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开国战将做战前动员

2016-04-19

北广人物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刘亚楼共产国际俄语

兵之所以能战者,气也。临战动员,恰似催征战鼓,鼓舞斗志,砥砺士气。回顾我军历史,不难发现,许多开国战将的临战动员都正气凛然、浩气荡漾,让人血脉贲张、血性激扬。

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将军率部进攻大牙山日伪军。将军为部队作动员,寥寥数语,闻者印象极深。将军脚蹬草鞋,腰佩大刀,跃上八仙桌,高声日:“我来胶东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即挥拳下令:“此仗,只许进,不许退。动摇军心,杀头。消极避敌,杀头。见死不救,杀头。临阵逃脱,杀头。”是役,大捷。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将士皆用命,则无往而不胜。临战动员,不仅能体现一名战将的决心意志,还能彰显其表率作用、威严威信,本身就是一种战斗力。

1948年,黑山阻击战前,梁兴初将军在作战会上动员道:“只要主力没有赶到,10纵的任务就没有完成。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就算是10纵打得剩下一个人,也要打下去!”由此,打出了闻名中外的黑山阻击战。

一百名战将,就有一百个动员风格。临战动员将指挥员的个性和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震将军作战以勇猛著称。1938年,日寇进军汾河,直指晋东南。王震将军奉命夺汾河。战前动员,将军立一棺材上,挥拳大声喊:“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是役,部队激战一昼夜,大胜。

1946年,在泗县战斗打响前,丁秋生将军坚定地说:“我们要抱定决心,打赢了开庆功会,打败了开批斗会,打死了开追悼会。”如此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动员令,充分体现了将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魏佑铸将军言,战争决不是胜负,而是生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解决生死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临战动员切忌说大话,放空炮,应以通俗易懂的话让官兵明白战役战斗的重大意义,从而能够正视鲜血,直面生死,勇敢杀敌。

碾庄战役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人人都要有烧铺草的决心!(‘烧铺草是四川的一种风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过的铺草抱到野地里去放把火烧掉)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非常艰苦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华野的协助下,完成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只要消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临战动员,关键在“动员”二字。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把官兵高昂的士气“动员”到最佳状态;通过催征劲鼓,把官兵的战斗精神“动员”到最佳状态。

粟裕在济南战役动员令中写道:“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大量歼灭来援之敌,争取战役全胜!最后摧毁山东敌人巢穴!把战局向前推进一步……”动员辞酣畅淋漓,读罢令人热血沸腾。今天,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战场节奏加快,更加需要简短有力、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战斗动员。很难想象,一名离不开稿子的指挥员,如何给官兵以打胜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不能像开国战将那样发布战斗动员,就会如蒙哥马利所言的,“遇事要书面命令而不敢放手按明确、简要的口头命令行事的军官,是毫无用处的”。

刀出鞘,弹上膛,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只等一声号令。临战动员,正是战斗潜力的催化剂,可以催生不畏生死的战斗意志,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刘亚楼留苏时的尴尬趣闻

1938年5月下旬,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刘亚楼,受中共中央委派,和卢冬生、李天佑、杨至成、谭家述、钟赤兵等经新疆,前往苏联,赴世界著名军事院校、素有“苏联红军大脑”之称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

为准备入学,这群年轻的红军将领一到莫斯科就开始学习俄语,补习文化。身在异国他乡,最困难的莫过于语言关。苏联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为了解决中国留学生的难题,特地派来了一些辅导人员。辅导刘亚楼的是年轻漂亮的中国姑娘苏丽娃。她是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苏兆征的女儿,俄语说得既流利又地道。

1939年1月开学不久,刘亚楼因患急性阑尾炎住院做手术。他见病床上只有一个小枕头,看书不方便,便指着枕头对年轻护士说了句俄语,说完还伸出两根手指头,意思是要两个枕头。女护士听后面红耳赤,二话没说扭头就跑。正当刘亚楼莫名其妙时,护士长带着翻译来了,态度异常严肃,斥责刘亚楼不该“欺负”女护士。刘亚楼如坠云雾之中,通过翻译才知,她们以为他说的是一个人睡觉太孤单,要找那个护士陪伴。

这场由语言带来的误会对刘亚楼触动极大,让他感到清除语言障碍的紧迫性。回到军事学院,他更加刻苦学习,不分昼夜地背单词,练发音。他给自己定下标准,每天必须背出多少个单词,否则就不休息。在这群留学生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上过中学者,学过英语,这对学俄语大有帮助。

刘亚楼潜心学习,日有所进。其问,他还完成了毛泽东赋予的、后来被党史学者称为“沟通共产国际的第三条途径”的重要使命:和共产国际沟通,汇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并把《矛盾论》等一些反映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文著,当面交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

1939年9月,周恩来到莫斯科治疗因骑马摔伤的右臂时,特地看望了中国学员。周恩来听了刘亚楼的汇报,又检查了他的学习情况,夸赞之余,鼓励他继续狠下功夫,把语言和战术理论学到手,以便今后发挥作用。翌年春,刘亚楼和杨至成等人被接到莫斯科市内的共产国际总部开会。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向他们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历程,并询问了李德在中国的有关情况。在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召开的专题讨论李德在华错误问题的这次会上,刘亚楼受邀随同周恩来、任弼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与会,对李德当年给红军带来巨大灾难的瞎指挥予以猛烈批评。

在苏学习期间,刘亚楼和不少中国学员还走出课章,参加一系列实践活动,特别参观了苏军的各类军事院校和大型工厂,增长了见识。刘亚楼和苏丽娃结婚后,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俄语老师,这帮他打下了厚实的俄语基础。他已然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的“学霸”。

苏德战争爆发后,刘亚楼因为俄语好,参加苏联红军当了参谋。而同时留学的一些中国同志,多数自谋生路,或帮人养兔子,或去农场干苦力,或到剧院当卖票人,或到医院做医护。在战争中,刘亚楼流利的俄语和出色的军事才华,受到苏军高层的刮目相看。1943年夏,刘亚楼来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在军区机关见习,不久受命指导驻在哈巴罗夫斯克郊区的远东军区独立第八十八旅的工作。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刘亚楼跟随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回到阔别七年的祖国,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一页。

猜你喜欢

刘亚楼共产国际俄语
刚柔相济的刘亚楼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林彪也“家暴”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从陆军名将到空军统帅——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