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秋思》中培养课程感

2016-04-19江义元

关键词:张籍秋思家书

江义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6-02

《秋思》是一篇重要的课文,我当时在教这篇文章时,课案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课堂上能够熟读成诵。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适当的回顾、复述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情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内容,突出的办法是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难点是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分散难点的办法是采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时】 1课时

【教学模式】 主题词导学法

核心词:思

紧绕核心的第一圈层两个词:

见—- 意万重 思乡情

恐——又开封 (叙事抒情)

由关键词构成情感表达的思路:

秋——伤感——见——意——恐——开——悟

教学就是在这些核心词上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并以问题驱动同学们的积极思考,驱动师生间的互动,驱动课堂进程。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回答我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用四个字的词语形容一下这个季节的景象吗?

师小结:秋风萧瑟,霜气袭人,让人感到丝丝凄凉与寒冷,远在他乡的张籍在秋风瑟缩中,在这个伤感的季节里有什么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师:一首诗的题目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并能理解它。

请一位同学读题,并试说 “秋思”是什么意思?然后全班齐读课题。

师: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给2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请一位同学读诗。教师在学生读完后正音:见 重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这首诗大家都读得字正腔圆了,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利用插图,利用注解),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理解的诗意,然后推荐人到全班交流。说说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什么的思念?

精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全文28个字,没有一个“思”字,那么这深深的“思念”藏在哪些语言文字背后里?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

学生自由读、悟,自己在课本上写批注。

交流。预设: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估计会说看到洛阳城内的景物,看不见亲人或者父母兄弟等。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生有感情地读。

师: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师(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品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预设: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生估计回答藏在信里。(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领悟“封”是什么意思?那“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就是……

生: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生交流)

师引读: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回读古诗,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生读诗。

师: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我们一起轻轻背诵《秋思》。 配乐背诵。

品悟写法,学以致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细节打动了你?

……

这节课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课堂彰显“课程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没有这种课程感,教师就不能高效地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教给学生自己会学的方法;没有这些教师就不能成为那个学科团队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什么是课程感?课程感就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一种直觉感知、感悟,使教师灵活、机动地调整教育行为,使之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一种心理素养。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就是课程”;那么,这里的“教师”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自然人还是职业人呢?窃以为只能是后者;也就是说,这里的“教师”,必须是动态的,只能是我们这样的职业人。而所谓“动态”,就是说教师必须彰显着教育行为;他的一切行为均具有课程性,具有教育性。而我们将自己的“职业行为”主动开发为“课程”的心理素养,就是课程感;教师把自己的职业行为转化为课程形象大使的自觉,就是课程感。

猜你喜欢

张籍秋思家书
秋思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秋思
一封家书
《家书》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