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中的两个主题:办报和武侠

2016-04-19

北广人物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亚鹏明报办报

3月10日,是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香港著名报人、历史学家金庸先生92岁生日。金庸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堪称“文坛侠圣”,全世界各地的金庸迷,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祝福金庸先生健康长寿。

被影响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曾参演金庸剧的明星讲述了自己与金庸,与金庸剧的故事,表达了对金庸的祝福与感激。

黄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一个看着金庸小说长大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金庸迷,金庸的武侠小说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喜欢故事里的大义与爱情,金庸的故事里有的不仅是江湖,还有爱国。”

在金庸剧中饰演令狐冲、郭靖两大男主的李亚鹏说,年轻时他曾去金庸先生家做客,那时他身为娱乐圈的新人刚刚有一些名气,却有着很多困惑。这次会面中,他一直向金庸先生讲述自己的烦恼,金庸先生只是淡淡地笑着听他诉苦,待他说完后递给他一个火柴盒。李亚鹏刚开始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认真看了看火柴盒,才发现金庸先生不知何时在上面写了一句不遭人忌是庸才。“我真的非常感激他的这句话。”李亚鹏说,金庸不仅仅给人带来奇妙的武侠世界,更是影响到了很多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影响的威力是巨大的。然而金庸先生本人却相当谦虚地看待自己的成就。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曾有一次他到金庸先生澳大利亚的家中做客,看到屋子里满满的书,他问金庸:这些书你全都看完了吗?金庸先生笑笑说自己从不看书。马云也信以为真,直到众人闲谈时聊到关于一战的话题,金庸先生竟完完整整地将一战的历史娓娓道来,听得一干人目瞪口呆。闲聊结束后,马云问了金庸的太太后才得知,金庸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从来不看书,而是早就把这一屋子的书全部看完了!“金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却总觉得自己学问不够。”马云说。

作品魅力概括四个字仁义精神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金庸?如前面几位明星所说,除了精彩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已经炉火纯青的优美文字,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文字里浸润着能够于无形中给予你巨大影响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按现在的话也可以说是充满正能量。在金庸的笔下,有亲人之间的手足相依、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几乎处处都闪耀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仁义精神,中国人一直信奉的道德准则。当然,里面也有阴谋诡计、有反目成仇、有伤害和背叛,但最终没人能逃过善恶有报的天之大道,一时的黑暗终会被光明覆盖。

不仅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浩然正气,金庸也会描写细腻婉转的儿女情长,相信有不少读者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对爱情的最初观念。金庸所宣扬和赞美的爱不是出于赤裸而自私的欲望,也不是不择手段的欺骗和占有。对他而言,爱一个人应该意味着理解、包容和奉献。正因为有了这些,金庸的作品才有了灵魂,才能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同,能让我们一次次被深深感动或是思索反省。金庸从来没有像琼瑶或郭敬明那样,忙着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或荧屏,趁着人气还在时赶紧再尽可能地获取更多回报和价值;但他的小说却是近现代作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次数最多的,而且每一个版本都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办报和武侠

如今的他拥有众多头衔。如果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在金庸的生命中有两个明显的主题——办报和武侠。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金庸先后在《东南日报》、《大公报》、《新晚报》任职。

1959年,金庸与沈宝新共同创办《明报》。在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惨淡经营。金庸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使《明报》得以维持。1993年,金庸宣布正式退出《明报》。此时的《明报》已经成为香港最具影响的报刊之一。

事实上,金庸的武侠和他办报的经历是相伴而生的。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

1956年1月1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在《香港商报》连载。

有人说,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支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了《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查良镛却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晚年的金庸再次开始修改15部已成经典的小说,让段誉不再痴恋王语嫣,让黄药师和梅超风暗生情愫,甚至要否定掉自己非常喜欢的韦小宝,“因为它教坏年轻人”。在媒体披露的修改计划中,他力图史实准确,感情写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改小说是希望“100年后还能看”。

猜你喜欢

李亚鹏明报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李亚鹏的招牌
李亚鹏:创业是人生的终极旅程
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