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子和他的发明家爸爸
2016-04-19张骞月
张骞月
不一样的言传身教,把职业和兴趣相融合,造就了一个小天才发明家。
邓立维走上第三季《少年爱迪生》的舞台,自信地对自己的发明进行讲解:“LED斑马线除了有LED红绿灯显示,还有声音提示,让视障行人过马路时更有安全感。”年仅十五岁的邓立维已经在发明行业闯荡了七年,获得了七次世界发明大赛金奖,九项发明专利。
在发明界的小有造诣,让观众对他产生疑问:“他是如何走上发明之路的?”“他的成功是靠天赋还是靠团队打造?”
与发明结下的不解之缘
邓立维有个被誉为“台湾地区爱迪生”的老爸邓鸿吉。邓鸿吉在十八岁时发明了“红外线水源控制器”并获得专利,在发明界崭露头角,之后更是成为华人中获得发明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德国纽伦堡发明展“最佳天才成就奖”的第一人。
他家里有浓厚的发明氛围。两岁时,小邓立维就被爸爸的发明实验室吸引。担心他呆在一旁玩会无聊,爸爸顺手把自己制作的一些稀奇小玩意当玩具给儿子玩。没想到小家伙一玩就不愿放手。“开始一些小玩意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但渐渐地他的注意力就被我在工作台上做的研究发明所引领了。”有好几次,邓鸿吉都在无意间看见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观察机器的运作,还会突然笑起来,仿佛已经完全看懂并理解了爸爸正在做的事。
邓鸿吉看见儿子对发明创造有浓厚的兴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他开放了实验室的更多区域让孩子玩,通过不间断的吸引保持邓立维的好奇心,“小孩子专注力有限,但他只要对一样东西产生好奇,就可以借此锻炼他的专注力。”
此外,他还开始让儿子看书。看不懂字,就准备了有生动图片的画册。《100个科技小制作》《迷你科学小发明》等学龄段孩子才接触的科普书,三岁的邓立维竟然能看懂其中部分内容。再加上爸爸的睡前故事:“以前没有灯泡的时候,很多人晚上的照明一般是使用蜡烛、煤油灯,那时候的爱迪生决心要发明一种耐用的、光线明亮的灯泡……爱迪生经过六千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邓立维连做梦都梦见爸爸描述的那些神奇发明。
上小学时,邓立维把自己的游乐场所从公园搬到了爸爸“全副武装”的实验室。他拍着胸膛自豪地宣布:“以后我要和爸爸一起搞发明!”
深入启发的发明思维
“爸爸,书上的图片,我现在闭着眼画也画得出来!”邓立维一天天长大,只是简单地接触一些基础已经无法满足他。
如何启发儿子的思维,让他进一步接触发明?邓鸿吉让儿子先体验自己的作品,“把我发明的产品按照工作原理进行步骤分解,通过慢动作,实物演示给他看,他会问我很多原理动作性的问题。”
只看爸爸的演示是不够的,邓立维还会记录一些简单的原理和数据,并举一反三地运用到类似构造的产品中去。看得多了,复制也多了,他从中看出门道,干脆接手了爸爸的演示工作,还给爸爸讲解。
随着有关发明的知识理论、操作方法日积月累,邓立维与爸爸的交流也渐渐趋于“平等”,他不再只提问,还带入了更多切磋:发电机是靠什么原理带动的?太阳能是怎样转化为人们平时的居家能源的?能不能有更高效的运作方式?
对这些问题,邓鸿吉从不会感到厌烦,“解答的过程,也可以启发自己的思路。”他不小看孩子的智慧,有多少发明都是受到孩子无拘无束思想的启发,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爸爸是十八岁正式踏入发明界,邓立维却把纪录提前了十年。八岁那年,邓鸿吉带他去日月潭玩,他被发电用的水库吸引,萌生了“如果用自来水发电会是怎样”的念头,问:“爸爸,自来水可不可以发电?”
邓鸿吉被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震惊了,“立维,你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实物,爸爸会给予你充分的支持。”
邓立维说干就干,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规划记录,结合实际情况多次探讨摸索后,最终确定了制作需要的材料是抽水马达、管子、小型发电机。制作产品的材料在实验阶段要经过反复测试,邓鸿吉帮儿子联系了台湾地区大大小小的材料厂和制作工厂。让他啼笑皆非的是,儿子有时还不放心自己负责材料这块工作,要求亲自与工人们对接,甚至亲自跑到制作车间去布置任务,监督整个制作流程,“叔叔,今天麻烦你跟我一起把抽水马达安装在整套系统的指定位置。”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曾经小觑过邓立维的师傅们在合作几次后对他刮目相看,许多细节连大人都感到棘手,这么小的孩子偏偏非常享受工作的乐趣。
困难自然也有。第一次的个人发明总伴随着苦乐交杂循环往复的心态,试验进行了一年多,迟迟没突破关键,邓立维感到特别痛苦,甚至几次想放弃。邓鸿吉心疼孩子,但更想借此让孩子明白发明工作背后的真相。
为了鼓励儿子坚持下去,邓鸿吉会把自己操作的发明项目拿到儿子旁边的工作台,父子俩成为“工作搭档”。“一个人搞发明很孤独,陪他一起搞发明,他会看见我也有失败,自然就会明白失败不算什么。”
2010年,邓立维发明出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全球最环保的自来水发电系统。这项发明让他获得了当年的马来西亚国际发明展金牌。获得专利后,邓立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百万新台币。
搞发明靠的是颗平常心
儿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发明家,除了恒心,还需要灵敏的观察能力、活跃的思维水平。邓鸿吉把传授的“课堂”从室内移到了室外,引导儿子在世间万物中思考发明的本质意义:去都市的灯火通明处看市井万千,一街一路都是可以细细思考发明所需的主战场;到城乡的矮房田野中琢磨生活姿态,一船一桥都是能够深入研究的集结地。“发明的意义不只是获取专利,能否造福人类比这更重要!”他告诉儿子。
邓立维逐渐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发明这件事。兴趣变成事业,除了兴趣,更持久的动力来自做这件事的意义。为什么要研制一项新专利?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能源利用更节省,资源开发更环保。否则,“发明家”这个身份没有任何价值。
邓立维参加《少年爱迪生》的作品“LED斑马线”,缘起他在新闻上看到一名视觉残障者过马路被车撞倒,“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设备,让这些视觉残障者过马路不受伤害?”他立刻和父亲进行交流,第二天就开始观察公路上的各种斑马线设计,最后写出一篇分析报告:如果将斑马线变成LED装置,佐以声音警报,声光综合效果能最大距离地提醒司机减速,让行人安全过马路。这比单纯的白色道路线安全多了!
如今,邓立维的生活除了穿梭在实验室和工厂间,父子俩还会结伴出入各类发明展。几乎每次展览,都能看到同龄人甚至更年幼的孩子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少年求胜心切,最开始他还试图证明自己的发明是最棒的。看出儿子心思的邓鸿吉给出了这样的告诫:“发明的世界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要学会态度严谨,不改初心。”
从发明带来的改变中感受到满足,比从发明中获得成功更让人骄傲。这是邓立维从父亲那里获得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