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2016-04-19吕运海
吕运海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吕运海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摘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胃癌较传统开腹手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效果
临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常见类型中,胃癌发病率居较高水平,近年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其发病率显著上升,给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临床通常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所需时间较长,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采用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可规避上述不足,明显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8例,男61例,女67例,年龄50~71岁,平均(59.2±9.7)岁,其中胃底贲门区26例,胃体27例,胃窦7例;印戒细胞癌30例,乳头状腺癌28例,黏液腺癌26例,低分化癌44例;均经病理活检、胃镜检查确诊,无肝、肺等远处转移,患者对手术可耐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依据《胃癌处理规约》相关标准,开展D2胃癌根治术,积极预防种植转移。①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分开,常规消毒。为使手术操作难度降低,多应用五孔法。先在脐下缘确定观察孔,建立CO2气腹,使压力维持在12 mm Hg。置入腹腔镜,探查肿瘤位置、大网膜转移情况、与邻近脏器、周围组织关系。将胃网膜右动静脉充分暴露,夹断处理。清扫No.6、7组淋巴结,充分游离肝总动脉、邻近脾动脉、腹腔干、胃后和胃左动静脉,依次清扫No.7、8a、9、11p组淋巴结。探查肝胃韧带并离断,清扫No.1、3组淋巴结。右固有动脉及胃右动静脉、胃十二直肠动脉方向,依次清扫No.12a、5组淋巴结。胃底上翻,胃网膜动静脉显露并离断,将No.4sb淋巴结群清除。后在上腹部作一5~7 cm切口,提拉胃至腹腔外,直视下吻合重建消化道。后移于腹腔,并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如为贲门癌、胃体上段,可全胃切除。其他部位胃癌,可行D2淋巴结清扫术及胃大部切除术。②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在上腹正中取绕脐切口,15~20 cm,将各层组织切开,探查肿瘤情况,确定术式。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淋巴结摘除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2结果
两组患者淋巴结摘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受饮食不规律、生理心理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居第2位,且病死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早期胃癌病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2]。大部分确诊时已是进展期,增加了治疗难度。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尚有争论,以可行性、安全性、淋巴结清除率为争论焦点[3]。从理论方面而言,采用腹腔镜术式,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创伤小、恢复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故为医疗科技发展的必然。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胃癌手术中,淋巴结清除为关键环节,可对患者生存率及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4]。本次研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腹腔镜也可达理想的摘除淋巴结效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胃癌较传统开腹手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献洲.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分析[J].延边医学,2014,19(17):41-42.
[2]罗建飞,赫杰,童仕伦,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12):927-929.
[3]臧潞.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消化道重建[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8):787-789.
[4]刘涛,徐钧,张瑞,等.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4):61-62.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图分类号】R 656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