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和成长(上)
2016-04-19马龙方云兰
马龙++方云兰
熟悉我的读者很容易发现,本文类似几个月前我的另一篇文章《游戏和成长》。游戏和成长有着密切而直观的关系,它们彼此作用,让孩子先天的品质得以发展。今天来说说睡眠和成长的联系。
马龙精神分析师,团体治疗分析师。意大利罗马大学心理学、哲学与艺术博士。瑞士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意大利分会(AIPA)成员,美国国际生物能分析疗法学会(IIBA)意大利社会生物能分析组(SIAB)成员,意大利罗马新科考勒大学心理咨询与心身疾病精神病学以及精神性肿瘤学特邀学者,罗马杰米里医院心理咨询师。
微信号:fatemanpsy
睡眠对儿童的
成长很重要
人人都会经历睡眠,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性的、被动的活动,看上去似乎并不涉及心理因素。每天晚上人们都睡觉,有些睡眠质量高,有些则不然,但人们普遍认为睡眠质量仅仅是一个人身体状态的呈现(比如处于健康、疲劳还是压力状态)。
从科学角度看,现实又一次与世俗的观点产生了出入。确实有些观点有待改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现实”往往是“期待”的反面。睡眠,或者说良好的睡眠,作为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活动之一,不仅以最自然的方式帮助我们恢复精力,重置身体功能,对心理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实验证明,缺乏睡眠或睡眠质量差甚至会造成心理失衡和人格转变。同样,梦也具有相似的重要性:每晚入睡后,哪怕从来记不住梦的人也会做2~3小时的梦。实验已经证明,梦的剥夺将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儿童来说也一样,或者可以说睡眠对儿童更重要。首先,人所共知,和成年人相比,儿童需要更多的睡眠;其次,他们的睡眠更轻也更易被打扰,惊醒或被打断后常常放声大哭。这种情况下,母亲常常必须安抚和抱许久才能让他们重新入睡。上述现象恰恰说明睡梦中脆弱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
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孩子入睡需要很长时间,或者根本不想睡觉。此刻大人们常常陪在床边,有时候孩子只有在母亲的臂弯中才能入睡。显然,睡眠具有休息的功能,但上述事实也告诉我们,有时候,睡眠同样是焦虑和紧张的来源。
让我们重新回到童年期自身的特点。人们常用“生命中最美的时光”“黄金岁月”来定义童年。这种说法太天真了,也和事实相去甚远。是的,儿童不必担心让成年人忧心的现实(有时候这种说法也不太对,因为孩子无意识中其实早早地就感受到了家庭的沉重负担),简言之,不愿入睡的儿童其实是“害怕入睡”,原因不只是“他们害怕被独自留在房间里”。当然,如果感到害怕,大人的陪伴和支持确实能让他们感觉好一些,但我想说的重点是:睡眠本身就让人害怕。为什么呢?
