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城市建设路径与规划
2016-04-19徐振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徐振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智慧环保城市建设路径与规划
徐振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应用和政府简政放权,特别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全局性工作将产生根本性影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智慧城市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前者思维方式、工作体制机制和保护成效的重大创新。
“十三五”智慧城市释放市场规模
自2009年以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之一。2012年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是国家从政策层面首次提到智慧城市。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与绿色、人文城市并列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范式。
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云端号是集通信、互联网接入、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于一体的浮空平台。图为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云端号全球商用首飞仪式。 CNSphoto供图
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估计在4万亿元左右,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
当前,北京市朝阳区施行移动电子政务,全区各单位开发政务应用纳入政务应用商店,并安装APP,建设“智慧朝阳”;房山区长阳镇推行“微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养老;重庆两江智慧总部基地,通过智慧应用集群(公众服务、产业云服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观、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重庆永川率先用PPP模式创新支撑试点建设;贵阳将大数据云服务和智能终端等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核心战略之一,这些智慧应用和智慧战略正快速改变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升级提供基础。
智慧环保避免倾向技术设施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创新的应用孵化新兴战略产业,从而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智慧环保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将智慧作为方向,并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创建之中。国际合作也将城市尺度作为新兴模式,这为智慧环保引进先进政策、技术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均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基底。
从当前许多地区、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智慧环保认识的现状来看,与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创建目标最大的差距就是仅仅将智慧环保看成是环境发展的支撑和保证,习惯于将智慧环保看成是外在于环境过程的一种技术设施建设和投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来建设智慧环保,背离了智慧环保的方向和目标。
产生这样的认识偏差,与过去十余年我国环境信息化在初级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是分不开的。任何地区在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初始阶段,首先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各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但如果将此误认为是智慧环保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势必形成的技术设施建设为导向的环境信息化理念,结果导致智慧环保建设的盲目性与低效率。
建设路径和战略规划
根据国家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信息产业和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提高环境监管质量和增强环境服务能力是智慧环保的战略重点。环保业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凸显了环保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和紧迫。
智慧环保要开创新阶段,总结和反思过去十多年我国数字环保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明确智慧环保战略规划的内容、结构与工作思路。
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针对课堂内容不丰富的问题,学校可通过分析将互联网中的热点话题提炼出来,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住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对学生做出积极地引导,这样的过程可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针对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教师可转换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举办意识形态研讨会,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更加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七大建设路径
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结合,夯实生态文明根基,有七大路径:重视智慧环保的制度安排和战略规划,提出智慧环保示范城市创建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加快城市级生态环境数据间链接与综合平台搭建;逐步开放本领域数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数据共享,以城市生态环境公治、共享为原则,为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环保应用层开发提供前提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私合营等方式,推动优先关键领域率先应用;针对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在以后区域沟通机制的基础上,依托智慧技术,提高体制机制运行效率,适时适度扩大社会参与面;探索部际间合作的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能源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工业与环境等关键领域部门的智慧化协同共治的有力措施;有效开发城市级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化管控平台。
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我国环境信息化近年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模式。
按照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构来设计或按照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数字环保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智慧环保工程项目,这从形式上看似明确,容易操作,但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智慧环保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环境改革、改善城市环境影响不大。因此,探索“应用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模式是我国环境信息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然而,针对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而言,必要的智慧环保建设必不可少,因此这种设计思路和工作模式在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初级阶段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创新以应用为导向的智慧环保工作模式和智慧城市模块。
按照智慧城市规划中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和协作的思路,使智慧环保围绕环境系统各方面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强化内容导向、应用导向和效益导向。智慧环保的“战略规划”显然不能一直停留在“技术导向”的阶段,而必须紧密围绕城市生态仿真、预报预警和城市环境事故监测与应急等核心功能以及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的现代化建设思路设计,尤其需要整合环保和城市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推动和深化生态规划、城市科研与信息化改革发展。
由于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如果不整合各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则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加剧,存在违背“战略规划”根本原则的情况。因此在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智慧环保工作模式和智慧城市模块时,需要整合各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推动我国智慧环保信息化改革发展。
重构规划关键内容、导向思维
从我国智慧环保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参照国内外城市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智慧环保”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的关键内容和导向思维。
第一,研究和确立规划期内智慧环保战略规划的方法论。
智慧环保战略规划的方法论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原则和预期目标,以此为指导进行现状分析、差距比较和需求分析。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体系,再进一步研究和制订不同部门、区域、各级各类相关机构以信息化带动科学化、深化改革发展的规划,并在整合中选择战略重点与突破口。同时,制订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环境规划、智慧环保规划等,创建城市环境科学决策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环境体制创新和管理流程再造。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在实现过程中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感知层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数据通过传输层的3G、4G技术提供到智慧层,再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整理后推送到公众服务层,为企业、公民提供方便的智能化服务,真正体现出智慧的价值和作用。
任何地区在环境信息化
发展的初始阶段,
首先需要集中力量进行
各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但如果将此误认为是
智慧环保的发展目标
和评价指标,
势必形成的技术设施建设
为导向的环境信息化理念,
结果导致智慧环保建设
的盲目性与低效率。
第二,树立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智慧环保建设模式。
建立统一的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及物联网络,对全市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放射源等进行全面感知和全过程监控;建立“环保云”数据中心,有效整合水文、气象和周边城市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提高环境数据分析和展示水平;建立监控、监测、监察、智能终端等环保应用系统,构建环境质量智能评价决策体系;建立智能环保信息发布系统,保障市民的环境知情权。实现对城市所有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污染企业的智能化在线监控,提高环境的智能化分析、预警和监测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智慧环保战略规划是多学科交叉,理论、实践、政策研究交织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应用当代科学前沿的方法论指导,建立系统、科学、规范、开放和循环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反馈模式,并依托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资源。以系统工程的科学决策管理方法论指导,选择和配置优化组合的专家资源系统。我国智慧环保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中应引入专家决策支持环节。
智慧环保的战略规划,要从当前环境信息化的决策管理模式,提高到智慧化阶段。以物联网为基础,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确认智慧环保的价值,加快推进战略规划、配套进行能力建设和结合地方城市环境业务进行自主创新,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战略规划思路、工作模式、内容、结构及其组织管理结构。智慧环保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模块之一,通过自上到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支撑其发育和发展。坚持行业智库先行,建立长效机制,牵引交流合作;实施智慧环保产城融合,形成规模效应,构建经济引擎;多元金融组合,配套政策激励,夯实合作根基;深化部际合作,推行国际试点,构建创新引擎;支持市场主体,合理开放领域,促进环保信息消费;锁定环境保护关键性领域,实现重大突破。