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2016-04-19曾桂显

关键词:数学

曾桂显

【摘要】防止农村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发生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错误。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行为 缩小分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1-02

综观所述,影响农村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二是学生原有知识、兴趣、个人特质、能力、态度,三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认为教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事,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在诸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的根本,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行为成为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课堂教学行为虽然不一定必然地导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但它的确是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行为影响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根据成绩统计结果分析,我地区农村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分化提前的问题渐渐显露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1.讲课速度快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数学科曾有过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后来学校组织深入听课、调研后,发现数学科教师讲课速度快,授课进度快,一个学期不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时间就少,教师拽着学生往前跑,优秀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适合他们的学习节奏,学习效率高,所以学习成绩好。而待优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缺少思考的过程,即使听讲评时明白,但过后很快就又忘了,这样教师的思路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

2.课堂心理环境恶化

优生与教师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保持融洽、活跃的心理环境,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大胆提问,这也常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赞许,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学习成绩好。而待优生与教师缺少交往,在课堂上产生冷漠、沉闷的心理,这种心理环境会抑制他们的思维,禁锢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保持“沉默”,不会主动举手发言,甚少提出问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3.课堂预设不足

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总有它的来龙去脉。在备课教学时没有留意待优生在原有知识上的差异,开始教学新课时,都假定全体学生已掌握了前面的学习内容,教师以同样的时间教同样的教材,以至前面内容还未学扎实,未掌握又继续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就是待优生由于缺乏勇气,怕丢面子,对一些疑难的问题,不敢大胆提问及时求得解决,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或不懂状态。对一些错误的看法不能及时纠正,造成数学学习上知识不扎实、缺漏多。在以后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所以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就加大了。

二、有效缩小两极分化的策略

1.确立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关注每一位学生。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应该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标准。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科理念,作为教师首先要努力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接受这些新理念。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认识上进入误区,行为上就会发生偏差。尽管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于是他们的课堂往往是“满堂问”,教师只要用一些问题作牵引,机械地、一步步地把学生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就行。答案知道了,目标就达成了。在课改中,不少教师还是固守陈旧的数学课堂模式,执著地延续着几十年不变的讲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消耗着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很怕被戴上“守旧派”“老顽固”的帽子,于是为了赶上改革的步伐,盲目求新,完全抛弃了数学教学的一些优良传统,极力翻出各种新招,使出十八般武艺,结果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讨论却是信马由缰,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反而把很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内容引入数学课,还美其名曰“延伸拓展”。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

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仍然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术环境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当今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学生大面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课上让学生开口说了,背了,表演了就是一节好课,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有效参与的多少才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从数量上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参与质量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次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有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直到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中老年教师中仍然存在,而事实上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老师的权威地位已渐被打破。同时教师在管理上更习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这种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便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否则,理念再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落实,只是空头理念;方法再新,手段再新,服务于不良的课堂教学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应该把握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还要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新理念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强调了“过程观”。如果教师依旧只是演绎教案,注重讲授,依据教参生吞活剥地搬弄一般定性化的词语,把本该异彩纷呈的数学课“讲”成了“一花独放”的说教。那么学生的学习便会十分被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十分低下。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就能立即做出反应。并且教师往往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立即指名回答,甚至喜欢让学生大声抢答,以此彰显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样,造成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特别是在小组交流中,教师没有很好地组织与分工,不少基础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慢慢淡出了学习中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3.在课堂中关注有效的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是师生信息交流并不断矫正、调节、提高的环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反馈回应,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推进,促进学生生成新的想法,形成新的认识,思维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疏于课堂反馈,面对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回答不予理睬;或只是点到为止,草草了事;对一些思维灵活的问题只请个别优秀孩子说,中下生成了课堂的配角,课堂反馈流于形式。教师要善于捕捉差错信息,要有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但不能凡是错误都呈现。反馈时把那种有普遍性的、有一定蒙骗性但又涉及数学知识本质的差错,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它能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认识,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倾听捕捉,使反馈呈现精彩。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练习的反馈仅停留在形式上,满足于“做对的同学举手”的表面繁荣。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发生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使这部分学生及时跟上班级整体的步伐,不至于在起点掉队。

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以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为前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的高低和好坏。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使课堂教学表现出流畅、有序、富有艺术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年.

[2]裴娣娜.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周 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猜你喜欢

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我们爱数学
我难过,因为我看到数学就难过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