马龙解析孩子不愿意睡觉的缘由
当我还是个年轻人,还没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并不赞同给孩子讲充斥着凶杀、食人、暴力的童话故事。对我来说,讲这样的故事是成年人在用一种施虐的方式自我满足,所有的孩子都怕这种怪兽故事,噩梦中也会满是血腥。多年之后,丰富的理论知识加之为人父母的体验才让我意识到这些古老故事的深意。怪兽不仅不会造成孩童的恐惧(我之前的看法),还可以限制它,因为它们的形象恰恰描绘出了儿童内心的恐惧。怪兽是一种模糊的形象,所以,通过象征,儿童世界某种受限的能量通过未知怪兽的形象得以表现。那些怪兽(也就是让孩子们困惑的莫名恐惧)其实早已根植于孩子的心灵世界,它们的出现远远早于童话故事。
大家都知道孩子怕黑(晚上人们一般都在黑暗中入睡!)。为什么怕黑呢?因为怪兽常常在黑夜的掩护下掳走小孩吗?当然有这个因素。但还有一个更不易觉察的原因:黑夜中的物体都没有形状,它们模模糊糊,于是周遭所有熟悉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而又无形的黑暗。
现在,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从象征的层面看,婴儿恰恰来自黑暗与无形(无意识),来自那个自我意识和小小能量还未发展到被自己知觉的婴儿世界。现在,当儿童个性得以发展后,曾经那个缺乏自我意识,缺少能量并“黑暗”的世界,会让他们感到强烈的恐惧并将其视为某种形式的“死亡”。儿童在无意识中害怕那种“回到无助、困惑和碎片化”的想法(事实上,成年人也害怕任何“退行”,那意味着他们将会退回到之前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这种恐惧和成年人害怕陷入心理疾病类似,事实上,两者的心理机制非常相似(但千万别忘了,儿童世界中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
简言之,孩子不肯睡觉是害怕失去对周遭世界和对自己的控制:担心这两种控制会消失和磨灭。接下来,怪兽的形象出现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怪兽是谁呢?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解释过,现在我再提一下,它们象征着孩子自己的能量,此刻却已失去控制,所以才忍不住冲出来毁坏和攻击一切。它的目标首先是孩子自己,继而是父母和整个世界。
“不想醒来”和
“不想入睡”的原因一样
现在我们看看睡眠的其他阶段:早上醒来的阶段。它的特性也值得一提。很多儿童醒来后很长时间内都不喜欢被人打扰。如果周围环境很吵,他们会尽量不睁开眼睛或躲在被子里。叫醒他们有时候会让他们生气,哪怕大人用开玩笑的方式。老师和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懒惰或不愿去幼儿园和学校,这种解释未尝不可。但心理学的解释不太一样,因为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成年人身上。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情形,自身就具有特性,和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没有可比性。
其实“不想醒来”和“不想入睡”的原因一样。看上去有点奇怪?我们甚至可以说睡眠的过程有点类似死亡:神话中(包括现实)生死的边界就不可逾越。睡眠也一样,睡眠过程中“入睡”和“清醒”的边界也不可逾越。孩子晚上不想入睡,正如入睡后不想醒来一样,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一个状态后则对另一个状态毫无留恋之情。
显然“唤醒困难”和死亡没什么关系(成年人的情况则不然:远古的希腊神话中,睡眠之神恰恰是死亡之神的兄弟),而是紧密关联着人类最早的生命阶段(婴儿期)。重回人类最早的婴儿时期,婴儿阶段的特点就是缺乏自我意识,我还要加上一点,婴儿其实缺乏任何形式的“意识”。他们对世界毫无觉察,虽然也对世界有所反应,但这些反应只是一些机械和遗传反应。因此才无人能对生命第一个月保存记忆。但是,婴儿的身体反应却很灵敏。婴儿生活几乎围绕着身体,充满了紧张感,轻易就能感到痛苦,但总体来说比较愉悦。睡眠阶段中,所有的人都被拽回婴儿期。入睡后,大脑皮层处于休眠状态,于是,我们从外部世界退回,从意识思维世界中退回。与此同时,身体功能却继续运作,身体感觉也依然保持活跃。此外我们还做梦,梦重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看,“创造出梦境”的思维方式显然和“婴儿期”的思维方式(人类心理的第一种思维方式)类似。
马龙的话
因此,睡梦中的我们都是婴儿。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我们与自己相连。而在逐渐清醒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远离这种连接,但却享受远离过程所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如此丰富,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我确信很多读者都有类似体验),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与身体的连接比成年人更紧密。所以,他们无法忍受任何事情打断这种与自己连接的体验。
那么,一个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的阶段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去应对呢?加之年龄不同,我们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有时候,还有些附加的因素需要考虑。说了这么多,我还没有提到标题中的另一个内容:成长。显然,要谈及的内容太多了。经过了这么多的叙述,下一篇文章我将会仔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