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筹款如何提升捐资人体验
2016-04-19周伯洁
周伯洁
互联网筹款如何提升捐资人体验
周伯洁
互联网时代之下,万物因为相互连接和开放共享,而呈现出异常繁茂旺盛的生命之力。世界被最大化地打开,越是能够与外界相连,越是能够与外界开放共享,就越是能够被最大化的看到、了解、认同和滋养。而这正是公益慈善实现健康可持续生长的必要条件。所以,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开启了从人人到人人的公益繁盛之路。
很多农民受益于中国绿化基金会的种树项目。摄影陈梓祥
公益≠慈善
从本质来讲,公益和慈善是有严格区分的,但在国内,往往被我们混为一谈。我个人的理解如下:
公益是以公众之力推动公众之益;慈善是以公众之力助力个体之利。
公益体现出的是持续、长效和整体改变;慈善体现出的是即时、速效和个案解决。
公益应该成为公民素养和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慈善应该是公民道德和社会文明的衡量尺。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我们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所有的问题,皆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需求”所引起和造成的,因此所有的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人的问题”,所以最终问题的解决终将要依靠我们人类自身的自省、觉醒和行动。所以,公益慈善的第一个本质,就是“人”。
环保项目为何“筹款难”?
中国绿化基金会从2009年起,开始探索尝试互联网公益,我们发现,环保领域的项目之所以呈现出“筹款难”的特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环境灾难发生,环保或自然保护这件事情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不敏感和不常态的信息。
一是,提及环保的公益事业,每个人第一反应就是这项事业太大了,它应该是国家的事情、社会的事情、企业的事情、有钱人的事情,唯独不是每个个体的事情。
二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多数人会有一种侥幸心理,总会认为,我一个人的好行为或者不好的行为,对环保以及自然保护而言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但对我自己的生活方便、舒适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在这样的内心取舍和判断之下,大多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而自动屏蔽了对环境友好的方式。
基于此,如果我们的项目和事业,想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尤其是持续的支持和认同,那么就必须找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项目之中,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真实的关联。比如,因为大家害怕雾霾,所以愿意参与种树;因为担心食品安全,所以愿意支持生态农业或生态林业,以获得对自己健康有利的绿色安全的食品等等。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公益慈善的本质是“利己”的理念。只有是“利己”的,才能驱动每个个体从意识转向行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世界以及地球,才能够变得越来越美好,未来才值得期待!
卸下公益慈善“道德”枷锁
“林食善果”
绿色公益品牌,
让捐资人在公益、
健康和经济方面
获得了倍增收益,
从而实现可持续公益
和可持续自然保护之路,
并因此而推动
这个社会走向更美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时代所催生的新常态和新需求,公益慈善终将从传统的“道义制高点”走下“神坛”,转而回归最为本质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心理消费需求。
我们通过参与和支持公益慈善事业,获得社会的认同、自我的认同以及价值的认同。所以,公益慈善的最后一个本质,将是“消费行为”。
通俗来讲,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个人认为公益慈善是基于个人的心理消费需求而由此产生的个人行为和过程。
如何玩转环保项目筹款
古装剧《芈月传》中,宣太后一番励志演讲火遍网络。她的演讲以“你们为何从军?”开头,帮助将士回归初心。公益项目筹款亦如此。
第一,要寻找初心。扪心自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何而做,我们希望你们做什么,我们创造的共享价值是什么?
第二,设计产品。很多人把筹款和项目混为一谈,我认为,筹款产品包含文案编辑、照片设计、故事讲述等等,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一类细分岗位。而公益项目则是指在线下开展的工作内容。
第三,敢于“亮剑”,人与钱同步推动。我们认为,筹款的同时在筹人;传播一定要承载具体的行动推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