的纵向传承,慢慢地向更大范围的横向继承发展。浙江与福建的石雕艺人会互相进行技艺交流;云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银饰出自汉人之手;乌镇更是成为了一个手艺人融合、交叉的聚集地……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批“职业匠人”的存在很有必要。因为,无论是未来的传统手工艺,还是来自于传统的现代手工艺,在这个资讯与技术都如此发达的时代,手艺的发展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只是,在如今“匠人”“匠心”被广泛提及,但真正的工匠精神实则缺失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职业匠人”们寻找到他们的匠人灵魂,就需要媒体传达来自学者、专家们的理性声音,并加以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