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2016-04-19马耀灵

关键词:现实性小学生生活

马耀灵

【摘要】数学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为现实生活服务,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果数学课堂远离了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只能成为装载公式、定理和符号的工具,既没有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数学思维,更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能否突出现实性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现实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现实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学科的内在要求。

【关键字】小学数学 现实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9-02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个体通过对社会情境的主动认识来构建知识结构,而不是被动的吸收。认识的过程,个体也不是独立的、不受干扰的获取认识,而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一个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社会情境是个体知识建构的重要资源。

(二)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进行改革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凸显现实性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加全面化、实践化的发展。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所谓非指导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直接交给学生怎样去做,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克服障碍,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要充分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现实题材,自主探索,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认识互相接触,充分体现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哲学思想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当中的。现实性是物质内部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永恒存在的。在教育学上,现实性哲学思想体现为:教学要以真实的客观世界为基础,向人类生活的客观世界拓展,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客观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哲学重点突出“现实”两个字,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定义

根据以上的理论研究,可以认识到数学教学现实性的要求是:教学内容要以实际的生活素材和真实情境为基础,教学的指向性必须是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自己的探索而不断的接近真理,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问题,还需要搞清楚课堂的现实性、学生的现实性和教师的现实性三个概念。

(一)课堂的现实性

数学课堂的现实性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的现实性包括教学内容现实性和教学过程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这些内容应当有利于小学生进行探索、推理和验证。这里说的教学内容应当是与学生知识和经验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便于加工和探索,可以便捷的转换为小学生可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应当是虚拟的、抽象的,要具体的、形象的,便于小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只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能力将生活经验概念化、理论化,才能丰富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中来提取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时候,可以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如桌子面是长方形的,窗户是正方形的,足球是圆形的。在观察实际的例子的时候,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长方形的一条边大于另一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模型与之对应。比如在讲解方程的时候,可以借用天平来讲解方程两侧平衡的含义。在解决方程问题实例的时候,也要注意符合生活实际。比如蓄水池放水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他们想到用方程问题解决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2.教学过程的现实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过探索来解决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以此加深对数学理论的认识,体会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从教学过程的现实性角度来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要求教师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将讲解数学原理的过程变成从生活中探索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还要求教师创造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的现实性强调小学生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提高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学生的现实性

学生的现实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现实,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都是带着这些进入课堂的。这些经验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前导性的作用,会对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影响。比如一个家里开商店的小学生,对购物结账就比较熟悉,他们能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价格计算问题,对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理解能力也超出其他小学生。按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利用小学生的直接经验,通过主动尝试来扩展间接经验。当学生利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符号就有了现实意义。二是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在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运算阶段,小学生可以借助逻辑推理进行转换。比如在对待长度、数量、面积等数学知识的时候,他们不会单凭表象进行判断,而是能够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思考。教师要充分牢牢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发展、运算能力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一些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如果引导得当,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有很好的发展。

(三)教师的现实性

教师的现实性主要包括: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教育改革的口号虽然呼喊了很多年,但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并非易事。数学教师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环境、现实的课堂和现实的学生,数学新课标的许多理念也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加以落实。虽然凸显数学课堂的现实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这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数学教师应当脚踏实地的做点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做出努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关注现实,选择应用性强、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但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让吸引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将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对于教师的挑战性是很大的。比如图形世界一课中,教师就要改变以往按照逻辑思维的讲法,要从具体的空间图形讲起。有的教师一开始就难以适应,不少教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就只好照本宣科。再者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现实性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由此而带来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把握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有的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但有的课堂上表面上沸沸扬扬,每个人都在说话,高谈阔论,但到最后根本形不成统一意见,跟不讨论一个样。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将现实性落到实处,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内涵

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生活化、活动化和个性化三个方面。这样的内涵对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符合当前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生活化

不少小学生感觉到数学枯燥乏味的原因就是所学的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他们看到的学到的知识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这样的内容完全切断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令不少小学生望而生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化的内涵,主要要求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要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选择那些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和学习素材,引入小学生熟悉和便于理解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架设起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采用逛超市买东西以及开展学校运动会等形式。学习统计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搜集全班学生喜欢的食品,喜欢看的电视剧或者喜欢的体育运动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让他们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时候,让小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哪些是立体的,哪些是平面的等等。其次,在教学情境上要选择丰富有趣的素材,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从具体形象阶段向逻辑抽象阶段过渡的时期,可以选择一些帮小兔盖房子、小猫钓鱼等有趣的话题,引导小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这样的主体小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而且也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最后,教学内容应当体现知识探索的全过程。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选择贴近现实的素材,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其中蕴含的数学奥秘,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学生比较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时候,为了让小学生熟悉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概念,可以让小学生玩“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让他指一指哪个是自己的左眼,哪个是自己的右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帮助他们初步树立起空间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马忠林.教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郑婷恩.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现实性小学生生活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